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工商 - 影视 - 音乐 - 体育 - IT - 游戏 - 求知 - 求职 - 女人 - 道琼斯 - 购物 - 免费邮件 - BBS
首页>新闻>《我的父亲邓小平的“文革岁月”》
■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上了黄山
■邓小平悼念周恩来
■76年清明时节,天安门广场上悼念周恩来的悲壮场面
■人民群众把斗争矛头直指“四人帮”
■60年代初的全家福
■建国之初的邓小平和刘伯承
■1960年1月,中央领导同志在广州出席军委扩大会议
■1960年邓小平和卓琳在淮南煤矿
■1975年9月邓小平在大寨
■邓小平与周恩来在颐和园后山赏花
■父亲访问法国归来
■邓小平访问法国
■邓小平整顿军队
■周恩来邓小平在医院会见来访的金日成
■1975年5月,邓小平访问法国
■1975年4月,邓小平会见西哈努克
■1974年底,毛泽东会见邓小平
■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4年8月,邓小平70岁生日
■1974年9月,邓小平会见以小坂善太郎
■1974年五一,父亲在颐和园参加群众游园活动
■1974年夏,父母带邓楠和我在大会堂照相。
■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
■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前往纽约
■邓小平复出工作后
■邓小平当选为中共十届中央委员
■邓小平六年来第一次公开露面
■回到北京
■父亲去景德镇回来的途中
■朱德彭德怀十三陵对弈,邓小平细观不语
■1962年4月,邓小平在政协委员中
孩子们都回来了
■1959年邓小平参观北京电子管厂
邓小平作了外公
■1952年国庆,邓小平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1952年,邓小平接受西北、中南民族参观团献旗
■邓小平刘伯承进军大西南
■1960年,邓小平、彭真、刘仁在北京景山公园
■二姑姑邓先芙来江西看我们
■全体"女同志"合影
■1952年,邓小平到中央工作后
■1954年,邓小平在宪法起草委员会上
■1960年3月,邓小平和陈毅在一起
■邓小平作了外公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押送到南昌
■邓小平初到江西
■奶奶是厨房总管
■邓小平在农村视察工作
■1969年邓楠分与大姐邓林的合影
■1958年,邓小平在武汉钢铁公司
■1958年,邓小平同彭德怀参观国防科
■1952年,邓小平和朱德、贺龙在全军体育运动大会
■1968年,邓榕和邓楠在天安门广场合
■在动乱中倍受歧视的邓小平继母夏伯根
■1962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
■1965,邓小平同朱德、彭真参加北京地下铁道破土
■1960年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一起
■“文革”前最后一张全家福
■(1964年 夏 北戴河)父母亲在“文革”前最后的合影
■1965年夏天抱着外甥女小兵
■1965年,父亲和他的外甥小胖子
■1966年“文革”开始
■1963年,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等会见著名科学家
■1963年10月,邓小平和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

合作伙伴
《北京青年报》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作者:毛毛 

1999年8月22日,是父亲九十五岁诞辰纪念日。父亲八十岁生日时,我送给他一篇《在江西的日子里》,以为贺礼。十五年后的今年今天,我写此文以寄托缅怀之思。 …… 


■作者简介   
毛毛,现名邓榕。1950年生于四川重庆。“文革”中在陕北插队三年,毕业于 北京医学院。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三等秘书,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八年,任副主任。现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多年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出版《我的父亲邓小平》
 

第五十七章 结束语(12/13 17:43)

十年“文革”早已结束了。这场20世纪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政治大劫难,早已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沉淀在了人们的回忆里。不过,虽然“文革”结束已有20多年,但是,每一个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岁月渐渐流逝,光阴一去不复返,但那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情感的烙印,却永远不会消失。

十年“文革”,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极其特殊的一页,也是足以让千秋万世去研究去回味的一个年代。十年“文革”,是发展到极端的错误的爆发性的大宣泄,是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客观发展阶段。“文革”所留下来的,不只是沉痛和创伤,更有可以思考可以以兹为戒为鉴的重要历史教训。虽然在“文革”10年中,国家之损失、党之损失、人民之损失巨大而惨痛,但是,它的谬误给人们留下的教训和警示,却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文革”这个惨痛的教训,那么,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特别是我们的党,可能还不会轻易地从迷雾中走出,可能还不会痛下改革的决心,可能还要在另一种形式的探索中走更加漫长的道路。

人们都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进程。而邓小平之所以开创这一全新的历程,与国家、人民和党在“文革”中所取得的教训密切相关,与他个人在“文革”中的经历和思考密切相关。正是在“文革”中,邓小平和广大干部群众,真切地看到了真理与谬误的鲜明对照,真切地看到了以前所没有看清楚的许多问题,开始认识到必须解除禁锢、彻底解放思想,开始思考如何去开创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文革”中,邓小平在思考,每一个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正是有了这样痛切的经历,正是有了这样深刻的思考,中国和中国人民才能够走上全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人们习惯于把在江西时那条由邓小平在红沙石地上踏出的小路,称为“邓小平小道”,并作为邓小平进行思索的象征。其实,邓小平对历史、对现实和对未来的思索,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这种思索,毕其七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始终不辍。

在“文革”以前和以后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文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的确可以说思索得很多很多。通过这些实践和思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他再次复出后,他和他的战友们,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个探索,不是轻松容易的,但却是成功的。 如果说,邓小平通过对“文革”的实践和思索得到了什么的话,我想,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总结“文革”教训,不能只论个人的功过是非,而是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清是非,总结教训,目的是要继续前进。“文革”之后,在必须要对历史作出结论的时候,邓小平的着眼点,放在了大的历史坐标点上,放在了承前启后的历史定位上。最重要的,是要对毛泽东———这个在晚年犯了重大错误的历史伟人———做出一个负责的、全面的历史评价。在当时,有两种思潮同时并起,一种是受多年传统思想影响,坚持维护毛泽东被人为地神化了的地位。另一种是虽能打破旧有的精神束缚,但却否定一切。在这两大思潮的交汇处,邓小平没有去算历史旧帐,也没有去计较个人恩怨,而是把握住了大局的分寸,把握住了政治的分寸,把握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寸。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从来都是一脉相承,尽管其中有波澜起伏,有对错荣辱。历史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改变的,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割断的。总结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未来。在邓小平亲自主持下,我们的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客观、准确地总结了历史,总结了教训,使人们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解脱了旧有的思想束缚,为全党全国人民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进入

 

 

返回



Copyright (C) 1998-2000 Internet Technologie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