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1974年1月,中国的北方还是寒冬腊月,一股“批林批孔”的寒潮正在肆虐。但在中国南海的榆林基地,却是一片热浪滚滚。榆林基地的副司令员魏鸣森多日来神情严肃,脸上看不见一丝笑容。
  他站在码头上看着海军士兵正从老化的舰艇上卸下大大小小的设备,心里说不出的沉重。尽管中央有“军队不能乱”的训令,但海军全员几乎还是被卷入到文革中。正常的训练无法展开,作战舰艇年久失修,连穿海军服都被荒唐的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近似“有海无防”的局面让拥有美军战舰的南越对南海岛屿的垂涎有恃无恐。1973年8月,南越就占领了南沙多个岛礁。此刻,南越想要故伎重演,再占西沙岛屿。虽然魏鸣森深知眼前战舰的装备无法和南越相比,但在他的心中已弥漫着战斗的气息。
  战斗的气息也同样悄悄的弥漫在寒冷的北京。当周恩来和叶剑英将保卫西沙的报告呈送至毛泽东的床头,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他一生所经历的那些遥远的战火场面。在他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1949年4月,他将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的内河;而今他虽已年迈体衰,但他也决不允许任何人侵略这个民族的领海。他的内心已隐隐感到这将是他在战争舞台上的最后演出,于是他用尽全身力气拿起笔,郑重的在报告上批下两个字:同意。
  千里之外的南海上,魏鸣森被授予全权负责西沙前线战事。面对南越不断升级的挑衅,战斗终于在1月19日打响。在又闲又腥的海风中,中国海军以弱小但是顽强的力量对抗着南越占据绝对优势的炮火。然而浴血奋战也难以抵回长达8年的军备荒废。正如身后的大陆上其它被荒废的种种一样,魏鸣森手下的海军让他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他渐渐感到力不能支。
   军情紧迫,一辈子都不愿意打败仗的毛泽东指示调动东海舰队迅速支援。但东海舰队如何通过被国民党封锁的台湾海峡则成了一个大难题。毛泽东沉吟片刻,大手一挥:“直接过!”据说,他手下最大的败将蒋介石则对此不置一词,淡淡说道:“西沙战事紧啊。”不管怎样,东海舰队最终顺利地通过了台湾海峡。果真如此的话,当曾经的一对老冤家一个念念不忘“反攻大陆,拯救同胞于水火”,另一个执着于“解放民族以解放全世界”,当两个具有强烈民族观念的当权者面对同一个疆域概念时,远隔千里的他们便产生了一种珍贵的默契。这种默契使得东海舰队顺利抵达前线,使得西沙战局得以逆转,也使得新中国海军第一次对外海上作战以胜利告终。
  这惊险又精彩的胜利不仅让中国海军拥有了远离大陆作战制胜的信心,也促使高级决策层逐步调整海军部署。对于一场远离大陆的胜利来说,在它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永远比仅仅铭记它更重要。
  战斗结束后,魏鸣森和所有参战部队都受到了来自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嘉奖。在此后的日子里,魏鸣森不时能感到1974年1月19日他在西沙前线所感到的痛苦。他只希望,不要再有第二个人,在将来的某一天,站在中国南海的舰艇上,再次感受到夹杂着咸腥海风的无力。

 

每期调查:你觉得1974年发生的哪件大事对后世影响最大?








    制作:孟德华 张婧 旁白:郑江      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