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福达
“从开户到放款,只用了两天!”看着手机银行上300万元纯信用贷款资金到账的页面,经开区一家集成电路公司的财务人员喜笑颜开。这并非个案,不少经开区的小微企业主发现,近年来从银行贷款更顺利了。这背后,经开区探索建立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2023年,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印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该区出资设立的“风险补偿资金”,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项目本金余额给予30%到40%的风险补偿。这一举措提高了银行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
风险补偿政策落地后,成效如何?记者走访了经开区多家银行。在工商银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分行,网点工作人员正为了冲刺一季度信贷“开门红”忙碌着。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负责人和一家科创企业财务人员洽谈,一笔贷款业务顺利敲定。
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字: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北京经济开发分行贷款余额超过25亿元,客户数量超过1000户,同比增长均超过25%,平均贷款利率较一年前下降70个基点。在他看来,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银行“兜底”,银行“敢贷愿贷”,更愿意为小微企业发放信用类贷款。
为区内某集成电路公司发放300万元贷款,就是新政策落地后的典型成果之一。该负责人坦言,经开区内有10万余家市场主体,轻资产的科技小微企业居多,往往缺乏足够的抵质押物,初创阶段财务报表并不好看,以传统的银行贷款审批逻辑来看,往往无法获得银行授信。
今年春节前,处于研发关键阶段的这家集成电路公司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找到银行寻求帮助。公司没有抵押物和担保,也处于亏损阶段,起初银行工作人员有些犯难,不过走访后发现了公司的诸多亮点:科学家创业组建公司,拥有稳定研发团队和多项业内领先专利技术,产品市场前景较好。
面对这些技术门槛高、投入周期长的硬科技企业,银行工作人员正从“看财报”到“懂技术”,成为北京地区科技金融支持企业的一大亮点。“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财务报表,更是企业技术的护城河。”该负责人说。
这家公司通过了工商银行“伙伴e贷”产品线上额度测试,两个工作日就获得300万元贷款。春节后,公司有了新的资金需求,银行又主动帮公司申请了700万元贷款,不到一个月时间到账。有了这1000万元的资金“及时雨”,这家公司研发进度如期推进,上半年自研集成电路芯片有望实现量产。
中国银行北京经开区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主任曹雯同样认为,通过提高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能够提升银行机构服务市场主体意愿,不仅很大程度解决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性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也为小微企业扩大生产、增加设备及投资提升了信心。
就在几天前,中国银行北京经开区分行为某医疗器械公司提供了100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并为企业申请了优惠利率。“有了银行的授信支持,我们更有信心应对未来订单的快速增长。”企业负责人感慨。
政策支持下,各家银行不仅“敢贷愿贷”,还“能贷会贷”,纷纷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为例,该行推出的“科创星火贷”就为科创小微企业提供“线上+线下”融资支持。在走访中记者获悉,各家银行都对普惠金融领域信贷投放设置了具体目标,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增量、扩面、提质,同时在尽职免责前提下,合理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经开区的这一实践正在本市推广,记者注意到,朝阳区、石景山区都推出了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方案。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和上市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本市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出台一系列政策。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本市将不断加强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发挥“畅融工程”等融资对接机制作用,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