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25日,伊朗高调宣布启用一座新的地下弹道导弹基地,这已是其自2024年底以来揭幕的第四个新军事基地。该消息由伊朗半官方的塔斯尼姆通讯社发布,并很快引发全球舆论关注。仪式由伊斯兰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司令哈吉扎德与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共同出席,现场气氛刻意低调,但却释放出强烈信号。尽管官方并未公开基地位置及详情,但明确强调该基地储备有“数千枚弹道导弹”,其战略意味已无需多言。
这一动作发生在美国加大对伊朗核问题施压力度之际,具有明确的政治针对性。特朗普政府自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迅速调整中东政策,对伊朗祭出更强硬姿态,要求其在限定时间内重启核谈判。华盛顿威胁称,如果伊朗不作出让步,不排除采取军事行动,甚至暗示可能恢复定点打击政策。面对美方高压,伊朗方面并未退缩,反而选择以军事基地揭幕与导弹展示作为回应。
自年初以来,伊朗不仅在军事设施建设上加速推进,同时频繁在战略敏感地带展开军演,涵盖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甚至接近福尔道与纳坦兹等核心核设施。这些演习和基地建设,并非简单的常规军事布防,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展示性威慑”。伊朗借此表达其双重意图:一方面向国内传递“国家安全可控”的强硬信号,稳固政权内部的舆论基础;另一方面则向外界表明,在未获得对等尊重与安全保证之前,绝不会在核问题上单方面妥协。
同时,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近期公开拒绝了与美国重启谈判的提议,称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方案不过是“披着谈判外衣的制裁骗局”。伊朗外交部也表示,不会在“刀架在脖子上的情况下”谈判,要求美方首先解除非法制裁、承认伊朗的正当发展权利。这种立场虽一如既往地强硬,却也体现出对当前国际格局的不信任。尤其是美方反复无常的政策态度,使伊朗深知,任何一次不对等谈判最终都可能换来更深一层的经济孤立与安全风险。
从地区角度看,伊朗近期的动作也意在对抗以色列的不断挑衅。以色列近几个月来多次暗示将“单方面”打击伊朗核设施,并加紧与美国军事协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在导弹部署、地下基地建设上的高调曝光,无疑是向以色列发出的威慑信号,同时也试图告诫美国:若中东局势失控,伊朗不会独自承受后果,整个地区都将被拖入冲突漩涡。
此外,伊朗还在积极寻求“战略纵深”的拓展。通过与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合作加强自身抗压能力,伊朗正试图打造一个在美欧之外的“多边安全网络”。尤其在俄乌战争持续、全球南方国家抱团抗衡西方制裁机制的背景下,伊朗试图把握时机,摆脱“被围堵者”的角色,主动成为“地缘抗衡者”。这也是其不断推进军事硬实力建设的深层考量。
而在全球层面,美国对伊朗施压的效果正在边际递减。制裁虽然造成伊朗经济结构紧张、通胀飙升,但并未真正动摇其政权根基。反而,长期压力下形成的“制裁适应型经济”与“危机生存型体制”,使伊朗变得更加抗击打。美方如今面临的现实是,继续制裁或动武虽能获得短期威慑效果,却难以解决核心矛盾,甚至可能激化伊朗与其周边什叶派武装的联动反应,形成连锁冲突。
当前局势下,任何单边军事行动都将产生难以控制的后果。在美伊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伊朗高调亮出“导弹底牌”,不是一次简单的战略升级,而是其对当前国际政治现实的清醒回应。它不再幻想通过外交妥协换取和平环境,而是试图以“展示力量”换取战略尊重。导弹基地不是战争的前奏,而是谈判桌上的筹码。
伊朗的底气,固然来自多年军事投入与“抵抗经济”的经验积累,但更深层的信心则源于对美国信誉度的质疑。自2018年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伊朗方面已深刻认识到:美国式的“协议”可能随政权更替而作废,所谓的“对话机制”也不过是强权话语的另一种表达。因此,除非国际社会构建真正多边、公平的安全保障机制,伊朗不会轻易回到谈判桌前。
可以预见,中东局势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紧绷。美方是否会冒险加压、甚至恢复军事打击策略,伊朗是否会进一步推进其导弹计划,抑或双方能否在第三方斡旋下重启冷却机制,均将对地区稳定构成直接影响。而全球主要大国在这场地缘对峙中扮演何种角色,也将成为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关键变量。
导弹深藏地下,信息高调发布。伊朗这次的“揭牌”,看似军事动作,实则政治宣示。它提醒世界:在大国强压与地区敌意的双重夹击下,一个深陷孤立的国家,依然可能选择用导弹发声。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生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