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唐绍仪要是在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的位置上多呆上一两年,那笔所谓的“善后大借款”能避免吗?答案是不能,因为那年头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他们都缺钱缺得厉害。

  本来,唐绍仪对这个内阁总理还抱着不小的希望。虽然当年是作为袁世凯的全权代表赴上海与南方谈判议和,但这个少年时代就曾留学美国的前清官员骨子里却很是“民主共和”。要说南北双方最后握手言和、达成了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协议而避免进一步兵戎相见,还真要感谢唐绍仪在谈判中对南方的让步。

  南北双方没打起来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没钱。民国新立局势未定,原本应缴纳的税收大都没正常收取,就是收取了地方也不肯上缴给中央。袁世凯连隆裕太后的保命钱都拐了出来,南京临时政府的各路民军更是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饭都快吃不上了,哪还有钱打仗呢?大家都是一贫如洗的穷光蛋。唐绍仪上任总理就整晚整晚睡不着,愁着从哪儿能搞到钱组阁,只恨自己没有变出钱来的本事。

  所以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借钱。但想借钱的又何止唐总理一人。孙中山回国前就曾找英美日等国商量借钱,但洋人不太相信孙中山能够控制局势,所以不借。害的孙中山回国后在有记者问他带回多少巨款时,只好说我带回了“革命精神”。

  洋人不愿借钱给孙中山,却愿意借给唐绍仪,其实也不是愿意借给唐绍仪,而是愿意借给袁世凯。但是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实在是气人,不仅条件苛刻,还动不动就要安插人手进行监督、抵押盐税关税什么的。唐总理生了一肚子气,转念想到了李鸿章那套“以夷制夷”的招数,就暗中找比利时银行先借了一百万英镑,南下组阁去了。

  等唐总理兴高采烈的回到北京,却被袁总统命令退回款子,继续去和四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的谈判。但洋人们知道袁世凯要借七千五百万两的巨款时,强硬要求必须派人监督借款用途。唐总理深知事态重大,就把重担甩给了来北京上任的财务总长熊希龄。

  唐绍仪没谈成的事,熊希龄倒谈成了。四国银行集团欣然垫款三百万两,解了燃眉之急。哪知钱借到了,南京方面却发来一纸电文痛斥这是“亡国借款”。随后全国舆论乍起。身为内阁总理,这帐自然先算到了唐绍仪的头上。唐总理被叫到参议院后遭到议员们的群起责问,被大骂失信于国民,是个“亡国总理”。直至被骂得失去反应,呆若木鸡,一言不发。

  无端受了这一番逼迫责问,唐绍仪气得无处发泄。不久又碰到了王芝祥督直的糟心事,唐绍仪深感羞辱悲愤。一夜未眠之后,索性收拾行囊带着家眷直奔天津,扔掉这做了不足3个月的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的帽子,一去不返。

  不过这善后大借款,终究还是在1913年4月26日谈成了。恰巧此时宋教仁被刺案刚过,于是国民党人指责袁世凯借款意在扩充军队准备内战,孙中山愤而发动了二次革命。尽管不到两个月革命就失败,然而革命与镇压革命的两股巨大合力还是把民国刚具雏形的政党政治冲击的七零八落,自此,中国的宪政之路和挂冠而去的唐绍仪一样,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