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马明到达老山前线时,只有17岁,那是在1984年。战友们知道他是家中独子,总是想尽办法保护这个年龄最小的战士。尽管马明自己不停喊着要上前线,但班长总是把他安排在阵地内为战友们压子弹、送手榴弹,不让他加入枪林弹雨的残酷战斗。
  马明长得一身魁梧身材,正值风华正茂,部队里人人都喜欢这个勤快的棒小伙。连长经常说,像你这样的年纪,正是上大学的好时候,什么北大啊、清华啊,以后准是个大学问家。不过马明总是回答说,我是一个兵,一个战士,我需要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磨练自己!
  其实在老山前线,像马明这样的小伙子还有很多,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他们都坐着火车从全国各地而来。但他们绝大数人都没有想到,即使是和平年代的战争,也是像先烈们所经历的那般血肉横飞,兵戎相见的战场上不会有一丝怜悯和心慈手软。
  在马明经历战火洗礼的同时,许多城市中的年轻人,正在越来越开放的空气和越来越安逸的生活中失去属于他们年龄的激情。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青年们的人生之路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他们选择上大学,他们可以像北大生物系的几个年轻学子一样,在国庆的游行上勇敢的打出“小平您好”的标语;如果他们选择经商,他们则是最时髦的弄潮儿;如果他们选择参军,他们就有可能像马明一样来到前线,接受未知的命运。
   硝烟滚滚,子弹无情,众多老山前线的青年生命消失在祖国的边境。马明的生命止于1984年那场著名的老山战役上。同龄人的死去刺痛了国内年轻人的神经,他们未曾在战火中洗礼,却在一种遥远的心灵感应中感受到战争的恐惧。他们同是这个国家的希望,他们是彼此的兄弟姐妹。而当前线的兄弟姐妹用鲜血染红国土的时候,忙于上学、工作、经商、沉浸在安逸生活中的人们便忽然觉得日子不能在一种无动于衷的冷漠中度过。如果老山是一个战事激烈的前线,那么广大领土上的人们便是一个坚固的后方。平日的松散和慵懒、在这一刻化作团结和责无旁贷。
  于是,尚未充分富裕起来的人们捐出钱和物,如果没办法手握钢枪,那就尽自己所能支援前线吧。慰问声和鼓励声成了那一年最广阔的声音,如果不能给予前线战士实质性的帮助,那么一句相思的问候也是有力的精神鼓舞。广大的青年们,特别是身在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则把这慰问和力量、感动和敬意,写成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信件,像雪片一样寄向老山前线。
  在和平年代享福的青年们,被前线战士回信里描述的战斗故事所震撼和感动,一个个战斗英雄的年轻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久久存留,挥之不去。马明牺牲的故事被他的一位战友写在信中,寄给一位北大的女生,女孩的泪水成了对马明最好的祭奠。而他的战友们,则在这些遥远却又像心灵感应一般的精神鼓舞下,继续坚守在用血染红的前线,继续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就用一首诗歌来诠释战火里前线和后方那些可爱、执着、勇敢、无畏和消逝的青春吧:摘下发白的军帽,献上素洁的花环。我轻轻走到你的墓前,地上的百合,盛开了又凋残。你在这里,躺了一年又一年。我用手拂去墓碑上的尘土,露出你那充满活力年轻的笑脸,是那样亲切,是那样熟悉,仿佛你又回到我身边。我用最诚挚的语言,寄托我深深的怀念。那颗为你点燃的香烟,袅袅升起,将我带回到战火纷飞的老山前线。

 

每期调查:你觉得1984年发生的哪件大事对后世影响最大?








    制作:孟德华 张婧 旁白:郑江      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