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编者按

    校园安全“严打”运动、“扫黄打非”清剿活动,各种教育“风暴”、检查评估,还有一个个的“奥运”热潮、世博“盛景”……“运动”不仅成了一种管理方式,更成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我们早已对风云而起的各类活动、千姿百态的形象工程司空见惯了。就是日常生活,我们也喜欢“运动化”的方式和效果。
   要学习了,我们就来个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型人才”;要拉动需求了,我们就制造运动式的“消费热”,要节约了,我们就打造一个“节约型社会”;要重视传统了,我们就来个“国学热”、“祭祖热”。在这样的热火朝天中,我们何时重视过问题本身?

 

保护安全,严打不如严防

    既然属于社会问题,有些矛盾显然就是公安部无法化解的。“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公安部再严打严防,说白了还是“治标”,无法做到“让犯罪分子不敢对孩子下手”。
  我们怎样才能有效隔绝校园暴力事件或降低伤害的程度?是凭借拍案之愤慨,片刻之热情,一时之良心,还是倚仗可以推广的安保长效机制与“人人有责”的关切?如果短期内没法做到“不会”对孩子下手,就先做到“没法”、“无处”对孩子下手,这才是当务之急。[详细]

要善于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未雨绸缪

    在亡了N个“羊”之后,富士康不但没有未雨绸缪,“墙洞”也没有补上;在“亡”了佘祥林、赵作海等数只“羊”以后,我们为什么又出现了赵作海?[详细]

安保要重视社会的和民间的力量

重视社会的和民间的力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认为,“无论如何布控,80%以上的案件发生时,警察不可能在现场,家长和孩子应该是抑制犯罪的主力军。”[详细]

人性化的细节比严密的规定还有效

人性化的细节

    面对骤然升级的校园安保局势,学生是否有坚强的心灵来承受这些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年幼的心灵又能否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社会,消弭校园悲剧对自身成长可能带来的阴影?

重视所有公共场所的安全

重视所有公共场所的安全

    游乐场、活动中心、图书馆、医院等地,不仅和学校一样有众多不具备基本防护能力的少年儿童,而且这些地方的安保措施本来就不严密,不重视,很难避免校园悲剧在其他地方重现。

 

 

重视事后处理胜过源头预防的观念早该抛弃

    以备受关注的贵州瓮安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人们从各方面找寻缘由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次影响巨大的群体性事件在发生前已有很多征兆。社会中发生的很多事件都是如此,没有做好源头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单凭”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肯定会无功而返。

源头预防

“运动”只看结局和政绩,于是问题能拖就拖

安全事故难禁

    在中国,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考核是决定官员任免和升迁的重要指标。为了完成重大任务,地方官员往往会采取“人民战争”、“群众动员”的方式。这就造成了真正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为了应付“一票否决”的事项整天忙得焦头烂额。

民众习惯了运动式治理,“不把事情闹大问题得不到解决”

民众习惯了运动式治理

    在拆迁自焚、跳楼讨薪等一些悲剧中,民众被提供了一种误导性的预期:如果你想让你的问题得到解决,就得制造点“威胁社会的事端”。于是有的人只能“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导致社会矛盾越加激烈,甚至不惜用生命做“筹码”。[详细]

 

社会和民众的安全,不靠警察和“运动”维持

    警察保安一起上,高压严防堵漏洞的方式只会使学生产生错觉,认为只有校园内是安全的,校园外都是坏人,这就增加了学校与社会的隔阂。这也向孩子传递了一些不好的信号,比如社会矛盾激化了,周围的人是不可信任的,以自我为中心等。缺少沟通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和谐,使矛盾更加难以调和,而这也不是教育的本意。[详细]

社会和民众的安全,不靠警察和“运动”维持

“运动依赖”型思想,会起到反作用

    运用高压手段、全民运动维护社会稳定,在短期内可能有效果,也能迎合那些出于种种原因支持“维持现状”人的需要。但是,这种压力维稳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不惜代价强行解决,会侵犯民众的合法权益,最终并不能真正实现人们渴求稳定的愿望。

全民皆兵,以暴制暴,只会更容易激化矛盾

    简单的“以暴制暴”并不可取,这只会使暴力事件再次出现,关键是要预防。“要让这些事件成为活教材,吸取教训,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周孝正认为,劳资事件以及校园血案等,集中反映了社会公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标本兼治。[详细]

我来说两句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