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NO:01

一个学者的爱国情结 工作结爱妻婚房办杂志

核心提示

    在那个蒙昧未开的年代,他“从别国里窃得火来”,为自己一生的信仰著书立说、言传身教;在那个的硝烟弥漫的岁月,他以手中的一支笔为武器、以身前的三尺讲台为阵地,为自己坚定的信仰苦苦斗争。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赞他是“中国理论界的鲁迅”,他三改理想只为救国,全力操持“一大”,面临曲折人生的他始终一心向党。

     <人物档案>

     姓名:李达(名庭芳,字永锡)
     籍贯:湖南零陵人   生卒:1890—1966
     生平: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留学日本。1920年8月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中共一大分管宣传。大革命失败后从事学术研究,著有《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唯物史观解说》等书。

★★ 青春期的梦:三改理想只为救国

       瘦削的身材、一成不变的中山装、老旧的黑框眼镜,是这位红色教授留给后人的经典形象。而在张国焘眼里,李达是一个学者气味很重、秉性直率的人:有一股湖南人的傲劲,与人谈话一言不合,往往会睁大双目注视对方,似乎怒不可遏的样子。他的简短言词,但有时坚硬得像钢铁一样

       李达出生于一个贫穷农家。刚满5岁就跟着父亲识字。他天资聪颖,除了熟读指定的教材外,还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对数学和自然常识也特别喜爱。

       15岁的李达去投考永州中学。考试时,因为李达年纪小、个子矮,又是乡下人的打扮,引来许多人围观,考官费了半天劲才把围观的人赶走。结果李达的数学考了满分,八股文却考得不是很好。省里派来的主考官不愿意录取他,但在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的一再请求下,李达的名字才被排在被录取者的最后一名。

       青春期的李达理想经过三次变迁,原因不外乎他的“救国梦”。

       中学毕业后,他曾想立志教育救国,但在中学教书时目睹了学校学政的腐败、封建礼教的毒害,他感到通过教育救国救民希望渺茫。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孙中山“大办实业,以利国富民强”思想影响,李达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理科,立志“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当时中国政府规定:凡是考进5所日本国立学校的中国学生,都算官费生。

       但是五四运动爆发,留日学生回国请愿的失败,再次给了李达很大打击,他逐渐意识到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实业救国”、“科技救国”也是行不通的。于是,李达毅然放弃了理科专业的学习,开始专攻马列主义。

       在1920年夏天,李达抱着“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目的,从日本回国。他先去上海拜访陈独秀,得知他们正筹建中国共产党,于是欣然接受陈独秀的邀请,一起做了发起人。陈独秀赴广东期间,李达一度代理书记。[详细]


★★ 夫妻俩全力操持“一大” 婚房成党刊编辑部

      筹备建党期间,李达以留日学生理事身份,参加了上海博文女校中国学生联合会(即女联)的领导工作。也就在这时,李达收获了他的爱情,他认识了在女联工作的王会悟,两人志趣相投。

      1920年11月7日,正巧是三年前俄国劳工农民推倒资本家和军阀的纪念日,李达与王会悟在既是陈独秀寓所又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渔阳里二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为李达和王会悟操办婚事的是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新房也成了《共产党》月刊编辑部所在地。该月刊由李达主编,出版后受到共产主义者的广泛好评,发行量高达5000份之多。可当时经费十分困难,李达就把自己写的稿子卖给商务印书馆,用稿酬来办刊。

       “一大”会址的选定和代表的住宿等事务都是李达和王会悟一起完成的,甚至改址南湖也是王会悟建议的。

       据“一大”代表陈潭秋回忆:“1921年的夏天,上海法租界蒲柏路,私立博文女校的楼上,在七月下半月,忽然新来了九个临时寓客。楼下女学校,因为暑假休假,学生教员都回家去了,所以寂静得很,只有厨役一人,弄饭兼看门。他受熟人的委托,每天做饭给楼上的客人吃,并照管门户。不许闲人到书房里去,如果没有他那位熟人介绍的话。他也不知道楼上住的客人是什么人,言语也不十分听得懂,因为他们都不会说上海话,有的湖南口音,有的湖北口音,还有的说北方话……”这“九个临时寓客”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包惠僧。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开幕了。正在开第六次会议时,突然闯进来一个中年男子,警惕性很高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立即宣布停止开会。当晚多数代表集聚在李达的住处,商议该如何继续开会。王会悟十分热心,提议在距离上海不远的浙江嘉兴的南湖继续开会,得到大家一致通过。

       8月初,代表们从上海北站坐早班火车来到嘉兴,在王会悟的带领下,代表们先扮成外地游客,登烟雨楼观景。其实是前来观测南湖地理位置。确定位置以后,在王会悟的带领下,代表们先坐摆渡船到湖心岛,再坐小拖梢船到达王会悟预雇的画舫上,会议就在中舱举行。王会悟望风,一旦发现异常,他们就假装打麻将。

       “一大”代表们用了一天的时间将所有的会议议程全部完成,到下午6点多钟,就宣告了“一大”的胜利闭幕,也就是在这一刻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李达被选为宣传主任

       虽然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但从本质上说,李达是一个学者,身上有着未曾脱尽的文人气质。不久,他就与陈独秀、张国焘的关系闹得十分紧张。在“二大”选举中央执行委员时,李达落选。李达决定“还是专心去研究理论为好”,于是离开了党组织

       1933年以后,李达全家迁到北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李达是日伪当局大搜捕名单上的第一名。1938年冬,他们一家人坐冯玉祥的车辗转逃到贵阳,一路上女儿生病,一直躺在卡车上,年底就去世了。李达夫妇非常爱女儿,她长得很漂亮,而且非常有天资,小名叫“小数点”。据说,李达当时发疯似的要和孩子一起躺在棺材里。[详细]


★★ 信仰坚定:“只要有一碗饭吃,我都愿意去。”

       李达虽在党组织之外,但思想上仍然坚信共产主义。毛泽东与周恩来曾委托李达的一个学生去征求李达是否愿意去延安,李达当即表示:“只要有一碗饭吃,我都愿意去。”

       当时南方局的负责人是博古,听到李达的回复后,十分生气地说:“去延安干革命,还讲什么条件?”就这样,李达错失了去延安的机会。

       1948年初,毛泽东通过秘密管道带信给李达说:“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予经营。”李达辗转来到北京,重新加入了中共组织。

       建国后,李达多次要求回湖南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后来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

       1961年,李达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这年夏天,因为双手颤抖的病症,加上劳累过度,他来到庐山休养。8月25日,刚刚抵达庐山的毛泽东约见了李达。

       毛泽东赞赏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希望他重新修改后再出版。李达备受鼓舞,马上中断休养,着手修改,同时在武汉大学筹建毛泽东思想研究室,这也是中国大专院校里最早建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室。[详细]


★★ 以身殉道的哲学家 倔强性格不低头

       就在李达与助手们聚精会神地研究撰写《唯物辩证法大纲》之际,康生等人唱起了“顶峰论”。李达指出它是违反辩证法的,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一次就完成。”

       李达这种“不讲政治”的“固执己见”,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1966年初,李达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然而倔强的性格,使李达从不在批斗者面前低头。当时李达抱养的才几岁的小女儿在家中拿着小旗子喊“打倒李达,打倒李达”,却不知口中喊的是什么。

       李达仍然抱着乐观的态度,“黑暗总会过去,等结束了,我一定到北京去。”

       进入七月,经受长达两个月折磨的李达,胃部大出血,全身骨瘦如柴。他用写交待材料的稿纸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短信——主席:我有难,请救我一命。李达顿首七月十九日。

       二十天后,信辗转送到毛泽东手里。毛泽东看后,立即在信上作了批示,要求解决李达的困难处境问题。但这时已经晚了。

       1966年8月24日,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毕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理论家、哲学家,走完了他76年艰难的人生之路。1980年中共中央为李达平反,并恢复党籍。武汉大学为他建造了雕像,供后人瞻仰。[详细] 【本专题内容来自新华网、人民网公开报道】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