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记者吕红桥 王强)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博鳌亚洲论坛本届年会上,数字经济、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低碳发展、国际贸易等都是热点话题。经济之声梳理嘉宾观点,推出博鳌亚洲论坛系列报道《变局中的东方答案》,25日推出:以开放包容跨越数字鸿沟。
相关分论坛现场(记者 吕红桥 摄)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当前全球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如何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地区和人群?如何使中小微企业深度参与数字经济?一场分论坛就此展开讨论。
提到数字鸿沟,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些特殊群体如何上网,如何使用数字技术,比如老年人、残疾人群体等。特别是视力障碍人士,既看不了纸质书籍,也不能用电子书获取知识。如何让数字技术对这些群体更开放、更友好?英国励讯集团公共事务总裁、爱思唯尔董事长池永硕举例说,还是要用技术来解决问题。
池永硕说:“2015年之前全球可能不到1%的书籍是用盲文可以阅读的,但是现在技术使这个障碍得以克服。随着数字档案的出现,所有的书籍都可以电子化,每一本书都可以变成有声书,每一本书都可以有更大的字体,有软件内嵌,即便有障碍的人也可以按照正常的速度阅读,这些都是因为技术变得可能。”
要跨越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也要跨越不同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以教育为例,一些偏远地区虽然数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是用得少甚至不会用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如何让教育更普惠、更包容?猿力科技集团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程群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有效大规模共享。
程群说:“教育要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其实这两个目标是有矛盾的,公平就很难高质量,高质量就很难公平。但是人工智能让它成为了可能,因为高质量教育资源能够流动起来。好的老师其实数量有限,但通过人工智能,好的课堂在乡村学校,在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他们上的课可能跟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是一样的。”
程群认为,我国在跨越教育领域数字鸿沟过程中,在两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全球有借鉴意义。
程群说:“第一是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在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中,2021年底中国所有中小学都接入了互联网,99.5%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就为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奠定了基础。第二是应用导向、场景导向,真正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中,通过数据驱动。在很多地方先试点,后续规模化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数字鸿沟还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大企业资金、技术、人力相对充足,能够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而中小微企业很多都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如何支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东南亚国家柬埔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力。柬埔寨商业部副国务秘书斯维娜丽说:“首先我们努力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政府和私营部门进行合作构建一个平台,使互联网、计算机、云计算、数字工具的成本大大下降,这样中小企业就能以既可靠又能负担得起的方式使用数字平台。我们向中小企业主和员工提供简单而又经济的技术培训,这样他们就能提升数字营销、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