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2011全国两会报道

“幸福指数”知多少:幸福不只一个数 慎防走上“GDP至上”的老路

  [提要] 幸福、幸福指数、让人民幸福…这些词句已经成为各地报纸、广播的热词。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幸福指数汹涌而至,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导向,值得热情欢呼。但人们对幸福指数的内涵、作用、标准等问题缺乏研究,以至于在实践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似是而非的现象,有些地方甚至把“幸福指数”推崇到与前些年“GDP至上”同样的地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13亿人口如何在未富状态下提高幸福指数,这将是一个意义深远又充满挑战的探索,也理应逐步确立符合国情的幸福指数概念体系与指标系统。理念方面的借鉴并不困难,但在具体复杂的操作层面,如何提高当地民众的幸福指数则需要长期的探索和踏踏实实的艰苦努力,否则就可能沦为数据至上的注水游戏。[详细]

 我来说两句
“幸福”是相对概念,“指数”是相对指标
指数是为说明社会经济现象,须有科学衡量体系
  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指数的设定是一个严密的科学衡量体系,需要多个参数和复杂的计算方法作支撑。
常见指数 指数如何设定:需要多个计算体系支撑
股票指数
  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表明股票行市变动的一种供参考的指示数字,需要抽样、加权、计算等多项程序才能得出,根据计算方法、统计机构的不同等又分为多种类别。[详细]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即是中国百姓比较熟悉的CPI,是根据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是对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约700个代表品种,再根据国际规范的流程和公式算出来的。[详细]
“幸福指数”为了说明什么

 “幸福指数”很难像GDP等经济指标那样对经济活动成果的客观存在进行统计和核算,而主要是围绕不同人群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以收集样本人群中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详细]

数据的可靠性来源于设计的科学性,和对事实的客观反映  
  • 如何统计
“幸福指数”应该是个怎样的考评体系?
  “幸福指数”是“福利经济学”的舶来品,其一般用来测量民众对幸福的主观感知,应是一种可以图表化也能量化的数据体系。
  它包含各项类别的选取设定、调查样本设定、加权计算体系的设定、总指数和平均指数的区分等等,也受到调查时期的长短、调查对象以及外部因素等影响。不是仅仅提出一个概念,照搬一套考评方法就万事大吉的。[详细]
现实问题
  
有些地方仅单一数据,甚至只是概念
  现在各地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幸福指数,大都属于定性指标,有的地方“幸福XX”口号满天飞,并没有让百姓认同可感的幸福标准和科学衡量体系。[详细]
权重设定仅仅为考核政绩,脱离实际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科教文卫体事业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权重最大,占比8%;“人均使用住房面积”、“公众安全感”等占权重最小,均为5%。[详细]
各地情况不一,不应是简单模仿照搬
  城市人关心物价、交通、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而乡村居民除以上问题外,最关心的是粮价,农产品外销的便利交通及畅通的销售渠道,农资产品的价格稳定等。[详细]
非此即彼,将幸福指数替代GDP考核
  一些地方否定GDP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功能,把“幸福指数”推崇到“GDP至上”同样的地步。甚至还提出取代GDP,并以此作为今后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详细]
>> “幸福指数”若缺少科学衡量体系 容易沦为注水游戏

【一家之言】从制定标准到统计结论都由官方说了算

     河南平顶山市将“幸福指数”纳入到对干部政绩考核中,委托统计局等部门着手设定指标、权重,并负责年度统计。从“委托”到“设定”再到统计结论,一律是由统计局“代劳”的,没有任何一个老百姓参与制定“幸福指数”标准,也没有哪个老百姓被问及哪些硬性指标可以作为考核的内容。[详细]

网友评论:     作为官员,其考核他的先生一定是百姓,而今却反过来了,先生自己出题考自己,公仆自己制定标准考核自己,天下哪有这种自考自的道理?[详细]

【主观修订】为达到主观考核目标,容易被人为操控

     地方会不会为了显示政绩而旧病复发故伎重演,给“幸福指数”注水做“幸福指数”假账呢?可以让领导“安排性调研”,可以找公务员警察当演员来为考察的领导演共同的一台戏,那么,“幸福指数”为什么不可以同样找些“群众演员”来演戏而真正的老百姓“被幸福”了呢?[详细]

网友评论:     一些官员为了迎合上级考核的需要、追求升迁的资本,不惜大搞能增加GDP的形象工程,并且想方设法把这种政绩工程重复折算成数字符号,形成了GDP年年疯长的“大好局面”,有的地方政府在统计GDP时奉行双重标准:“摆政绩时是一个数字,要补助时又是一个数字”。[详细]

【混淆概念】数字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尤其是“人均”数字

     我们不能只看数字,因为数字也会被人为地制造一种欺骗性,最突出的就是“人均”数字。如果只是简单的“被平均幸福”,这样的统计口径无法反映社会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社会富有不等于人人幸福,在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缺乏的地方,即便很富有,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详细]

网友评论:     月均工资4037元、年终奖人均4486元、退休金年均增幅12%、月均用电量超140度、人均住房面积约30平方米…连幸福都平均分配了,“被平均”几时休?[详细]

【偷换选项】幸福指数成为一个筐,啥有用就往里装

     有的城市之间开始拿幸福指数说事,甚至以此作为新的评比手段。在一个城市内部,过去修条马路、建个水厂这样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现在可能都要统计在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的科目之下,演变为新一轮形式主义“幸福指数”形象工程。[详细]

网友评论:     “工作需要”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科研经费”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游资”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国学”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流氓罪”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公务接待”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民生”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幸福”也有了筐,能装的赶快装![详细]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