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相比较于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在暗地里艰难地潜滋暗长,电影《少林寺》在1982年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让整个中国为之疯狂。李连杰说:“我蛮有运气的,因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这么多人的心血做了两年,最后造就了一个李连杰。”但是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少林寺》不仅意味着1982年全国各地的万人空巷、电影院前的购票长龙、电影院里黑压压的人头,更意味着已消失多年的娱乐生活,重归人心。
  血性、功夫、古刹、猛男、侠义,这些结合起来的元素一旦激发出人们被压抑许久的娱乐精神,其疯狂程度便会令人无法想象。两三毛钱一张的电影票价,让《少林寺》在大陆的票房达到1.4亿,最紧俏的时候,一张电影票拿到饭店就能换一桌菜。很多人五遍、十遍、二十遍的冲进电影院,看到最后台词都能倒背如流。
  最疯狂的还是当时的孩子们。他们此前在《加里森敢死队》里找到了对野性和力量的崇拜,而看到《少林寺》后,他们则改变了理想的方向。一时间,每张天真的面孔里似乎都有了一股江湖的侠气,个个满嘴念叨的都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聚在一起时,他们会“切磋武艺”;独处时,他们又会各练“独门绝技”。
  电影上映时,孩子们将自以为是的人生梦想寄托于电影院的银幕上;电影不上映时,敢想敢做的他们便把实现梦想的目标定在了传说中的少林寺。“离家出走”随即流行起来,三五少年偷几张家中的粮票,也不在乎有没有介绍信,便结伴上路。不过不出半个月,他们都回来了。家长和老师们都摸准了这帮孩子的小心思,于是便在通往少林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
   被半途截回来的小朋友很少有挨打挨骂的,最多被说几句不务正业。虽然他们因未能看到少林寺的山门而懊悔不已,不过大人们却看着他们好笑的表情心中窃喜。谁说敢想敢做的孩子们不是在帮大人们实现一个“上少林拜师学艺”的隐藏愿望呢?在那个刚刚开放的年代,虽然还无法把“敢想”完全化为“敢做”,可是两代人却在一种无意识的默契中,享受了娱乐回归生活所带来的乐趣。
  从此,那座让新老两代人慕名向往的“千年古刹”因一部电影而名扬天下,而在以后世界各地放映机的沙沙声中,也总会时时传来中国功夫凌厉威猛的拳脚棍棒声。当年的大人们在这些功夫声中,依稀可以找到娱乐生活刚刚回归时心门初开的兴奋和喜悦。而当年的孩子们,则在电影中找到了敢想敢做、追寻自我的人生态度。也许从《少林寺》上映的那一天起,整整一代人的激情、青春、梦想和力量就彻底的告别了那个束缚人的旧时代,在一个功夫世界中,开始肆意蓬勃地生长。

 

每期调查:你觉得1982年发生的哪件大事对后世影响最大?








    制作:孟德华 张婧 旁白:郑江      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