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于1896年下半年到了伦敦。之后他每天都去探望在香港读书时的老师康德黎。可是,几天后,孙中山却突然在伦敦街头失踪了。

  章太炎看到伦敦使馆追捕孙中山的消息,便问梁启超:“孙逸仙何许人?”梁启超说:“此人蓄志倾覆满洲政府,不过陈胜、吴广之流罢了。”

  梁启超对孙中山不以为然,而孙中山对梁启超却十分赏识。1897年秋,孙中山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深感缺少一批有一定文化学识水平的“文士”。他和横滨侨商邝汝磐商讨建立一所“中西学校”,推荐梁启超任校长,并派专人前往上海邀请梁启超。康有为以梁启超正担任《时务报》主笔为由,不许梁赴任,改派另一得意门生徐勤前往。其实,梁启超内心是希望到日本去,无奈只有听从师命。

  而戊戌维新的失败,成为孙中山和梁启超关系转变的重要节点,两人出现短暂的“蜜月期”。

  对同遭清廷通缉的康梁,孙中山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显露出侠义心肠,请日本朋友平山周等协助他们逃到日本。他试图与维新派取得全面合作,但遭康有为拒绝。傲慢固执的康有为以“帝师”自居,根本看不起孙中山。后来,因清政府向日本施压,康有为被迫离开日本前往加拿大,筹建保皇党。梁启超原本便对康有为拒与孙中山合作心怀不满,康有为一走,梁启超欣喜不已,与孙中山开始密切接触、商谈两派合作。

  这得益于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吸收新鲜事物,开始重新自我建树;对西方思想家的政治营养感到新奇又如饥似渴,他渐渐开始大谈民主、共和、自由、民权甚至革命,对自己过去的很多想法产生质疑,甚至是否定。

  孙梁合作本来大有希望,但梁启超的同门徐勤、麦孟华暗中向康有为通风报信,称梁启超“渐入中山圈套,非速设法解救不可”。康有为对此自然大为恼火,令梁启超即刻赶到檀香山办理保皇党事务。

  一路上,梁启超受到美国各地保皇会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处讲演,必有成群结队的保皇会员前来聆听。他怎么也想不到,海外华侨会如此虔诚地认同保皇会。梁启超的意志开始动摇了,他毕竟不是个彻底的革命派,虽然赞同孙中山的革命共和,但那也是有条件的,即只革慈禧的命,仍要把光绪作为“明君”看待。欲独自起飞,却羽翼未丰的梁启超,不堪康有为的强大压力,只好再次屈服。甚至操持起了“卧底”的行当。

  1899年底,梁启超刚到檀香山十天,就写信给孙中山,语意恳切,请孙为其介绍同志。孙坦然不疑,写信将梁介绍给其兄孙眉和其他朋友。梁启超在那里借口“名为保皇,实则革命”,提出组织保皇会的想法,侨商不知其中奥妙,多入彀中,仅捐认庚子勤王起事的军饷就超过了华银数万元。孙中山得知后深感震怒,写信责问,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1901年4月,孙中山曾赴檀香山省亲,发现当地的兴中会已被梁启超所破坏。此后,孙中山、梁启超两人成为陌路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