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搜狗拼音输入法  搜狗音乐大本营

香港记忆


礼宾府,这里在回归之前是港督府
香港记忆  下午4时30分:彭定康和太太走出官邸
  港督府最后一次降旗仪式在连绵细雨中举行。末任港督彭定康和太太走出官邸,几乎同一时间回头,视线被宅院凝住。然后,彭定康缓缓踏上检阅台,听英国国歌《上帝佑我女王》最后一次奏起,双手捧着摺好的米字旗垂下头颅,眉头深锁,任凭雨水敲打 …[详细]

香港记忆  晚上6时15分:查尔斯首次在水中发表演说
  晚上6时15分,雨越下越大。英方在添马舰露天操场举行了告别仪式第二幕。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身着一身白色戎装,神情凄然。在日记中,查尔斯这样记述:“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暴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文中的内容。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 …[详细]

香港记忆  晚7时45分:所有英国人都淋湿了
  晚7时45分,英国旗及英治香港旗,在风笛伴奏的《最后一站》乐曲中降下。告别仪式近尾声,“所有英国人都淋湿了,但他们都站得笔直。”10年后,歌手汪明荃仍然记忆犹新,“后来彭定康说,大不列颠好像在哭。” …[详细]
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英军仪仗队走下主席台

香港记忆  零点40分:彭定康的女儿们哭成泪人
  交接仪式之前,叶国谦等一些香港的要员们还在恶补普通话,因为要用普通话宣誓。那个雨夜,作为一种主权回归的象征,普通话第一次登上了香港的重要舞台。在董建华等宣誓之前,查尔斯和彭定康一席就悄然离场直奔添马舰码头,登上王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彭定康的女儿们登船时已经哭成泪人 …[详细]


莫说青山多障碍

2003年4月,SARS依旧肆虐香港

暗战
 7月1日凌晨2点45分,临时立法会召开回归后第一次会议。会议不在立法会开,节省了时间。另一个原因是,反对派那晚占据着立法会大楼,进行另一场不直接交锋的暗战 …[详细]
重挫
 回归的第二天,泰国宣布泰铢自由浮动开始,一场覆盖亚太区域的金融风暴埋伏在香港周遭。670万的750平方英尺的房子,1998年掉到338万,2000年时更跌到190万 …[详细]
救赎
 2003年春天,SARS来袭。李嘉诚给医护人员送100万只橙;李泽楷为中学生捐50万瓶维生素C。战胜SARS后,全城响应,征用全部广告牌一个月,高挂“向医护人员致敬” …[详细]
变换
 2005年,强政励治的曾荫权取代了“好人”董建华。作为典型的“香港仔”,他双手插裤兜吹着口哨走进政府总部,忠于职守“打好这分工”的特点让其受到港人爱戴 …[详细]

香港记忆


香港的街头,人们行色匆匆
香港记忆  惊人的成长:繁荣、法治从此启端
  想想这份上世纪70年代的清单:廉政公署成立;中文成为法定语文;启动长期建公屋和居者有其屋计划,后来共住进接近半数港人;九年强迫的免费基础教育;法定工人7天有薪假期;法定工人7天有薪假期;法定有薪分娩假期;制定解雇补偿等劳工保护法例……法制和自由逐步奠定 …[详细]

香港记忆  50年不变——80年代模式不变
  香港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完成转型,麦理浩和撒切尔夫人捧上去北京谈判的,正是这个新香港。跟之前香港频密的转型不一样,这一年代定下的新型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可以说是一次长达二十多年的定型,就是今天大家一般所认知的香港。邓小平那句名言:五十年不变 ——那不变是指80年代的香港模式。五十年不变不只是安抚港人的权宜之计 …[详细]

香港记忆  渐进走向普选和民主的大方向
  香港的法治包括司法独立早已稳固,言论自由,是中产阶级壮大的善治市民社会,特首不容易变成独裁者或偏激份子,即使有变,至少任满就可以给拉下来。基本法还预设了一道关卡,不管是小圈子选还是普选,特首位子的竞选者,要得到一个“根据民主、开放的原则”、“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才可以参选。这个机制几乎可以排除过份偏激的人士获得提名 …[详细]


港人任重而道远

香港地铁里,贴出庆典回归十周年的大幅广告

香港,也有烦恼……
 香港人均收入在1997前已超过一些欧洲大国,但在环保、节能、社会保障方面却远低于欧盟水准,在城市保育、文物保护、教育理念、民主生活方面更显得落后。空气质素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而七百万居民的排污,连内地城市的污水处理标准都达不到,以至要长期封闭西岸沙滩及取消年度渡海游泳比赛 …[详细]
未完成的实验
 特区的体制、管治指导思想和内部问题,很大部分带着80年代的烙印,故可以说,过去十年更多是回归前的延续而不是断裂。这恰好是符合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愿景,因为保留80年代的香港制度到1997后五十年不变正是两者致力所在 …[详细]

香港记忆


回归十年,新的一代已经长成,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香港  香港 现在比以前更自由
 1997年前,时任港英政府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每天早上一上班,就要花45分钟阅读从伦敦发来的电报,然后再花两个小时做一些相关工作。现在,已经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的曾,再也不需要这样做了,“我们现在比以前自由多了” …[详细]

香港  历史的偶然
  回归10年来香港最大的变化是,香港现在的经济发展是受内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但事实上这是一直存在的。英国有这么多殖民地,推行同样的政策,为什么只有一个香港?祖国其实一直都是香港发展最大的支撑。正如《时代》周刊在最近关于香港回归10周年的封面报道中所说,“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的一部分,几乎保证香港会继续保持繁荣。” …[详细]



定位困惑
 八九十年代,香港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繁荣进步,香港人以经济身份补政治身份之缺陷,在华人世界乃至国际社会收获优越感和地位。而随着回归后最初几年经济持续低迷,甚至在经济全面复苏的去年,香港仍在讨论如何不被内地发展边缘化 …[详细]
-----------------------------------
治理理念的反思
 在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张炳良看来,香港回归不是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因此香港没有像其他那些进行反殖民化斗争而获得独立的国家一样锐意改革,而是经历了“不变”、“怕变”和“反变”的历程,社会趋于保守。下一个十年时,香港人可能个个都是民主派,个个都亲中,香港将进入“光荣年代” …[详细]

香港记忆


1999年,刚刚被金融风暴袭击的香港市面一片萧条
香港记忆  财富之源
  就在离中环金融中心区不到一公里,位于半山的鸭巴甸街旁,担任了21年中环区民选议员的阮品强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中环的变化。“我刚当议员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安静、平和的渔村,”坐在狭窄得几乎不能转身的办公室里,阮议员指着金融中心的方向 …[详细]

香港记忆  黄金时代
  “机会”比“财富”更加值得关注。据香港统计署最新数据显示,香港居民1996年与2006年的平均收入大致相当。“这说明香港的福利好了,但是机会也少了。”1977年大学毕业的吕大乐笑称,自己赶上了1976—1985这10年香港发展的“黄金时代” …[详细]

香港记忆  瑞士,还是新加坡?
  经历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社会进入另外一个平衡点。多数人过上按部就班的规范生活。有人推测,香港未来可能变成一个类似瑞士的地方。也有人认为香港未来的发展希望是高科技和创意型产业,新加坡是一个可资借鉴的对象 …[详细]
2003年SARS期间,香港流浪汉蒙着面罩睡在马路边



不惑之年

香港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在经济复苏后并没有缩小

 1970年代的香港是青年人的时代,那时的香港不但经济起飞,而且本土文化也蓬勃发展。在香港各界对于经济转型的种种讨论后边,还有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重要问题:那就是香港已经进入“中年时代”。

 但更多人看来,时至中年的香港依旧充满活力,只是这种活力不再是躁动不安的青春荷尔蒙;而是更加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智慧和宽厚的理解。

 亚洲金融危机改写了香港的财富结构,当大陆成为主要财富之源时,一些人成为新贵,一些人向下跌落,还有一些人被抛弃。面对中年尴尬,香港社会正试图寻求新活力 …[详细]


香港记忆


利丰100多年来,一直在亚洲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记忆  “百年老店”艰难转型
  1970年代中期以后,以冯国经、冯国伦为代表的第三代管理层开始意识到作为传统贸易商的利丰,正面临着双重挑战:中介角色被淘汰和公司管理体制落后。1984年,冯国经下了一个“华人家族罕有的决定”,将利丰公开上市 …[详细]

香港记忆  从中间商到“经理人”
  国内投资的受挫,并未影响利丰集团高速发展的脚步,而利丰“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也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典范。香港商贸业在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利丰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详细]



新的挑战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利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正遭遇来自内地制造企业的挑战:它们正尝试着用不同方式,将自己的价值链和利润点延伸至供应链。

 利丰未来可能遭遇的挑战中,两个都跟“中国因素”有关:一是香港的发展定位,从中介角色而言,香港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二是作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利丰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与了解仍显不足,不能把握中国的商机将意味失败。

 利丰遇到的挑战也是整个香港的挑战 …[详细]


香港记忆


尽管汇丰已经走向世界,但绝大多数香港人还是认为汇丰是香港本土银行
香港  到全球去
 1990年12月17日,正值中英政府就香港新机场建设出现争执之际,汇丰银行将注册地改为伦敦。从而使汇丰既可以回避香港“九七”回归可能产生的风险,又可以使汇丰的投资免受英国税法和税率的影响。这样,汇丰银行就处于一种“进退自如”的位置 …[详细]

香港  业务大转型
  让汇丰意外的是,“九七”之后冲击它的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问题。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5.1%的增长倒退,当年汇丰银行净利润下降了46%。更加糟糕的是,从1998年开始至2003年,香港经济持续低迷,GDP连续5年负增长,香港的银行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除存款增长22.4%外,本地贷款收缩了17.8%。这期间,汇丰是香港银行里最先开始业务转型的,从银行保险业务开始,事后证明,他们做得非常成功 …[详细]



中国不是未来 而是现在
 汇丰的转型是香港金融机构转型的典范,在汇丰从一家香港本地银行成长为世界级金融巨头之时,香港金融业的微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也因此摆脱中介角色,转型为一个服务型经济体。

 汇丰不会错过每一次在中国的发展机会,5月30日,汇丰银行执行董事王冬胜在香港表示:“如果政策允许,我们当然会有兴趣积极地考虑。上海是汇丰的发源地,如果回内地,我们一定会去上海。”

  作为一家国际金融机构,汇丰的目标是在世界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经济强劲增长的国家中发展业务,中国无疑在其中位居首位。投资中国既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在 …[详细]


香港记忆


尽管汇丰已经走向世界,但绝大多数香港人还是认为汇丰是香港本土银行
香港  “请说普通话”
 在香港,普通话已成为强势语言,连50多岁的阿伯都鼻音嗡嗡地学着说普通话,许多老外也能说一口道地的北京话。语言改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从香港到北京和上海的航班每半小时一班,公务舱班班爆满,里面挤满了到中国寻找机会的香港商人 …[详细]

香港  “中环就是解放区”
  胡野碧在香港做了14年的“精英”,他认为中环是自己的家。他戏称:“中环就是解放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但解放区的人民不喜欢,因为要跟着说普通话。”中环被改变的不仅是语言。这两年中环的酒吧越来越多,夜晚噪音太大 …[详细]



珠联璧合

 国际金融中心的脚下是天星码头,五分钟就能渡过维多利亚港到达九龙的尖沙咀。从渡轮上回头望去,国际金融中心、中银大厦和长江中心等摩天大楼就像一个个屹立在海边、北望神州的巨人。它们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不断从海外招揽资金,帮助中国经济起飞 …[详细]

-----------------------------------
中环不可代替

 在贝恩资本之后,美国其他的顶尖私人股权基金如黑石集团、KKR先后进入中环。这些资金进入香港,不仅仅因为投资中国是大势所趋,更重要是看重香港的优势——低廉的税率、畅通无阻的信息、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廉洁的政府 …[详细]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