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死回生 改革开放给一度中断的中国流行音乐带来了起死回生的机会。一批带有强烈现代化色彩的商品以走私的形式进入广东并迅速影响到全国,如电子表、麦克太阳镜、喇叭裤,伴随着这些生活消费品一起进来的还有盒式录音机以及大批的港台录音带的传入。[详细] |
 |
港台音乐 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流行音乐之潮,这就是令人记忆犹新的邓丽君风靡内地的时期。与她同时期的还有凤飞飞、徐小凤、蔡琴、齐豫、罗文和张帝等,到了1980年台湾校园歌曲开始风行全国。
[详细] |
|
靡靡之音 民间涌动着的热潮最终还是顺应时代潮流,被有胆识的业内人士接纳了。最先萌芽的内地音乐是从正规音乐团体的民族或美声唱法里出来的,东方歌舞团因为要学习海外歌曲以便接待外宾,他们接触到了迥异于当时音乐环境的“新音乐”。[详细] |
|
|
海政歌舞团的苏小明率先向传统唱法发出了挑战,她唱出了《军港之夜》,但遭到了权威音乐杂志批评。 |
民歌手李谷一在演唱《乡恋》时,使用了十足的带有“靡靡之音”色彩的“气声”唱法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
|
作曲家王酩写出《小花》,被点名批评,开了批判会;真正应用流行唱法的程琳,更是经历了多次沉浮。 |
 |
通俗音乐 因“流行音乐”这个词太容易让人想起30年代的那些所谓“靡靡之音”音乐,理论界中一些人
在1984年
提出了“通俗音乐”的称谓。[详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