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搜狗拼音输入法  搜狗音乐大本营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祭奠 以每一个亡灵的名义

 24万生灵的消殒,16万人的重创,百万人的无家可归,几乎所有幸存者多年的心理创痛,让唐山这个仅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步履沉重。那是怎样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悲情!那是怎样一种绝境之中对于阳光的期盼!那又是怎样一种足以让人沉默咀嚼的苦痛!

 长歌当哭,应该在痛定之后,10年、20年、30年了,唐山人民对于那场浩劫的记忆是否已经“痛定”?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将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面对那个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叙述往事,也是在书写历史。我们哀悼死难的24万亡灵,我们也为那些幸存者日夜经受的心理折磨祈祷。我们希望所有的死者安息,我们也衷心祝福所有的亲历者、幸存者过上平静祥和的生活。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往往喜欢在逢十的时候进行隆重的祭奠,这种祭奠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心理的舒缓疗治,也是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性起点。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些东西该放放手了。但更为重要的是,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在心,常祭常新,不可磨灭。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灾难,灾难中的人性人情,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精神伟力,是那场大自然的浩劫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资源。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地震共造成242419人死亡,164581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我宁愿将它视作唐山劫后的庄严,不屈不灭的庄严”

——照片拍摄者李耀东

■ 1976.7.28 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
 当历史定格在公元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的时候,渤海之滨的工业城市唐山地动山摇,这是近代以来人类死伤人数最多的地震。此后,黑色的记忆笼罩了这个城市。[全文]
 灾难就是灾难。当灾难发生的时候,城市乡村充塞着巨大的悲恸,这种悲恸是如此强烈,一时之间竟让唐山人忘记了哭泣。灰蒙蒙的城市天空下,到处是房屋坍塌扬起的尘埃,到处是扭曲的、折断的水泥预制板,到处是伤者的哀鸣呼号和死者的横七竖八。

 城市陷入了空前的绝望之中,人们开始传播“天塌地陷”的传言,活着的人们开始扶携着往山上逃难,有人甚至爬上铁路的道轨,因为他们认为,长长的、向远方延伸的道轨,大概不会轻易陷入地底。[全文][评论]

唐山大地震
所有事物仿佛都保持了劫难之后的模样

 所有事物仿佛都保持了劫难之后的模样,在一条繁华过喧嚷过的街道,在一条倏忽间忧郁而凝重的街道,铺开,延展,成为凝固的记忆。  

未净的死亡气息仍在游荡

 无语而断魂,是路上行人的形体语言传递给我的震撼。未净的死亡气息仍在游荡,另一种穿过现实的不安与紧张,则是其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传递出的,八月的天气,他们捂上一个大口罩,明显不合时宜,似乎是特意加了十分的小心,他们是在表露对灾后疫情的敏感与警惕吗?

他们分明在加快生活和生命的节奏

 路上的男人多于女人。看得出这些行色匆匆的男人构成了那个世界的中坚力量。震后初期的忙乱缓解了,但还未完全消退,那两个扛苇席的男人是要去建临时住所吗?那个扛铁锹的男人是忙着清理瓦砾去吗?还有远处的人群,他们分明在加快生活和生命的节奏。[全文]

唐山大地震
幸存者说,天轮依然在旋转,天没有完全塌下来。

 被无数煤矿诗人歌颂过的“天轮”,此刻正在高高的井架上旋转着。他们的旋转,标志着煤矿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转,生产、生活,一切都像那个天轮一样,或疾或缓地,旋转。

 地震的时候,有幸存者说,看到开滦的天轮依然在旋转,就踏实了许多,觉着天没有完全塌下来。刘焕杰说,大家说的那个天轮,就是三号机房的天轮。刘焕杰当天正好歇班,在家里呆着,地震发生后,他就跑到单位一起——扒人、恢复生产。[全文]

唐山大地震
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而今存留的以标本形态存在的地震遗址,实在是唐山最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丑陋的,它又是神采飞扬的;它是沉默的,它又是蕴藉无穷的;它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混凝土钢筋废弃物,它又是民众虽经历百般柔折犹不气馁的象征物。

正是这种“贴着地面行走”的草根民众的努力,让唐山铸就了现代化的基石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地震景观只是一种极为局部的地震废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你从灰尘和瓦砾中直起腰身的时候,面对满目创痍,那又是怎样一种心境?

 这些年来,唐山从一片废墟瓦砾中崛起,世人多津津乐道其震惊世界的成就,殊不知,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源于一种正视灾难的精神气质。

 这种气质尽管无声无息,但是它确实蕴藏在普通的、最广大的唐山民众中间。那些蹬着三轮的汉子,那些巷道里行走的矿工,那些居民楼下摇着轮椅的大妈,那些粗声大嗓吆喝生意的下岗职工……地震毁掉了他们的家园,也毁掉了他们寄托在家园之上的梦想。但正所谓希望从绝望处升起,这些普通人的筚路蓝缕般的努力,让一个新唐山展现在世人面前。[全文]

唐山大地震

 开滦林西矿洗煤厂主厂房全部倒塌

历史上的唐山地震

 唐山市地处阴山-燕山隆起东段的燕山隆起区和华北平原拗陷带的冀渤拗陷区之间,在京、津、唐、渤地壳基低断裂的唐山断裂带上,历史上是多震地区。《永平府志》中记载有140多次地震,《中国地震目录》中记载了唐山辖境252次地震。[全文]

唐山大地震

震后的开滦煤矿总医院大楼(李耀东)

细节中的历史韵味

* 解放军星夜驰援,从废墟中扒出了许多市民,他们出来时大都激动地呼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解放军万岁!

* 诸多亲历者都说,唐山没有哭声。稍后,倒是有两次痛哭:9月9日毛主席去世,许多唐山人哭得昏厥过去;再就是10月份以后,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解放军要撤退,唐山人举城含泪。

* 山东老区人民把照顾当年八路军伤员的办法全使出来了。老乡送来的鸡蛋吃不完,就只吃蛋青,把蛋黄晒干制成蛋粉。等到回唐的时候,一些伤员竟然带了几十斤的蛋粉。[全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市胜利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墩断桥塌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

 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全文]

唐山大地震

 洁白的百合、粉嫩的康乃馨似乎一度柔化了废墟的断壁残垣,或者,更衬托出那建筑物的残缺扭曲和呲牙咧嘴?(王文康摄)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城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这样“全民战争”的话语用在唐山大地震的自救互救上,非常贴切。而所有这些抗争的核心,则是人性的伟力。

 当地震甫定,正常的社会秩序尚未修复的时候,人性中邪恶的一部分能量确有释放,但很快就被正义的力量抑制。而正义力量的来源,就是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是非对错、道德评判。当时人们表现出来的互救意识、集体观念、人己关系,即使在多年以后依然令人动容。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流动广播站传出的播音声给了人们很大的安慰

 从早上5时多开始,推车的、播音的各司其职,一边走一边播音,在赵各庄方圆三四公里的废墟间不停地穿梭、流动着,一遍又一遍地广播这个通知和维护秩序的通知,一直没有间断……

 在慌乱的废墟上,流动的广播站传出的那熟悉的播音声给了人们很大的安慰,并且很快地组织起来,参与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来。

广播站几易装备 吉普车“广播站”接过了所有的广播任务:发布抗震指挥部通知,宣传抗震中展现的感人事迹,党中央、国务院向唐山人民发来的慰问电,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全文][评论]

 
“永不消失的电波”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个小时后,在开滦赵各庄矿广播站同样上演了一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机务员李铁柱、技术员常俊仕、播音员李秀容三人拖着受伤的身躯,将广播喇叭和扩大机装在旧自行车上,一辆特别的广播车按平日正常的时间准时播音了,久久地回荡在震后赵各庄的上空……

唐山大地震,唐山地震,唐山,地震,大地震

 这里原本是一个戒备森严的看守所,突然间拉着电网的高墙和铁笼般的监房倒塌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一个个刚从监房“逃出”的犯人惊慌不知所措。

满手是血,满脸是汗,囚犯们小心翼翼地抱出那些被砸伤的孩子

 满手是血,满脸是汗,囚犯们小心翼翼地抱出那些被砸伤的孩子,背出那些吓呆了的老人。扒出来的大多是重伤员,断手断脚的比比皆是。每当扒出遇难者的尸体,囚犯们都忍不住发出轻轻的叹息,甚至有人还会伤心落泪。

 地震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毁灭,可是那些犯人却获得了新生,当他们奋不顾身抢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据说,后来有不少犯人改了自己的生日———7月28日。[全文]

唐山大地震
在所有幸存者看来,救人是最要紧的事。

人性的两面……他们有些低估了犯人的觉悟
 “可是谁也不能否认,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闪光的一面,哪怕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如今已60岁的普金仓是当年看守所监管一班的管教,他说当时他们有些低估了犯人的觉悟。

■ 5矿工地底15天生还
 十几分钟之后,抖动结束了,5个人试着抖落身上的碎煤站立起来,这时他们发现已陷入绝境,排水停了,水马上要漫上来,通风断了,而且巷道多处塌方,又堵住了通道,致使井下空气越来越稀薄……到底发生了什么?
 8月11日中午12点整(后来大家知道的这个时间),一盏矿灯由远及近,大家都一起爬起来,向这盏灯爬去,王文友一下子扑倒了,抱住了来人的脚,把来人吓了一跳!

 矿灯下的来人是技术科的罗履常,他用灯照着脚下,“这不是采五的人吗?”他问:你们知道今儿几号了吗?”“哪知道啊?”“8月11日啦,半个月啦!早琢磨你们死了!”[全文][评论]

■ 一人的命与五人的生
 “当我仍继续往前走时,突然间有人把我紧紧抱住,恐怕我会瞬间消失。”罗履常回头一看,竟是被困多日还活着的陈树海等五名矿工。已经过去整整15天了,谁会相信井下还有人活着?
唐山大地震

默默无闻的罗履常很久之后才为人所知

 五个矿工井下坚持15天奇迹生还的故事披露后,为无数人所知,惊叹。发现这一奇迹的关键人物罗履常却很久未被提及;后来提及了,也多只提他的姓。很久之后,他才真正为人所知,所叹。[全文][评论]

唐山大地震
唐山市古冶区赵各庄镇南工房,大地震时创造了生命奇迹的5个人
唐山大地震

 大地震前两个小时这里一片祥和,几个法国人、丹麦人、日本人因观看了精彩的儿童文艺演出《小白兔》,还兴奋地聚集在休息厅的电扇下,喝着啤酒和威士忌,谈笑风生。

 当人们听说车上拉着的是外宾,便立刻自动让开路。中华民族一向把礼义看得高于一切,在大地震的生死攸关时刻凸显出光芒。一路上,外宾们几度被感动落泪。[全文]

■ 那段难忘的“共产生活”
 “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人们丢掉的不只是人命和财物,还有矛盾和恩怨,得到的却是人间真情、友情。”曹文阁感慨说,那段“共产生活”让大家在情感上一下融洽了很多。[全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灾难,就是号角!

 在这个惊恐万分的时刻,在一座城市被大地震颠覆了的时刻,人民最信赖的子弟兵,从四面八方向唐山迅速集结。他们穿越了暴涨的河流、被地震斩断的道路,甚至穿越了生死,星驰而来。也许唐山人最能理解“子弟兵”中“子弟”的含义,这些兵,在危难之中就是自己最可依赖的子弟!

唐山大地震
“解放军来啦 解放军万岁!”

在这个惊恐万分的时刻,在一座城市被大地震颠覆了的时刻,人民最信赖的子弟兵,从四面八方向唐山迅速集结。他们穿越了暴涨的河流、被地震斩断的道路,甚至穿越了生死,星驰而来。

■ 那些扒脱了指甲的兵们
 7月28日凌晨3时40分许,灾难发生了,唐山机场驻军某部十连战士也一起陷入大地的疯狂震荡之中,巨大的轰鸣、闪亮的白光、抖动的大地,一些指战员开始以为遭受了原子弹袭击准备战斗,当他们清醒地判断为地震时,迅速投入救灾行动。
 “解放军来啦,解放军万岁!”当他们满脸汗水满身灰尘地来到唐山街头时,所到之处那些幸存市民们一阵阵欢呼。

 许多老唐山人回忆起当年救出他们的部队还忍不住热泪涌动,为了在死神手里抢夺更多的灾民,解放军冒着危险在坍塌的楼板和欲坠的墙体间救人,开始的几天内昼夜连续奋战,大部分的官兵的手上没了指甲,没了皮,血肉模糊,军鞋和裤腿也被钢筋碎石扎烂……

  也许唐山人最能理解“子弟兵”中“子弟”的含义,这些兵,在危难之中就是自己最可依赖的子弟![全文][评论]

唐山大地震

简易导尿管拯救250名伤员
  让张玉清终生难忘的是7月28日晚上开始一直到7月31日三天三夜里,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没有睡觉,哪怕是几分钟。张玉清由于过度劳累,曾三次晕倒在地,“苏醒后就用凉水冲一下脸,又立即投入抢救伤员的工作中。”[全文]

唐山大地震

“上海医疗队”成了定心丸
  “那时余震很厉害,每隔几秒钟就抖一次,我们医疗队员根本顾不上自身的安危,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当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向记者回忆起30年前,在唐山那场灾难中度过的40多个日日夜夜时,心情显得颇不平静。[全文]

■ 万人空巷送别解放军
 部队开进灾区后,历时3个半月时间,起降飞机874次,出动各种车辆5000多台次,抢救出被埋压群众1.64万人,抢救危重伤病员4.4万人,掩埋尸体9.95万具,协助地方向全国11个省市转运伤员9.3万余人,协助地方突击抢运救灾物资15.6万多吨。
 1976年11月初,救灾部队陆续开拔了,唐山街头出现了最动人的一幕:群众几乎是倾城而出。马路两侧挤满了早早等着的群众,他们手里拿着篮子、碗、水壶,拿着水果、鸡蛋,甚至是省下来的救灾食品———罐头和饼干,解放军的队伍开过来,很快就开不动了。人们围住他们,流着泪不让他们走,哭着问他们什么时候还会回来,把好吃的往他们怀里塞,他们不接,就一遍遍塞过去,有一袋水果老乡放到车上战士们推下去,接着推上来又推下去,最后聪明的老乡将苹果系在绳子上,往车里一推,苹果散落了,战士们就没有时间推辞了……唐山人用这种最淳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全文][评论]
唐山大地震
 今天一位白发苍苍的唐山老人对记者说,我们唐山人永远也忘不了他们,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兵!
大灾之后大疫无踪

 当时的场景完全可以想象出来。正值炎热的夏季,阴雨连绵,震后唐山那片废墟上,人畜尸体迅速腐烂发臭,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蚊蝇大量孳生。群众饮水困难,普遍饮用游泳池、澡堂的水,饮水中大肠杆菌数量几百倍、上千倍的超标,肠炎、痢疾患者很快就出现了……

策略上的胜利

 在唐山震后防疫过程中,不仅切断了传染途径,还抓住易感人群的特点,根据唐山多年来传染病的特点,给绝大多数人群进行接种疫苗,有效地保护了易感者,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全文]

唐山大地震

 地震发生后,卫生人员展开紧张的防疫工作。

感受“第二故乡”的热情

 “那段经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2006年7月12日,在唐山市路北区祥瑞里生活小区的门卫室,55岁的冯德瑞向记者讲述起他当年送伤员去沈阳的情景,一个劲儿地称赞“他们真好!对我们太好了!”

辽宁军区和医护人员的热情

 当时被抢救的伤员、55岁的范友,更是激动不已:“辽宁的医护人员真是比亲人还亲,比亲人还用心。”统计显示,在唐山大地震的救援过程中,辽宁省派出了17个医疗队、1252名医务人员,同时还接收了来自唐山的伤员19828人。

比亲人还细心

 该病人大便排不出来,受伤的骨盆被挤压得十分难受。怎么办?那位护士又俯身下去,用手将大便一点一点地抠了出来。

 “这是一次很平凡的‘手术’,但它展现出来的医护人员的崇高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范友说,“真的,他们比亲人还细心。”[全文]

唐山大地震

地震发生后大批伤员被空运到外地救治。

唐山大地震,唐山地震,唐山,地震,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调查结果显示,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亲人震亡和无亲人震亡者的心理感受不同。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流调数据,有的高于正常值3到5倍。
 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唐山大地震

 30年了,地震带给唐山人肉体的伤痛已渐趋平复,而精神的创伤还在折磨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

巨大的恐惧袭来,如同又被埋在了废墟下。

 震后的唐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遗留下一个精神救治的问题,多项研究已经说明,地震造成的重大心理创伤会对受害者产生持久性应激效应。

 另一个患者在唐山大地震中被困废墟4小时,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使他安然脱险,从此心中留下了阴影。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处忽然停电,黑暗中,他顿时感觉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惧袭来,如同又被埋在了废墟下。[全文][评论]

唐山大地震
震后为截瘫病人新建的康复村
■ 张氏五姐弟的孤儿生涯
 “父母用双臂和身体护住了弟弟,而他们在废墟里却永远睡着了……”二姐张凤霞话没说完就哽咽了。

 大地震让唐山4200多个孩子一夜之间没了爹妈,张氏五姐弟没有像大多数孤儿那样被送往外地育红学校。除了16岁的大姐张凤敏在救援部队撤离时,随军当兵走了之外,13岁的二妹张凤丽、8岁的孪生姐弟张学军和张凤琪,在15岁的二姐张凤霞带领下,相互照顾着留在了遍地瓦砾的废墟上。[全文]

■ 两位老人的重组生活
 地震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轨迹,他们则自然平和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而30年的相濡以沫,升华了两位善良老人的爱情…

 约会,只有一次,张兴隆买了两张电影票,约刘大妈去看电影,不料儿子小三儿一见刘大妈就扑到怀里再也不肯离开,哭着闹着跟他们去,结果,就带了这样一个小“灯泡儿”去,一到电影院,俩人傻眼了,原来,票虽然号挨着,座儿却是单双号分开的,俩人根本不在一起,离得老远……[全文]

唐山大地震

 回忆是残酷的,但那场地震,对姚翠芹来说,却是一个转折点,大半个人生的痛与乐、不幸与成就,都与那场浩劫撕扯不开。
 震后余生,醒来已恍如隔世,高位截瘫,病痛煎熬,生不如死,美好热烈的初恋也在那时毁灭。

姚翠芹总在说:“我是幸运的”、“世上的好人都让我遇上了”。

 “回到老家的废墟上,我被人从车上往下抬,就看见妈妈从屋里跑了出来,跑到门口,她呆了一呆,扶着门框站定,走时活蹦乱跳的老闺女,如今这个样子回来了,身后,震中遇难的老伴、儿媳和孙子尸体未寒,我无法想像母亲是怎么过来的,但我当时没有看见她掉泪,只是衣襟在剧烈地抖……”[全文][评论]

唐山大地震
姚翠芹(右)为截瘫疗养院的病员们演出(资料图片)
唐山大地震,唐山地震,唐山,地震,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7·28那段黑色的记忆并不能完全从这座城市的底色上抹去,唐山人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它,又想努力从它所记载的信息当中挣脱出来。

 30年了,唐山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普通人向遇难亲人、朋友寄托哀思的情感也愈发强烈,经历了苦难的无数家庭和个人需要寻找一个心灵慰藉的港湾。

唐山大地震
请设大地震公祭日

 唐山市民会为你描述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撼人场景:每逢清明或是7·28期间,各家各户都会在街头巷尾烧纸钱,整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会有万堆祭火。[评论]

民间有关公祭的呼声仍在高涨

 “世界上有很多灾难,其惨烈程度比起唐山大地震来太渺小了,但这些灾难过后都会有公祭日和公祭场所,为什么唐山大地震不能设立公祭日和公祭场所呢?”不断有人提出疑惑。

■ 记忆永恒,记录不朽
 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再到新唐山的发展,从41岁到71岁,常青老师用镜头聚焦唐山大地震这个题材,已经整整30年了。
 常老说,“只要有一分希望,付出100%的努力救活每一个人!”这是当时解放军的命令。解放军从唐山震后的废墟中解救了16000多人,为了救一个人,100多名解放军战士徒手抢救10多个小时。“只要解放军在,什么困难都不怕”,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活在唐山人民心中的信念。[全文][评论]
■ 30年后回望地震之痛
 “从事地震预报工作,注定要作出牺牲作出奉献,甚至需要付出特别的代价,你辛苦一生投入一生,也许大多数努力都白费了,但在预报探索方向不明的初级阶段,这就是奉献。”

你辛苦一生投入一生,也许大多数努力都白费了

 1975年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确实开了人类历史上预报强震的先河,由于宣传广泛,在一些群众心目中,地震预报似乎已经过关,而唐山地震没能精确预报出来,且伤亡如此惨重,人们能没有怨言和责难吗?对此,他们这些地震工作者都深感愧疚。

他们比其他死难者有更多的愤怒和诅咒

 1976年6月22日,河北省地震局地质组6人从石家庄出发,专程到唐山、滦县考察。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对唐滦这一地震危险区的危险性做进一步的评估”。此时,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对手已经面露狰狞,随着考察任务一天天接近完成,震魔正在他们脚下渐渐逼近。

 在那个悲惨的时刻,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殉于他们所热爱的地震事业。面对震魔,在弥留之际,他们比其他死难者有更多的愤怒和诅咒。身为地震工作者,这些年,他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只是隐约看到了震魔的身影,这一次,他们竟被震魔一口吞噬。

 他们是,苏英俊、贾云年、黄钟、王素吉、周士九、阎栓正。[全文][评论]

唐山大地震
 即使是唐山地震30年后,“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预报。”(张国民《地震预报研究:回顾与展望》),尽管我国地震研究仍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
唐山大地震

 每当面对仅存的地震遗址,现在的唐山人能无感怀乎?

倘若唐山留下大片废墟

 某种程度上讲,唐山的地标,丢了。

 什么是唐山的地标?是大片新崛起的高档社区,还是承载着新唐山梦想的厂区?

 都是,又都不是。唐山城市最显著的地理标志,缩微在一个叫做河北理工大学的校园里,那里有一处残垣断壁:地震遗址。

 这些硕果仅存的遗址,成为我们进入1976年唐山大地震仅有的、直观的通道。虽然有些逼仄,但毕竟是经由历史的眼睛审视过的通道。[全文]

唐山大地震

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总能让观者体会到30年前的狰狞和残暴。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埋于瓦砾,16万多人顿成伤残,7千多家庭毁于一旦。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这一刻,永远定格在唐山的历史上—————西方媒体曾预言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

 然而,30年后的今天,唐山不仅没被抹掉,相反,在这片曾经血肉模糊哀歌阵阵的土地上,一个和谐宜居的新唐山挺起了……

■ 在新唐山诗意地栖居
 盛夏时节,位于唐山市中心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上,华灯初上,人群熙熙攘攘。市民来此纳凉、消闲。纪念碑下,轮滑少年精彩而灵巧。幼童嬉戏追逐。在射灯的照射下,30米高的纪念碑显得更加巍峨、圣洁。

 30年唐山扩大两倍多 “100年前的唐山还不如县城,是个乔屯镇。 30年前唐山是重灾区,废墟下埋着24万死难同胞,有全国四面八方的人来支援唐山。

 今天的唐山是个生机勃勃的不断长大的城市。 未来的唐山,将是中国最棒的城市之一。 今天的唐山,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比震前扩大了两倍多……”[全文][评论]

民间感恩感动中国:对一个人来说,30年是漫长的。然而,那些曾在黑暗中抓到过温暖的手的人们,对那双手的思念并没有随时间荒芜,反而是在长长的思念中,越发地清晰,越发地真实,越发地想握于手心。

■ 从黑煤步入蓝色畅想
 震后的唐山,历经十年废墟重建,又经十年拼搏振兴,再经十年快速发展,今天,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又屹立在渤海之滨的冀东大地上。
唐山大地震

曹妃甸是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构筑了曹妃甸强大的产业基础。

唐山大地震

按照规划,三大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链条将落户曹妃甸。唐山将逐渐从“黑煤历史”走出,进入“蓝色海洋”的无限畅想。

未来:走入蓝色海洋

 似乎每一个唐山人都不愿多谈30年前失去亲人的悲痛,而这似乎并不是回避和懦弱,透过泪眼、穿越了30年的时空,感受到的是痛且弥坚的唐山人的精神内涵,唐山人要向前看,要求发展,要创未来。曹妃甸这一“当惊世界殊”的浩大工程就展示了唐山人民这样的襟怀和抱负。

 曹妃甸工业区一位官员不无自豪地说:“用不了几年,曹妃甸工业区就能再造一个新唐山,并成为拉动整个河北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这番话在纪念抗震30周年日子,更加让人向往和热血沸腾。[全文][评论]

新唐山寄语

* 30年前我们幸运,30年后我们幸福

 寄语:祝愿唐山越来越美,唐山人永远安康!
 ——唐山市民 关乃聆,61岁

* 唐山又站起来了

 寄语:唐山的经济文化发展如此之快,得益于唐山的抗震精神。希望唐山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承德县水务局:李靖

* 生活越来越美好

 寄语:这三十年唐山变化真的很大,广场也在扩建,我们每天早晨都来这里锻炼,觉得生活挺美好的。
 ——唐山市民 赵秀荣 48岁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唐山

 寄语: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新唐山,就没有唐山人民的幸福生活,向解放军致敬!
 ——唐山市民 赵景友 75岁

我是新唐山的同龄人

 寄语:从废墟中重生的凤凰之城,祝福你的未来更加美好、繁荣。
 ——唐山市民 于磊 30岁

* 我的30年不了情

 寄语:我希望唐山建设得更快一点,更美一点;愿这座城市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北京市民 种利民 54岁
 [更多][评论]

唐山大地震
点击今日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