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9月20日,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关于台湾地位的“福摩萨问题案”。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立即遭到台湾当局的反对,台湾“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这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声明“联合国无权讨论台湾问题”。[全文] |
1975年元旦,蒋介石发表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复国”文告。春节前后,回台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接受蒋秘密使命,经秘密渠道向中共发来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的信息。毛泽东反应了,他曾对二度复出担任第一副总理的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全文][网友追思] |
|
|
在毛、蒋个人间,毛泽东早已超然“老朋友”呼蒋。国共争雄,蒋使毛泽东家破人亡,迷信的蒋曾数次去掘毛泽东的祖坟,而毛泽东面对落在自己手中的蒋的祖墓、祖坟却护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文革"中,细心的周恩来一再指示不许冲击溪口蒋宅墓地,但1968年还是有人闯入,炸毁慈庵,所幸未移动遗骨。蒋介石在台得知,嘱其儿孙"永记此一仇恨不忘…[全文] |
|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这一消息震撼重庆全城,柳亚子写诗称赞毛泽东是“弥天大勇”。蒋介石为了达到在谈判桌上逼迫共产党交出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的目的,在重庆谈判期间,采取边打边谈的反革命两手。中国共产党则采取以谈对谈,以打对打的革命两手,同蒋介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全文] |
|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到南京,他的朋友部下纷纷前来祝贺他侥幸脱险,此刻,蒋却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如果我因为生病,或因为别的什么不幸而下野的话,你们猜我会提名由谁来接任我?”望着这些呆头呆脑的部下,蒋介石一语挑明:“作为我的继承人,我自己要选择——白崇禧将军”蒋介石顿一下,说出一句语惊四座的话:“第二人选,我要提毛泽东!?”
[全文] |
|
毛泽东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期间曾受邀到黄埔军校讲演。毛泽东莅临黄埔那天,蒋介石校长全副武装,一早便到学生寝室、教室检查。上午9时,全体师生1000多人在大花厅礼堂集合。蒋介石亲自到大门外码头迎接。把毛泽东部长接到校长办公室休息片刻后,又亲自引路陪伴。毛泽东讲毕,蒋介石起立带头鼓掌,全体师生亦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全文] |
|
|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全文] |
未经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事先又不报告,林彪居然擅自发布这样的军事命令,一夜之间调动全军进入临战状态,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不能不引起毛泽东的警觉,作出强烈反应。[全文] |
|
|
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寿辰,毛泽东亲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祝寿,并就两党之间相互关心的普遍问题交换了意见,商讨和签订相关条约。在毛泽东抵达莫斯科的当日下午,斯大林就率领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会见他。一见面,斯大林不等工作人员介绍,就走上前亲切地握住毛泽东的手,注目端详了好一阵子,激动地说:“想不到你是这样的年轻和健壮”…[全文] |
|
在长达30年的岁月中,毛泽东与彭德怀一直是帅与将的关系,两人之间的合作是主流,毛对彭的倚重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然而由于革命斗争的曲折复杂,个人的主见以及性格上的差异,毛泽东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对彭德怀产生过一些嫌隙和误会。事隔四十多年,冷静地回顾当年这段是非恩怨,客观地说,毛泽东在有些方面,确实误解以至冤枉了彭德怀。[全文] |
|
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存在分歧
毛泽东因何对邓小平不满? |
毛泽东对邓小平产生不满,根本原因固然是因为他与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但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经常在毛泽东面前说邓小平的坏话,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由于毛远新是在“文革”中“发达”起来的,思想从根子上与“四人帮”是一致的,因此他与邓小平在政治上格格不入。他利用毛泽东对他的信任,表达对邓小平的不满。[全文] |
|
毛泽东与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
晚年,王明对毛泽东进行恶毒攻击 |
王稼祥(遗作):几十年来,毛泽东同志经常用我们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史,特别是同陈独秀、王明、林彪等几次重大路线斗争,教育全党,谆谆告诫我们不要上这类政治骗子的当。[全文]
晚年在苏联,王明恶毒攻击毛泽东:
1974年3月23日,王明在莫斯科郊区的寓所里,抱病写完了自己一生中最大一部著作《中共五十年》。以恶毒的语言攻击毛泽东同志,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全文]
|
|
|
周恩来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帅才,不适合作一把手。
遵义会议全力推举毛泽东
当时红军名义上的最高军事指挥仍然是周恩来,但是他更关注具体执行,部队行进方向由毛泽东负责制定。
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全力推举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又全力维护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保证了党和红军领导核心的稳固。[全文]
|
主动让权于毛泽东
关于毛泽东与周恩来40年的稳固组合,以及周恩来在长征中主动让权于毛泽东的原因,后来的许多学者都就自己的研究进行分析。
“其中一种对周恩来较早时期的经历分析认为,他早期经历了党内的残酷斗争,见到了太多的流血牺牲,这使他认识到分裂对于党的危害,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认为只有毛泽东才能挽救革命,并且自己下定决心辅佐毛,无论如何也不变节。”
[全文]
|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最后一次握手
毛泽东送客走到门边,和站在旁边的周恩来的目光相遇,瞬间,一脸的微笑飞逝而去,立刻忧伤地垂下眼帘,这速变的表情令杜修贤惊诧不已,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端起照相机,镜头对准他们的身影…已经十分消瘦的周恩来用温馨睿智的双目深情地正视着毛泽东…[全文] |
两位伟人互相爱护和关心,真可谓入丝入毫,点滴不漏。走进晚年,老人的悲怜晚情,揪人心肺,催人泪下。
周恩来对毛泽东的爱护和关心,真可谓入丝入毫,点滴不漏
周恩来即使在弥留之际,还惦念着毛泽东的病情。有一天,他醒过来,用微弱的勉强能听到的声音讷讷地问医生:“主席,主席身体怎么样?”[全文]
|
毛泽东:攻击周恩来,人民一定不会答应
周恩来逝世后,毛泽东的情绪非常不好,烦躁不愿讲话。有一天,毛远新告诉毛泽东,上海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贴出了令人不安的大字报。大字报上说,邓小平在悼词中把周恩来赞颂得过分了,“结论应该推翻”。毛泽东给予了明确的答复:攻击周恩来,人民一定不会答应。在周恩来追悼会上所作的悼词,其结论是不能改变的。要推翻这个结论,人民是不会赞成的。[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