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索积分活动  搜狗音乐排行榜
博士生与世诀别
博士生与世诀别 博士生与世诀别
博士生与世诀别
  孟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无尽的痛惜和喟叹。近来,有关“博士自杀”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这些智商超群、勤奋好学的“有为青年”,最终竟选择自杀,不能不令人深思。“厌世、精神抑郁”,就这么几个字,竟成了一个博士生诀别人世的理由。[全文]
中科院博士孟懿 一场事先张扬的自杀

孟懿

孟懿
■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生前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2005年9月8日中午,在上海市下榻的宾馆里,外婆拿着孙子孟懿的遗像哭泣。
高学历人群死亡情况
高学历人群死亡情况(资料图)
博士生 在同学面前跳下七楼

  8月20日下午4时多,当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时,研究所工作人员正在1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打乱了会议室的秩序,同时也夺走了孟懿年轻的生命…[全文][评论]

自杀博士遗书公布
   虽然事发已有20来天,孟范武仍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他用嘶哑的声音说:“孩子已经‘自私’地走了,我将遗书公开,目的有二:一是警醒后人珍惜生命,对社会负责;二是大学生自杀的悲剧时有发生,希望各高校从孟懿的身上汲取教训,提高应对能力。”[全文][评论]
生命的最后7小时
   孟懿与一室友住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宿舍楼的一间双人公寓内,师从研究所计算机化学开放实验室的陈敏伯教授。孟懿跳楼身亡后,该室友给孟懿父母写了一份说明材料,讲述了事发经过。[全文][评论]
近期博士自杀事件不完全版
  自杀时间 所属院校 简介
孟懿 2005年8月20日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结束生命的原因是“厌世、精神抑郁”
高某 2005年2月23日 留洋博士 母亲目睹儿子跳楼身亡
刘某 2005年2月2日 厦门大学 可能是因健康和学业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悲剧
朱某 2004年9月22日 北京大学 工作压力过大,另外也跟她情感因素等问题有关
网友评论:  现在的博士并不是什么“博学之士”,他们都仅仅在某一个小小小的领域可能比普通人知道的深一点。在生活的绝大多数方面和常人无异,甚至不如常人。由于常年读书,使得他们的社交圈更小,接触的社会更小,因而更容易存在心理困惑。我也是个博士生,我也曾想过跳楼,我能理解他……[评论]
博士生与世诀别
  文凭越高,自杀的概率竟然也越高。孟懿的遗书,被他的父母公诸于报端,用他们的话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学校不仅是要教会孩子知识,也要教会孩子懂得生命的意义;不仅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国家的培养。”[全文]
高端教育的低端缺失
  请别忘了,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也应该是学会做人的过程。教育着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智慧,还应该包括品行与操守、意志与毅力、同情心与责任感……此前,北大发生学生自杀事件,有位教授批评轻生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却受到舆论的批评,似乎对不幸的逝者,再给予什么指责,就有失于仁慈与厚道。殊不知,对轻生行为的盲目同情,未尝不是一种可怕的默许与首肯。[全文]
学“生”之道
  “顾名思义,‘学’就是来求学。 学什么呢?答之曰,学‘生’。学什么‘生’呢?第一就是学‘生活的常识’,第二就是学‘生存的技能’,第三就是学‘生命的意义’,由浅至深,阶段分明。”依高震东先生之见,学生求学的内容就是要学习这个‘生’,也就是学习生活常识、生存技能、生命意义,而且学‘生’是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一个逐渐提升的发展过程。[全文][评论]
普遍发生着的双重罪恶
  近读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关于“我们的大学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教育组织。”一文,我深有同感。正如汪教授所言:“一方面,大学生们的心理压力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大学正迅速地官僚化。这一普遍发生着的双重罪恶,给我们的学生们带来双重的冷漠、绝望和自杀的冲动。”[全文][评论]
最最重要的是责任感
搜狐网友 发表时间:2005年9月12日21时25分
  这个人的心情和情绪可以理解。我正在博士后流动站,近几年来,感觉确实太累!学业的、精神的、物质的……有时也真想一走了之,但只是一闪念而已。这也反映了我们教育体系(社会的、家庭的)的一种失败。教育,要培养的不仅仅是专业研究能力,更要培养一种心理素质,而最最重要的是责任感,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关键时刻就容易走极端。[评论]
中国的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搜狐网友 发表时间:2005年9月15日8时51分
  中国的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所以会这样。社会与家庭强调的都是:死读书,所以就会读书死。整个中华民族人民都总是生活得很苦,当官的也不例外。[评论]
博士生与世诀别
广州大学生自杀留下遗书:其实你们不理解我
广州大学生自杀留下遗书:其实你们不理解我
(资料图)
社会弥漫焦躁迹象
  专家认为,这个时代为中国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情况在城市里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年轻人普遍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代,如果不好好把握,就会错失良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特别是年轻人。胡锦涛主席不久前说,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全文]
学识越高 感觉到的痛苦更强烈?
  有一种解释,说痛苦的感觉,总是与感知痛苦的敏感程度成正比。于是,学识越高,资历越好,感觉到的痛苦似乎也就该比常人更强烈。“心理问题在学生中随学历升高呈倒金字塔”,成为一个时髦的议题,而“人生误字忧患始”,就成了经典的诠注。于是,学生显得很无辜,学校显得很无辜,教育显得很无辜,而这无辜背后的悖谬,变得十分模糊。[全文]
·首都高校上半年10名大学生自杀 7隐患困扰高校
压力太大了 是这些矛盾的根源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只是教育的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人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压力等种种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这些矛盾的根源…[评论](搜狐网友 发表时间:9月15日)

·压力 让13岁的小姑娘也未能幸免
高学历的尚且如此 何况常人
  人人都面临生存竞争,要说压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穷弱者,才是最沉重的承受者。把他们撇在一边,谈什么心理负担,实在有些矫情。即使面临同样的压力,承压的能力,应该取决于年龄、学历、资历之类的生存资本。年纪越轻,学历越高,尤其是有名校、研究生之类的背景,生存的资本应该远多于常人,何以反成了轻言弃生的人?[全文][评论]
弱势群体:丧失感是全方位的

  调查表明,弱势群体的丧失感是全方位的,他们的被剥夺感不仅仅是财富方面,还有社会地位、发展机会、精神领域、文化教育机会、政治权利等多方面…[全文][评论]

博士生与世诀别
  在孟懿第二封遗言里,我们可以读出这位博士最后的心路历程。即使在最后的时刻,孟懿仍保持平静的心态。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按计划行事。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死者的父母,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不光培养了一个博士的儿子,同样,将儿子的遗书公开以让更多人从中有所体会,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高尚的智慧……[全文]

我已经选择一条最少痛苦的路

  ———摘自孟懿第二封遗书附言

有种兴奋,在人生最后的舞台,能把握他人的情感
  倒是有种兴奋,在人生最后的舞台上,能把握其他人的情感,可以预见有人会悲痛欲绝,有人会遗憾,之后就是忘却,彷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甚至会有一种窃喜的感觉。又进而,一段时间后,在偶尔谈论到我时,会故作姿态地感慨一番,然后若无其事地开着玩笑。人生百态,不一而足。[全文][评论]
在最后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基本都安排好了
  边听着收音机,一边写着最后的话,如果可能,真不想睡了,在最后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再发些感想吧。基本都安排好了,该扔的都扔了,电脑也格式化过了,就剩最后一步了。不用再犹豫了,我已经选择一条最少痛苦的路。[全文][评论]
老天已经布好了局,早晚将死
  刚和小强下了几盘棋,输的多。精神似乎很好,我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啊,这就是我的性格。怯懦、随风倒(说好听点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但我也清楚,这次放弃只是将日子推迟而已。没有用的,老天已经布好了局,早晚将死,何必再被玩弄于股掌。说到底,还是够懒散。[全文][评论]
仿佛将要发生的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很困了,想睡觉了,啊,这么几天,我还是安静地生活,没有什么激动,也没有什么过激的想法,仿佛将要发生的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买个东西、交个钱那么简单。为什么呢,我不知道,在我的心里,生命就那么没有价值吗?真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啊,睡觉去了。[评论]
以死亡作为毕生工程的结束
孟懿生前在上海的留影
孟懿生前在上海的留影
  对孟懿来说最后的10小时的等待,就像是航天员等待起飞时的倒计时,过去的恩怨已经了结,莫测的前途和令人烦恼的猜测全部交给未来,现在做的只是以他者的身份去体味。这一时刻更像是一个漫长工程的尾声,一个投入了全部生命意义的工程尾声。
  在人生经历了诸多人情世故后,将死亡作为最后的工程,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想法的人生。[评论]
以死亡实现的生命价值
  “倒是有种兴奋,在人生最后的舞台上,能把握其他人的情感……”在孟懿的最后,他很清楚自杀的代价和他人的议论。也许像有评论说的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最终击溃了他。但如果他自己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又该如何评价。

获得最后的满足:写出以死引证的预言
  他说“在偶尔谈论到我时,会故作姿态地感慨一番,然后若无其事地开着玩笑。人生百态,不一而足”他是以清淡和略带嘲讽的口气描述自己的身后事。应该说他真的猜对了,而且他自己也非常的确信这点,也许他正是用自己的死来引证了这一预言。

生命意义的探索走到了尽头
  生存的价值是什么,孟懿心里已有答案。对于善于思考的人来说总愿意为自己的行事寻求意义,是内心的意义体系而不是身体建筑了生命,随着岁月的流淌,意义体系也随着心灵的探索不断加高加强不断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体系被外力所击倒,二是体系自身走到了尽头。两者都会导致生命的结束。我更相信发生在孟懿身上的是第二种。因为孟懿从对身后事的预测获得了最后的满足,这种满足也许不是他心灵的最高快感,但也意味着他对人生已再无遗憾。

生命不是珍爱就能解决的 埋葬他的是一套短暂的生命伦理
  孟懿有思想,文笔也好,写了一手好字,更何况已有所成就。他所为人已经获得了完整。我们所能感叹的并非是对他的嘲笑、挖苦,也不是对他的同情和悲伤。而是他所留下来的思维方法,那一套让他获得平静而又寿命短暂的生命伦理。[评论]
博士生与世诀别
某位死者留下的皮鞋(资料图)
■某位死者留下的皮鞋(资料图)
以钱为标准的社会 让人一下就看到了最终结果
搜狐网友 发表时间:2005年9月15日12时30分
  中国经济的发展就象吃了激素,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还处于“五四”后时代,现代社会的文化学者和哲学家都转行去做文化商人了,把先人的文化和思想豪华包装一下,就来钱。时代财富的富有和思想的贫穷产生的落差让人不知如何奋斗,一切以钱为标准的社会衡量模式,让人一下就看到了人生的最终结果。[评论]
经济人生的价值反思
  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但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重增长,轻发展,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全文][评论]
回到传统

儒家的生死观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道家的生死观: 顺应自然,与道合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禅宗的生死观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基督教的生死观苦莫过于不能修补罪孽……[全文][评论]

寻找人文的和谐

  缺乏追求与信仰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必然要影响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巨大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往往就会袭来。在这样的灰色心态笼罩下,人生悲剧就容易拉开帷幕。
  因此,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尤其需要用“人文精神”来导引我们的方向,需要以此来浇灌与激活我们的知识储存。当知识富足之后,如果不能适时用“人文精神”来烛照,就不能让知识化为现实力量,博学之士也难以做到“人尽其才”……[全文][评论]

[结语]  一个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生活样式、生活目标、人们的价值多样的社会,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追求,企业和政府则应当追求公平正义,大学和研究机构应当追求知识,庙宇应当抚慰信徒的心灵,等等。只有这样,心灵才能获得丰富的伸展空间,这个社会的精神才会显得充盈、多样。[全文][评论]
第099期 05-09-15 责编:陈默
保守伊朗vs保守美国
  内贾德上台加强了保守派对伊朗政权的控制,从而逆转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伊朗兴起的改革潮流。[详细][评论]
反伪科学打出冤案?
  反对伪科学的战斗中,于光远、何祚庥、郭正谊、司马南4位专家被“那些对手”称为“四大恶人”[详细][评论]
私塾兴起 现代教育遭贬
  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开课。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详细][评论]
全球大流感前夜?
  一个禽流感全球传播的链条已经形成,一种导致数以亿计的禽鸟死亡的致命病毒,正离人类越来越近…[详细][评论]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