三国后期蜀国的主要失败,究竟是因为谁造成的呢?

如果“主要失败”指的是蜀汉亡国,那么我们可以分浅一下导致蜀汉的灭亡的原因。蜀汉的灭亡似乎可以归纳为:上下离心,内外失势。

一、上下离心

蒋琬、费袆、董允死后,后主刘禅崇信宦官黄皓,纵容黄皓干预朝廷政务。

黄皓是个奸佞小人,只知道弄权,心中根本没有国家。

闹到后来,蜀汉朝堂之上已是一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样子了。

正人君子万马齐喑,奸佞小人耀武扬威。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尤其缺乏军事人才。

唯一一个并不十分完美的军事人才只有姜维,但却因不为黄皓所容,而被排挤到沓中屯田。

同时,后主刘禅也因缺少能够制约他的人,而肆意妄为,既贪图享受又听不进良言相谏,结果便导致了蜀汉君臣上下离心。

自古以来凡是失去了凝聚力的政权,由于不能振作,所以其结局只能是灭亡!

二、内外失势

连年不断的北伐战争已经耗光了蜀汉弱小的实力,造成了“益州疲弊”的恶果。

吴国使者曾经访问蜀汉,回国后对吴国皇帝说:蜀汉朝廷上已经听不见不同的声音,而阿谀奉承则充斥着朝堂。而且,还发现号称“天府之国″的蜀汉百姓居然连肚子都吃不饱。

果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吴国使者说的没有错,此时蜀汉确已危机四伏,但刘禅却视而不见!

这是蜀汉的内部失势(实力下滑)。

那么外部形势又怎样呢?

可以说非常严峻。

此时,曹魏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发动灭蜀之战了。

曹魏的实力本就在蜀汉之上,蜀汉只是占了山川之险的便宜,以及与吴国的战略合作,才得以偏安一隅之地。

如果蜀汉君臣不能团结一致,必然会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

即使蜀汉实力达成顶峰的时候,诸葛亮先生都不无忧虑的说“不伐贼汉亦亡也",况且蜀汉后期已经疲惫不堪了呢?

所以,当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钟会等人,兵分三路讨伐脆弱不堪蜀汉政权之时,蜀汉政权就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如果姜维能够在剑阁阻止魏军推进,那么也许还会给蜀国留下拼凑反击力量,或是等待吴国援助的时间!

可是当邓艾偷度阴平奇袭成都之后,那就谁也无法挽救蜀汉了。

敌人已经大兵压境,内部却还是一盘散沙。

这个时候的刘禅满脑子都是怎样逃跑,逃往何处?而不是坚持抵抗,等待援军!

尽管此时,南中守将霍戈和姜维以及吴国援军都想援救成都,但后主刘禅却还是选择了开城投降。

总而言之:刘禅应该为蜀国的失败负总责,因为刘禅是一国之主。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如果后主刘禅振作有为,蜀汉又怎么会是一盘散沙呢?如果蜀汉团结一致,励精图治又岂会被曹魏一举灭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