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你周围的同学?”……在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中,该校教育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部分学院首次对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考查;
这类看似聊天的题目,往往能在不经意间体现一个考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个人素养、心理素质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综合素质。通过考生的回答及其言谈举止,可以判断和了解考生的个性心理倾向、生活处世态度、沟通合作能力等素质…[详细]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本身应是一种道德的提供。因此,真正的教育以及真正的道德,都应成为一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机制;
“道德考核”是旨在提升考生道德水平的,但在这样的罚则之下,我们不难想像的是一部分有过道德瑕庇的考生绝望的表情,以及另一部分考生必然陷入的某种道德恐慌的情绪,由此,我们显然难以得出这种规定将有利于道德生成的结论…[详细]
英国人丹尼斯·罗伊德在其《法律的理念》一书中说道:法律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节制不应超过“维持公共秩序”以及“保障公民不受伤害与侵犯”的必要程度,换句话说,某些范围的道德,最好留给个人去斟酌。这是法律规定与道德之间应有理性距离,也正表明考研复试的“道德考核”规定对于法律精神的背弃…[详细]
道德既是一件形而上的东西,同时又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
形而上,表明道德抽象的不确定的成分太多,令人难以考查;
而个人化,则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好坏,完全是私人的事情;
且不说如何考核以及考核得准不准,单说那些不幸落选的考生们,是否还要因此请有关部门打个证明:本人没有考上研究生,完全是因为成绩的原因,而非道德不合格的原因,特此证明。果如是,岂非荒诞至极…[详细]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过,“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到满足的人”;
按照这个标准,人品根本没有办法功利地与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研究生考试联系在一起;
从一般意义上说,道德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道德是用来守住底线的!只要你守住“底线”,那么,你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