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1895年2月11日,41岁的杨用霖吟诵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饮弹自杀。这位北洋水师“镇远”舰的副将此前大概从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悲愤而无奈的方式结束生命;也许,他更没想到的是,一度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会如此惨烈地走向覆亡。

  早年失学的杨用霖17岁就加入了海军,投福建船政“艺新”号炮舰谋生。当时,中国的海防多停留在传统水师的水平,基本上不堪一击。1860年代,李鸿章就已经提出了“海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足够重视。1874年的日军侵台事件终于让朝野震动,筹议海防成为焦点。1875年,清政府开始向英国订购舰炮,组建北洋海军。到1888年,北洋海军已经拥有25艘舰船和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已然成型。此时的杨用霖已在北洋海军服役近十年,对这支刚组建的强大海军寄予了无限的期冀。他跟着留学归来的北洋官员和外国教员刻苦学习枪炮和驾驶技术,积极训练,业务能力提升得很快。总教习营员琅威理更是称赞他“有文有武,如果能不断进步,将会成为亚洲纳尔逊”。

  就在杨用霖怀着期待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时,来到实力顶峰的北洋海军却突然停下了前进的步伐。原本财政就比较紧张的清政府眼见北洋海军已经建成,便认为可以一劳永逸,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慈禧为了建造颐和园,正在千方百计筹措银两,海军衙门的军费也成了挪用的目标。而此时国际海军技术的发展却正好迎来了井喷,北洋海军很快就被宣布落伍了。眼见着这样的现实,杨用霖心中自是十分失望和着急。无力感蔓延的时候,能做的只是加紧操练而已。

  然而,战争不久就来临了。1894年7月25日,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相遇。此时的北洋海军已经6年没有添置新舰,而日本海军却正好相反,不仅每年以两艘军舰的速度壮大,而且使用了许多当时世界上的最新技术,在航速、射速、训练水平等方面都远超北洋海军。

  黄海大战拉开大幕时,杨用霖自知凶多吉少。他奋然对部下说:“这一战虽不一定能胜利,但这片黄海就是我的葬生之处!现在是以死报国的时候了!”海战中,杨用霖协助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曾,指挥全舰将士奋力鏖战。在激烈的炮火中,旗舰“定远”中弹起火,烈焰汹腾,向全舰蔓延。危急关头,杨用霖突转“镇远”之舵,挡在“定远”之前,并向敌舰发起攻击,使“定远”得以即时扑灭大火,从容应敌,最终迫使日本联合舰队逃离战场。然而,杨用霖所在的“镇远”舰在局部所获得的优势,并不能起到改变整个战局的作用。最终,战舰落后、设备陈旧、指挥失误的北洋海军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1895年初,北洋海军在刘公岛被日本舰队彻底逼至绝境。主降将领们推荐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被一心赴死的杨用霖断然回绝。这位忠诚、勇敢、无畏的军人,独自走进“镇远”舱内,举起手枪,用自己的方式兑现了“以死报国”的诺言。

  1895年的早春,北中国的空气中弥漫着惨淡、悲伤的情绪。杨用霖和他的上司丁汝昌一样,用忠诚和死亡向绝望的北洋海军告别;而北洋舰队也用最悲壮的沉没向那个快速崩塌的王朝告别。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就这样在晚清的悲歌中成了永远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