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我们是“中国香港人”!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句“香港人”,当中透着无奈、不情愿、惧怕,甚至还有真实的和想象的优越感,包含着说不清道理、难以理解的复杂内涵。当香港人从心底里说“我是中国人”或“我是中国香港人”时,才是真正的“香港回归祖国”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告别大香港心态
  今天的香港,要参与全球化竞争,当然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至于是坚持执行“积极不干预”的自由市场这个法宝,还是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控,是香港未来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另一项要作抉择的是,展望未来十年,到底香港是想挂靠“中国经济快车”,成为其中一列车厢,还是坚持要自己开一列车跟中国各大城市竞速呢?港人必须对“一国两制”作出深入的实践,尤其是必须放弃“大香港”心态 …[详细]



“中国人”成为一种光荣

 许多人已由回归初期的慌恐,到今天看见中国的经济奇迹,印象大大改观。一位1997年7月1日出生小孩的母亲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回归前总觉得自己是“香港人”,现在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因为经常听国歌,又看到国家运动员经常拿奖,航天员飞天,感觉很强烈 …[详细]

-----------------------------------
外国人也越来越羡慕香港

 一位美国教授表示,近年来诸多北美人士关心的话题之一,在于“香港已死”的恶兆是否成立。显然,最新的评估证明,香港并不是受害者,十年前的预言和恐惧并未来临。2007年6月初出版的《时代》周刊亚洲版,以《香港回归十年》为封面专题,更指出香港很幸运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守法 是香港社会的最高道德观
 来自陕西的小珂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修读了一年多的法律深造文凭课程,她说起对香港法治精神的印象时,先谈的不是制度安排,而是生活体验:每次过了罗湖桥、踏上香港土地,就自然不会随地抛垃圾、不乱过马路,走在路上,总会依照道路规则,更不要说随地吐痰了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香港的法治 受到各方珍惜
  2007年6月中旬,坐镇香港司法界的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借着回归十周年纪念日在即,首次面对香港媒体,公开详谈对香港法治回归十年的观感。他铿锵有力地说:“法治和司法独立,是香港社会的基石,也是香港的优势,回归以来没有倒退,充分保障了市民的自由和权利。” …[详细]



香港不变的核心价值

 回顾多年来,香港经济一度低迷,直到四年前在内地发展的带动下,才开始扭转经济形势。香港持续繁荣,不能离开内地因素;然而,当内地经济不断飙升,香港怎能继续为香港?香港最重要的资产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法治” …[详细]

-----------------------------------
法治精神没有改变

 香港各级法院法官沿袭的假发长袍的制服,也完全保留,唯一改变的,只有终审法院的法官无须再戴假发。李国能趁十周年回归纪念之际,摆出高姿态,捍卫香港的法治,并细心解释经过回归十年的推移,香港沿用的法律制度已出现一些改变,然而法治精神未变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风水是港人生活的一部份
  风水术数根本就是港人生活的一部份。例如家中有人仙逝,市民总会想觅一块风水宝地让先人下葬。而在日常的生活中,风水之说更广泛应用,甚至成了人们下决定的一个托付关键,不少香港人置业之时,除了考虑价钱及地区之外,亦会考虑房子是否好风水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迪斯尼也听风水师
  所谓入乡随俗,这家来自美国的公司,多处布局就是刻意根据风水而设计的,当中包括把公园入口大门改为斜线排列、迪斯尼站通往入口及码头的行人路亦改为微弯,以确保乐园启用后能够聚集乐园内的财气,不至流入大海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风水师“前途”大好
  自从1997年回归后,历经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种种风浪,命运的无常和难以把握,使得不少港人转而求助超现实的力量,风水师行当也由此风生水起。近年来,香港风水行业的发展更开始趋于大众化,不再局限于家传或师徒相授 …[详细]


特首与风水之缘

寻找香港细节

 早在上任之前,董建华就请了风水师替他看风水,之后嫌前港督府风水不佳,拒绝入住,坚持住在己家。

 2002年,董建华竞逐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时,虽然一早获得足够的提名人数,但他偏偏要择定良辰吉日,在2月19日正午12时提交报名表。

 时隔三年,轮到曾荫权在2005年上台。他一上任也自掏腰包找了一名风水师看礼宾府风水,指点迷津。天主教徒看风水的故事随即在香港社会引起热闹讨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最佳娱乐精品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小人物们的“流动小区”
  重庆大厦的人流不绝,来自五湖四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商环境。这里的多元特质,聚集了各处到港经商的网络,成了一个关系密切的“流动小区”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高级写字楼的沦落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重庆大厦里的白皮肤男女,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多半来自东欧及巴尔干半岛国家。这时候,午夜的重庆大厦多了些“特种行业”男女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我行我素的“恶之花”?
  看着重庆大厦竟成为香港弥敦道这繁华黄金地段的不良地标,声誉受损,业主们其实也一直苦思良策,企图“洗底”,扭转大楼名声,但苦于业权过度分散,又没有能够整合业主的力量,于是重庆大厦多年来一直是我行我素、原地踏步的是非之地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都市丛林的探险地带
  重庆大厦,已成为香港极特殊的地段,也象征着香港回归后更趋国际化的一个特殊指标。“我近日都慕名去过重庆大厦入边(里面)一间印度餐厅食咖喱,经过一些路和楼梯,转了几个弯,已有点害怕迷路了。” …[详细]


重庆大厦简介

寻找香港细节

 香港九龙尖沙咀的一座楼宇,位于弥敦道36—44号,于1961年落成,共17层、共770个单元。虽然理论上为住宅大厦,事实上却变成了混合型大厦,拥有很多廉价宾馆、商店、食肆、外汇兑换店及其他服务行业。

  大厦内约4000住客中,以上海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裔人士以及非洲黑人最多。据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家GordonMathews在该大厦进行一年的实地调查,发现这里居住者的不同国籍,竟达120个,独步亚洲。

  这幢曾被王家卫拍成电影,形容为“重庆森林”的大楼,2007年5月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亚洲最能反映全球化的地方”,成为香港国际化另类地标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香港茶餐厅的兴起 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据香港学者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香港一些住宅区的附近有不少大排档。战后,香港受到西方饮食文化影响,但当时一来早期西餐厅为洋人所开,不招待华人,二来本地人也不愿与殖民者同室而坐,且这类食肆收费昂贵,故辗转出现华人开设的冰室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香港茶餐厅的经典暗语
  在茶餐厅里听到“靓仔、靓女”,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叫自己。在茶餐厅里,“靓仔”其实代表白饭;而“靓女”则代表了白粥。另外,在茶餐厅里,“下火”指的是皮蛋瘦肉粥,“06”指的是柠檬可乐,“206”是热柠檬可乐,“306”则是柠檬可乐加姜 …[详细]


香港茶餐厅冲出罗湖桥

寻找香港细节

 现今珠三角,无论在大街小巷抑或大型商场内,港式茶餐厅到处可见。以上海为例,在短短数年间,茶餐厅由数间发展到数十间。如今,港式茶餐厅文化已是中西荟萃、不分国界。“快、靓、正”之余,食客更期望在茶餐厅吃得健康,不变的大抵是一杯一件所散发的香气,和那幅在茶餐厅才看到的众生相…[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大半世纪“告地状”
  曾灶财在30岁(1951年)开始“告地状”,他每天都一手撑着“龙杖”,一手提“御笔”,四出“颁下圣旨”——“九龙国皇曾灶财字曾东山庙生出……统一江山曾纪财字……”将自己祖先、亲戚、妻儿的名字和住处,以及他们拥有的土地范围,都一一呈现在街头巷尾,希望让别人知道这个“事实”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成为城中焦点人物
  40多年,曾灶财这个老头儿不顾世人的讥笑,我行我素,将自己的祖宗、亲戚、妻儿名字,以及住处写满街上,一直被不少人视为疯子。直至香港回归前夕,香港文化人刘霜阳为他办了个书法展览会,总结曾灶财的书法价值,曾灶财才开始走红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作品拍卖价逾五万港元
  2004年10月底,曾灶财的作品更被拿到苏富比拍卖,金额一半归曾灶财,另一半用作筹办艺术展览;底价10000港元,每口叫价1000港元,后因投标激烈而改为每口2000港元。最后作品以55000港元成交,由一名康姓太太投得 …[详细]


曾灶财其人

寻找香港细节

 一个喜欢在街上四处涂鸦的老人,数十年后,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书法家、广告及电影界明星,甚至获得《COLORS》这本世界性杂志欣赏,以他的涂鸦为封面,作为香港独特的市井风情代表。这个人就是香港传奇人物“九龙皇帝”曾灶财。

 街头涂鸦在世界各地均被视为文化艺术。数十年来,“九龙皇帝”曾灶财每天到街头涂鸦。即使他的街头墨宝逐渐被清洗干净,但朴拙、麦兜式的天真烂漫,不经意的字迹,已长存于香港文化中,永不磨灭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劳苦大众听唱片
  对于底层社会来讲,边缘劳工想的很简单,就是生存。偶尔会抱一种幻想,就是往上流动。如果我在果栏打工,我就知道我再怎么流动,也流动不到半山去,但是可以把希望放在另一个地方,所以就赌博。这就是为什么香港的马会马场投注的都是劳苦百姓。因为这些人最需要赌博,他需要那个希望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有钱一点的听演唱会
  那些高级打工仔(所谓的白领阶层)其实好不了多少。香港人过去这种靠地产带动的经济,使得香港人把楼房看成是人生终极目标。他们唯一想的就是:我攒够了钱,就能够“上车”。“上车”的意思就是赚了钱,买房子,哪怕再小一个房子,就上车了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再有钱的老板就可以到后台去抱抱她
  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边,资本家不能只有硬资本,还要有软资本——文化资本。纽约的地产爆发户特朗普,发财后去恶补怎样欣赏歌剧;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发了财,他去买达芬奇手稿。但香港很怪,有钱人讲究的是买更贵的名牌 …[详细]


香港人在文化上缺乏依靠

寻找香港细节

 中产阶级,费了很大力气赚了钱,有了个海景房,可他看不到海景,因为每天下班回来可能10点11点。

 理想生活没得到那怎么办?大家就想提早退休,享受生活,所以香港人是很空虚的一群人。大家要即时的刺激,香港表面上是国际大都会,其实是个部落社会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寻找香港细节  底层疾苦应受关注
  香港的底层社会,最近十几年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扭曲和掩盖。“边缘劳工”有工作,但薪水低,仅比香港的综合援助金高一些,甚至差不多。那么综合援助金是什么呢?就是一种社会保险金,一个月大概是三千多块,以内地角度来讲,实在就好得不得了,但在香港来讲就是吃饭都不够的 …[详细]

寻找香港细节  中产阶级出现下降危机
  香港中产阶级现在面临着一种下降的危机,就是日本所说的“下流社会”。过去的社会走向是大家相信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可是现在是反过来,向下流动的机会多了。举个最具体的例子,你原来在菜市场卖鱼卖菜,当然称不上是中产阶级了,但是起码有个小生意。可是最近香港的大型超市不断扩大,里边也卖鱼卖肉,市场都给超市垄断了 …[详细]

城市的发展不应只靠地产

寻找香港细节

 近年,香港民间社会活动比较显眼的事件有天星钟楼事件、红湾半岛事件、保卫海港运动等,大多数与抗议城市化改造有关。

 香港最大的产业是地产业,也就是说,我们的楼房是最大的工业产品,而整个香港过去的城市发展的逻辑,挣钱的方法都与地产有关 …[详细]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