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家长AI问诊险误病情,医生提醒……

“AI问中医,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体质。”“受凉打喷嚏流鼻涕怎么办?问AI推荐药物。”……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诸多便利,AI 技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医疗领域也不例外。

然而,过分依赖人工智能,患者可能错过到医院就诊的黄金窗口期。2025年3月,一对“95后”家长因过度信赖AI问诊,导致孩子险些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幸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汕大医附一院”)儿科团队的治疗下脱离危险。

AI问诊险误病情

及时就医化险为夷

欣儿的父母是“95后”新手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咳嗽、发热等症状,他们起初并未足够重视,仅在手机端通过AI问诊平台自行判断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参考网络建议居家用药。

然而,欣儿的病情反反复复近一月,体温一度飙升到40.9℃,咳嗽加剧、精神萎靡,最终父母在焦虑中将其送至汕大医附一院急诊。

经儿科团队详细检查,发现欣儿的病情已发展为肺炎,且病原学检测提示病因不简单,显示细菌合并腺病毒感染,腺病毒载量高达106。

由于病情延误,欣儿的肺部炎症范围较大,血常规提示炎症指标显著升高,需住院接受抗感染、雾化及对症支持治疗。

住院期间,汕大医附一院儿科医疗团队为欣儿制定了精准的诊疗方案,根据检查结果动态调整抗感染方案,护理团队每日细心监测生命体征,耐心安抚哭闹的欣儿,记录细微病情变化。

“孩子出院那天是蹦跶着跑出病房,我们才真正放心了。”欣儿的父亲感慨。康复出院当日,家属送上两面锦旗,一面是致谢团队的“童颜绽欢笑,幼苗沐春晖”,一面是致敬儿科主治医师张智源的“AI问诊险误病情,妙手回春万幸有您”。

腺病毒肺炎≠普通感冒

警惕“隐匿性重症”

针对欣儿的病情,张智源展开详细解析:“腺病毒感染早期症状与流感、普通感冒高度相似,如发热、咳嗽、咽痛等,但其潜伏期长(2—14天)、传染性强,且婴幼儿感染后易引发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张智源指出,欣儿的病情反复与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更与腺病毒特性密切相关:“该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淋巴组织,导致症状‘波浪式’反复。部分免疫功能尚未成熟的患儿可能合并细菌感染或免疫反应过激,若未及时干预,或可进展为重症肺炎甚至呼吸衰竭。”

张智源提醒家长关注“危险信号”:若孩子发热超3天不退、咳嗽持续加重、精神萎靡或呼吸急促(婴儿>50次/分,儿童>40次/分),必须立即就医。

AI问诊≠医疗决策

专业诊疗不可替代

当下,AI问诊成为时下热潮,汕大医附一院儿科主任吴北燕结合案例提出建议:“AI工具的便捷性值得肯定,但其本质是‘信息筛选器’,而非‘医疗决策者’。”

她指出,AI问诊存在如下的风险:

第一,误判疾病严重性:AI暂时无法识别如患儿“间歇性好转”背后的隐匿性进展,同时家长在向AI描述病情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容易影响AI结果的精准性。第二,忽略个体差异:儿童年龄、免疫状态、过敏史等复杂因素难以被AI全面评估。第三,延误黄金治疗期: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部分疾病在儿童患者进展迅速,不容疏忽,如腺病毒肺炎需在发病5—7天内干预,否则可能遗留肺功能损伤。

“医疗始终是‘人’的科学。”吴北燕强调,“医生的价值,在于专业收集病史、恰当进行查体、合理安排检验,将病人各项信息与临床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反复验证,在‘相似症状’中捕捉‘不同病因’。”

AI一定可以在容量和速度上战胜人脑,但始终无法替代个性化的医疗决策者——医生的经验判断、动态推理和人文关怀。

吴北燕建议家长:可将AI作为健康知识补充工具,但涉及用药、诊断等关键决策时,务必秉持“双核验证”,且应以“人脑”的专业医疗意见为准

南方+记者 张晓宜

通讯员 杜舒哲

【作者】 张晓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