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热捧状元的后果引起了人们警惕,推崇神童的负面作用也有人察觉,对所谓偏才、怪才、奇才不分青红皂白的炒作却正风靡。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个有点生僻的兴趣爱好,却遭遇了无休止的吹捧和炒作,人们或许是有利可图,或许只是凑个热闹,但有谁考虑过这样的炒作对孩子本身,对后来的孩子们会有怎样的影响?
【新闻回顾】粤高考满分作文仅15篇 半数考生套用古旧材料

炒完状元炒神童,炒完神童炒“奇才”
高考要出名,分数不高可以年龄小,年龄不小可以兴趣偏
“奇才、怪才”被热捧,推波助澜的手有利可图
“自叹不如”?“可直接攻读研究生”?
有谁考虑过炒作的后果?
孩子的特殊兴趣被炒作成高考成功的终南捷径
 
炒完状元炒神童,炒完神童炒“奇才”

炒完状元炒神童,炒完神童炒“奇才”

高考要出名,分数不高可以年龄小,年龄不小可以兴趣偏

    从名噪一时的各地高考状元,到在媒体包装下一个个的“最年轻高考高分神童”,再到现在风靡的作文满分、零分考生,古汉语、生僻字奇才……媒体不惜力气“造星”、花大篇幅“捧星”、众人一拥而上“追星”…

一篇普通高考作文变成全国热捧“奇文”

    “我是个学生,现在写了一篇文章,也没有必要被炒作成这个样子…我读的书不太多,古文写得现在还不行…”一个对对古文感兴趣的普通孩子,一篇生僻古字很多的普通文章,转身变成了全国热捧的“奇文”。孩子不过是对古文兴趣浓厚,自己也知道文学造诣并不深,文章也并没有写得很好,却在眨眼间成了明星。[详细]

一个“小众”的特殊兴趣成出名捷径

    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小篆、离骚体……“古体作文”火了,“古文奇才”也火了。随着大众传媒的报道和传播,高考古体作文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其影响也正在逐步扩大,示范效应越来越明显。就连目前正在被热捧的“古字奇才”考生自己也这么说,因为“去年不是媒体报道过有学生高考作文写甲骨文的吧,我也想写写看。”

考生的偶然行为被过度解读,明星光环闪耀

  不管事实如何,从考生家世、背景、经历等各种入手,创造出一个个人们喜爱的故事:无非是家境贫寒,无非是自学成才,千篇一律的给人以惊喜,百写不厌的主角低调内向又谦虚……

 
“奇才、怪才”被热捧,推波助澜的手有利可图

“奇才、怪才”被热捧,推波助澜的手有利可图

“自叹不如”?“可直接攻读研究生”?

    王云飞的好朋友说:“大家都知道他很爱古文,而且有时候喜欢“卖弄”两下子。偶尔考我,我不会,他就高兴,像小孩子似地炫耀。”十多岁的孩子热爱古文,喜欢“卖弄”无可厚非。文章受到热捧热炒并不是他的错。那么,都是谁在推波助澜?[详细]

★ 所谓“专家”和“权威”连连称赞


 似曾相识的情景:《赤兔之死》开始,就一直是“四页注释”、“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释数字、作文主题都没有改变。
    推崇“神童”和“奇才”,少年发明,专家一拥而上——某小学生,搞了个所谓的“发明”,其实这些技术在许多年以前就被一个老先生给研制出来了,但是在学校和家长的炒作下,在当地新闻也炒作起来,甚至生产单位也去凑热闹。为这个小学生荣获了各种奖项,加分,跳级,塑造了一个“神童”形象;某中学生,搞了些所谓的“发明”,其实这些都是数百年前,达芬齐的东西,有些甚至就是我们那代人暑假作业里面的一些课题,但是目前这位中学生,现在却是各种荣誉加身,甚至还扣上了个国家“少年院士”的头衔,被保送到名牌大学就读…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多动脑子,是一件好事,但政策的制定不能没了分寸,搞到幼儿都知道弄个虚假发明可以荣耀一辈子,创新型国家没有搞成,反倒搞出了“幼儿贪腐”社会。
 是专家不“专”,还是他们另有所图? 一位专家表示,“《赤兔之死》虽然是用文言文写作,但毕竟是‘三国体’,而这位考生则是纯正文言文,修养的确很深,直接读古文献的硕士都没问题。”且不说考生的文章是否真的达到了“纯正文言文”、“骈体文”的地步,“直接读硕士”这样的话从所谓“专家”口中说出,还是让人啼笑皆非。如今的“专家”们不再受人尊重和相信,和他们不再潜心研究学术,并且说话不经考据张口就来不无关系。[详细]
★ 蜂拥而至的各类媒体不停宣传

地方媒体:一举多得,炒作的效应比广告还好

    江苏当地媒体爆出奇文以后,连日追踪,事无巨细,且连续报道布满悬疑:发现奇才—猜测奇才身份—奇才至今未现身—奇才终于真相大白,整个一悬疑连续剧。而江苏如皋市委也不敢落后,市委新闻网登出数篇文章,反复提及如皋是考生的家乡,如皋还是长寿之乡,是风景秀丽的地方……

其他媒体:不求甚解,假新闻好过没新闻

    一些记者采写新闻心浮气躁,或一知半解而不求甚解,或急于抢发,不加核实,或违反常识,夸大其词,或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有些人甚至将媒体话语权当作私人工具,至于“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现象更是见怪不怪。这样的风气弥漫在先,吹捧一篇自己也没认真看的文章,一个自己也没见过的人,又有什么奇怪?

★ 似懂非懂的看官口口相传

似懂非懂的看官口口相传

  网友推崇“奇才”并不奇怪,我们没有亲见这篇文章,就算见了,有这么多生僻字,有谁有耐心仔细阅读分析?其次,网友自然是希望现实生活中的人才越多越好,爱读书,功课好的孩子越多越好。只是被一知半解的媒体一蛊惑,再口口相传,无意中也当了炒作的推手。

★ 大学也来凑热闹,“争人才”之战不打白不打


 东南大学预录古文才子 北大称遗憾: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这类人才的多少及其成就的事业将决定一个国家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地位。如果出于珍惜人才而“争人才”无可厚非,但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缺乏培育创造性人才生长的土壤,我们的大学又没有培育这类人才的专门计划和办法,盲目的“破格录取”,只能是对真正人才的浪费和不负责任,只能是制造出一个又一个“伤仲永”的故事。
 
有谁考虑过炒作的后果?

有谁考虑过炒作的后果?

孩子的特殊兴趣被炒作成高考成功的终南捷径

    当事人迷惑不解,疲惫不堪:王云飞说:我读的书不太多,现在古文写的也还不行,我感觉人还是踏实一点好,老实一点好,要想出名的话真的要有才华,要享受得起这个荣耀。一个十八九岁的孩子,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实属难能可贵。可是,这种清醒在众人的吹捧下能够维持多久?他对古文的爱好又能持续多久?没有人替他着想。

给后来学子错误示范效应:不吸引眼球不罢休

    如果我们把个别现象进行炒作,就会产生一种误导。一个王云飞也许是正常现象,但无数个似是而非的“云飞现象”也许就会是一场灾难。我记得在一些娱乐节目中,经常看到吃玻璃、踩灯泡、卧钉板的惊险场面,即使这样,主持人也没有忘记在刺激中提醒观众“切勿模仿”。因此,热衷于炒作的人们,千万不要做一些不负责任的宣传。[详细]

别把孩子的特殊兴趣炒作成高考一鸣惊人的捷径

    看似皆大欢喜,却忘了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只因有个不同于别人的爱好,再加上一点这个年纪的孩子特有的冲闯和“爱炫耀”,就被人当作道具,派上各种用场。各方为了迎合自己的利益需要,全然不顾他们的未来成长,更不顾这样的炒作会给以后的孩子们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把孩子的特殊兴趣炒作成高考一鸣惊人的终南捷径,最终只能是害了孩子。[详细]




  更多>>
2010.06.29 2010.06.28 2010.06.252010.06.24 2010.06.23
“抢水”矛盾越来越突出 香港民众为何这么关心普选法案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现代城市圈,融合第一步 移民不是难民
2010.06.22 2010.06.21 2010.06.172010.06.162010.06.15
“饭局”中介,商机无限 变身伪球迷 造人的困惑你说我是曹操我就是曹操 南非世界杯:屎壳郎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