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首日票房崩盘!迪士尼翻车了,网友:魔镜都看不下去

迪士尼翻车了!年度最魔幻的童话崩塌大戏,竟由自家经典IP《白雪公主》真人版上演。上映首日,中国票房仅186万元,北美首周预测仅4500万美元,连《小美人鱼》的一半都不到!全球市场集体“用脚投票”,烂番茄48%、IMDb评分2.5分,口碑跌穿地心。观众痛批:“选角离谱、剧情无聊、特效五毛钱!”曾经风靡全球的迪士尼公主,为何沦落至此?是“政治正确”反噬,还是创作力枯竭?这场票房惨案背后,藏着好莱坞的致命危机。

选角争议:魔镜撒谎?白雪公主变“棕雪公主”

从选角公布开始,《白雪公主》便争议缠身。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饰演白雪公主,与原著“皮肤白如雪”的设定背道而驰,网友嘲讽:“魔镜魔镜,谁是世界第一美女?答案必须是盖尔·加朵(饰演反派皇后)!”迪士尼试图以“多元化”打破刻板印象,却遭观众反呛:“强行正确不如尊重经典!”

更讽刺的是,主创团队在宣传中多次强调“女权觉醒”,删除王子角色、改编白雪公主为“独立领袖”,却因剧情空洞被批“口号式改编”。原版导演大卫·汉德的后人怒斥:“这根本不是白雪公主,迪士尼毁了我父亲的遗产!”当政治正确凌驾于故事逻辑,童话的纯粹性荡然无存。

特效与剧情:连迪士尼的“魔法”都救不了的灾难

如果说选角是导火索,影片质量则是压垮票房的最后一根稻草。观众吐槽:“特效像20年前的水平,七个小矮人仿佛恐怖片里爬出来的怪物!”

迪士尼耗资2.6亿美元打造的“奇幻森林”,被批场景塑料感十足,连标志性的“公主与动物互动”桥段也敷衍了事。

剧情更是灾难级。原版童话的“真爱救赎”被替换为“独立女性逆袭”,但改编毫无新意,被指抄袭《长发公主》设定。反派皇后盖尔·加朵演技僵硬,全程“瞪眼输出”,连颜值都无法拯救角色。

网友辣评:“迪士尼以为加个‘战斗公主’标签就能讨好观众?结果拍成了四不像!”

政治正确反噬:迪士尼的“DEI策略”撞上保守浪潮

《白雪公主》的惨败,折射出好莱坞“多元化”战略的尴尬。2020年“弗洛伊德事件”后,迪士尼大力推行DEI(多元、平等、包容)政策,试图通过选角革新抢占道德高地。然而,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社会保守势力抬头,联邦政府甚至直接叫停DEI项目。

迪士尼高估了全球观众对“政治正确”的接受度。在亚洲市场,观众更看重故事本身,而非肤色标签。瑞秋·齐格勒因卷入巴以冲突争议、公开辱骂特朗普支持者,进一步激化舆论对立。当电影沦为价值观斗争的战场,普通观众只想问:“我只想看个童话,为什么要被教育?”

中国市场的启示:情怀敌不过“国漫崛起”

《白雪公主》在中国遇冷,更深层的原因是文化代际断层。70后、80后或许还对“公主与王子”有滤镜,但00后、10后的童年早已被《哪吒》《熊出没》等国漫占领。网友调侃:“棕雪公主大战光头强?不如看哪吒闹海!”

反观同期上映的《哪吒2》,凭借高质量剧情和本土化叙事,在欧洲37国票房飘红。迪士尼若想重获中国市场,必须放下“美式正确”的傲慢,真正理解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童话不死,但迪士尼该醒醒了!

《白雪公主》的崩盘,是创作观与商业逻辑的双重溃败。当电影沦为“政治正确”的传声筒,当经典IP只剩“炒冷饭”的投机,迪士尼失去的不仅是票房,更是造梦的初心。

或许,童话真正的魔法,从来不是肤色或口号,而是让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找到共鸣。正如网友所言:“我们需要的是好故事,不是正确的说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