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一五计划(1953-1957)

  新中国的实力积累,并非是简单对经济成就的罗列;建国六十年的经济繁荣背后,还存在着发展道路选择,社会阶层分化,精神状态演化等等现代化的进程。而我们力图借用五年计划的工具,还原出中国最高经济战略的抉择与突破,以及普通人命运在历史中的起伏跌宕。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直到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其中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而陈云、李富春、薄一波、李先念、黄克诚组成5人小组也由此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发展经验。

 
新鞍钢 高粱地里捐出来的大钢厂

  1949年6月27日,当火红的铁水带着热气从杂草丛生的鞍钢2号高炉中奔流而出时,曾被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的鞍钢恢复生产了。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党中央给东北局的指示“鞍山钢铁厂规模很大,工人众多,要迅速修复,投入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偌大的鞍钢,靠喊口号,显然是不能复工的。在老鞍钢人的印象中,新中国的鞍钢是“捐起来的”。群众肩挑、手拿、车运,把各种器材运回工厂,共献出各类器材6万多件。这里面最出名的是孟泰,他领着工友们起早贪黑,从地上到地下处处回收,不到两个月,就拣了足够修复三座高炉的器材。他还用破铁板搭起个小仓库,把随时捡到的“宝贝”放到里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孟泰仓库”。

  1949年6月27日,鞍钢二号高炉正式运转,工人们穿着大小、颜色、款式不一的“工作服”,当第一炉铁水从高炉中滚烫流出时,他们因工作蒙满黑灰的脸上,流出了一道道清晰的水印。

新鞍钢 高粱地里捐出来的大钢厂

  从废墟上重新站起的鞍钢,也迅速成长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开创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1953年10月27日,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诞生;11月30日,第一根重轨在鞍钢问世;12月19日,第一座现代化鞍钢高炉7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一五”期间,鞍钢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并涌现出包括孟泰、王崇伦等一批劳动模范…

  今日的鞍钢,已不是老工人们印象中的鞍钢,但不变的,却是那颗像第一炉铁水一样滚烫的心。

  1953年,这个东方大国在内战的洗礼之后,已经俨然是红色阵营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规划下,它对经济的暗中发力已经准备了三年。这个国家历经了百余年的沧桑,全民的热情一下子沉浸在经济梦想的躁动当中。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苏签订了156项工业建设工程,从国防,机械,电子和能源工业弥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打响了中国工业的奠基之役。

  作为156项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6年建成,7月13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这正是以苏联吉斯150为蓝本制造的。同时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利润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而当年中国全年的工业总产值只有区区444亿元人民币。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中国的五年计划甫一开始,重要的支持者斯大林变突然逝世,中国的哀伤仿佛让人置身于另一个苏联。随后赫鲁晓夫上台,中苏的蜜月期陡然出现了裂痕。

  与此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造也在感染中国,从乡村到城市,从欢天喜地分得土地的贫农到沦为白丁的地主,从一度对新政权充满希冀的民族资本家到刚过上安稳日子的贩夫走卒,一夜之间全被绑在了集体的车轮上,滚滚向前。

  如果要给这段历史加上一段熟识的记忆,就该是粮票在1955年的粉墨登场。伴随着对于非农业人口的粮食定量供应,身份开始与户口紧密挂钩,城乡之别就此产生。

  一衣带水的邻邦则是另外的情境:日本制定了“电力五年计划”,进行以电力工业为中心的建设,并以石油取代煤炭发电,迅速进入神武景气。1955至1957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12%。从1957年开始,消费品的“三大神器”—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迅速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早早的开启了消费时代。

  “一五”期间成果辉煌,但它本来应只是一个新的工业化时代的开端。只是,由于政治上的种种失误,第一个五年计划意外地成了新中国经济史上一个特殊的标杆。“一五”成了中国大工业的嚆矢,成了建设的象征,再次看到如此的奇迹还要再等上20年。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