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导读: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干旱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鄱阳湖洞庭湖面积减少约2/3,洪湖1/4湖区干裂。6月起,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了较强降水过程,部分旱区变为涝区…[滚动][图集]

专家解读旱涝急转原因 与三峡没有关系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6月份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冬春持续气象干旱;进入6月份后,这一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接连4轮强降水过程的降水量为近60年历史同期最多。[详细]

更多>>南方洪涝旱情影响

更多>>洪涝旱灾区记录

更多>>南方洪涝旱情解析

雨情预报


·7月4-6日,四川盆地、重庆、西北地区东南部、苏皖中北部、河南东部及贵州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四川北部局地有大暴雨。[详细]

鄱阳湖建大坝,长江伤不起


·2010年12月6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6年后,一座大坝将把湘江拦腰斩断。部分省份的“抢水大战”影响到更多下游省份的水资源利益,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的下游省份,都对新一轮的筑坝运动颇为担忧。[详细]

中国气象局天气监测与预报


我来说两句

南方多省市遭遇干旱洪涝图片幻灯

微博网友关注长江旱情


  据介绍,旱涝急转,是指某一地区或流域发生较长时间干旱时,突遇集中强降雨,引起河水陡涨,客水入侵、内水难以及时外排的现象。 季风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尽管今年季风爆发时间偏早,但中期出现中断。现在季风加强,急流加强,副高北面有弱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对峙,出现了对流性降水。[详细]
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
   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已建水库4万多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这些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不相同。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局负责人说,一些工程仅考虑各自经济利益,蓄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不加强统一调度,将对长江中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环境产生较严重影响……[详细]
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抗旱防汛能力严重不足
   湖北省阳新县水利局副局长刘道荣说:“全县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小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详细]
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亟待改善
   江西省山江湖办副主任鄢帮有分析说,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为生态屏障的流域植被质量低下也是原因之一。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树下灌木植被少,森林蓄水能力很弱。[详细]
大坝水库和电站建设布局需兼顾上下游
   江西省山江湖办副主任鄢帮有指出,水是流动的、有生命的。要完善对洪水管理与利用,减小极端气候下“旱涝急转”造成的负面影响。 还有专家建议,对流域内一些大坝水库和电站建设布局进行更为科学的综合考虑,兼顾上下游。通过合理有序调节,减缓旱涝交替的影响。[详细]
  往年的四五月份,长江中下游正紧张地防汛。但当前,湖北、江西、湖南等河流、湖泊众多的省份却出现严重旱情。
  干旱背后除天灾外,还有不少人为因素。
异常天气是祸首
  首先,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
  目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多年平均状况偏北、偏强,西脊点偏西。在对流层中低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因此,造成无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而往年,江南一带在春季由于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影响,会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春季连阴雨。
  其次,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
  春夏季转换期间,随着热带对流系统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我国水汽的通道通常有三个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孟加拉湾以南越赤道西南气流和来自南海及其以东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气流,但目前三个通道水汽输送总体偏弱。
  再次,冷空气活动显著且势力强大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形成冷暖交汇的局面
  今年1—4月,影响我国东部的冷空气均为全国型,其势力强大,不利于热带系统向北推进。
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河道湖泊非法挖沙
  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
  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成为抗旱“拦路虎”
  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旱季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国务院于5月18日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规划》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三峡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恰逢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又遭遇50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截至5月22日,在鄱阳湖,目前水域面积只及去年同期十分之一;在洪湖,目前水深最深处不足一尺。
  因此,在民间,颇有不少声音亦把这种气候的反常,归咎于三峡大坝的兴建。
  对此专家解释说,三峡大坝的确会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的范围极其有限,只限于库区周边不到10公里内。针对三峡大坝对于气候的影响,此前进行过专门的科学调研,将三峡的影响扩大化是没有道理的。
地震 三峡对地表压力不会构成强震
  汶川5·12大地震后,有不少声音认为这跟三峡工程有关,其实不然,川西和滇西本身就在地震带上。
  三峡水库对地表底层或许会有相应的压力,但绝对不会构成大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国内外都有发生,大滑坡、火山爆发也会诱发地震,但一般震级不高,一般不会超过5级。像汶川这样的高烈度强震,都是地下深层次板块碰撞产生的。
泥石流 不可避免但有能力做到零伤亡
  三峡的问题并不都集中在库区,要通盘考虑,比如如何防止库区的滑坡、崩塌等灾害。要积极发展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防护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降低旱涝灾害及岩漠化(石漠化)程度,相应减少三峡水库的泥沙量。
  另外,需要在长数百公里的(长江三峡)干流库岸,建立完善的库岸稳定检测网络(包括滑坡及岩溶塌陷),以避免隐性发展巨型、超巨型滑坡与岩溶塌陷的发生,对重要地段应当建立适时监测信息网络卫星检测系统。特别是要建立地震、气象、地质灾害、水文等综合信息预警系统的平台。
电荒 火电占78%跟缺电的关系更大
  中国目前主要还靠火力发电,这占全国发电量78%左右。水力发电只有百分之十几,其中,三峡的电量目前又只有水力发电的十分之一,电荒归根结底还是跟火力发电关系更大,直接原因是煤炭价格高,运输又贵,导致电厂发电越多亏损越大。另外,有的地方干旱,也影响一些水力发电。
干旱 鄱阳湖缩小很大程度因人工围湖
  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连年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人工围湖有关,鄱阳湖解放初期有4000多平方公里,后来到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面积更小,但三峡水库蓄水应起调节作用。

洪水 泥沙增多湖泊缩小增加洪灾隐患
  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的不断缩小,孕育着洪水灾害的更多隐患,这是长江流域演化过程的趋势。但是,由于人工作用的不良影响,如乱砍滥伐、破坏上游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长江没有黄土等堆积,其泥沙含量比黄河少,但前一段时间在迅速增大,大量泥沙势必会造成湖泊淤积,减低有效的分洪蓄洪作用,增大了洪水的隐患。
  三峡工程与防洪作用,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上游广大地区水土保持,并通过绿色工程、上游水利工程、防治污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以及人文教育工程等系统工程的实施,以提高全流域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三峡工程能起防洪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湖北虽有千湖之称,但近些年围湖养鱼、围湖造楼屡禁不止,湖泊面积萎缩、数量锐减,天然的蓄水库功能萎缩;农村塘堰淤塞,多年没有清理,蓄水能力大为减弱,严重影响了自然界和人类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在湖北的粮食产区,记者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公共的水利设施多数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抽、排、蓄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近年来,国家在水利上投入巨资治理大江大河、整险加固大中型水库,还没有顾及到小型农田排灌设施的改造、维护。
城市化加剧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最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对中国的GDP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产生了一些气象灾害,给城市的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带来了深重影响,这种影响大多是负面的。城市化引起气候发生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洪涝或内涝风险加大。这是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后引起城市强对流天气强烈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大面积干旱也会更严重地波及到供水需求量大的城市,加剧了已经严重存在的缺水现象……[详细]
城市化扩张切断农田水利管网,水进不了田
   苏北三市的人士向本报表示,“有水不能用”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北地区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度不高。本次干旱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水到田这“最后一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宿迁的一位省人大代表表示,“水进不了田。”“城市化扩张中,大片土地的建设往往切断了原先铺设的农田水利管网。”而现今部分地区使用的水利管网很多都是改革开放前修建的设施,加之抽水站等设施私有化之后管理跟不上亦没有投入造成废弃。“很多生产队的抽水机和电动机早就被卖掉了,早就不向农田送水了。”从事基层农业工作长达20年的王长军表示,农业“吃老本、靠天吃饭”在苏中苏北传统产量地区较为普遍。[详细]
劳动力大量转移,冲击了正常的农村生产生活秩序
   大量精壮劳动力的流失冲击了正常的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和原有的社会结构。人去房空导致的村容景观破败影响新农村建设并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除了灌溉不便致使农业生产效益降低之外,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使得农民越来越轻看亩产量提高的好处。李玉臣的弟弟、弟妹两个人分别在当地工业园区的一家化纤厂和纺纱厂做锅炉工和纺纱工,二人月打工收入超过4000元。在该村,青壮年和适龄劳动人口外出打工以及当地转化就业的,成为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在家的以“老弱病残”为主,挖沟挖渠、取水灌溉都缺少劳动力,昔日全民总动员、“千里百担一棵苗”的抗旱模式已成为历史,如今需要的是新设施、新技术、新的防汛抗旱管理体系。[详细]

大旱之下再话中国农村水利:难在最后一公里

 

近年我国重大旱灾

时间 涉及省市 旱情
2010年
西南地区持续干旱
  严重旱情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6130多万人受灾,旱区群众接受各地各界援助的同时踏上艰难寻水路。目前,部分旱区绝收后面临口粮危机,旱情缓解要到5月下旬。[详细]
2009年
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
  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都是因为一个字:水。[详细]
2008年
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
  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
22个省发生旱情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详细]
2006年
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
  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详细]
2005年
华南南部、云南
  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4年
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
  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3年
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
  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
2000年
多省
  干旱面积大,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相关专题

更多 >>长江旱情最新消息

更多 >>长江旱情最新视频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