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从“高价餐饮费事件”到“超标采购事件”,再到“郭美美事件”,让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下降到冰点,甚至有大批网民要求红十字会“还钱”,认为红十字会不值得信任,要追回以前给红十字会的捐款。其实,国外的红十字会也经常遭到丑闻困扰,如美国红十字掌门人甚至7年5换,而他们的慈善事业却照样红火,从来都是公众慈善的首选,虽然也有不足,但美国红十字值得中国同行们学习。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美国红十字会也有丑闻,慈善事业照样红火
丑闻缠身但美国红会筹款能力却始终无人比肩
为何美国红会不会因丑闻身败名裂
成熟的制度让红会与领导的丑闻隔离开来
丑闻不可怕,正是完善制度好机会
丑闻难免,遮遮掩掩不如勇于担当
 

 美国红十字会也有丑闻,慈善事业照样红火

——丑闻缠身但美国红会筹款能力却始终无人比肩

美国红十字会也有丑闻,慈善事业照样红火
  7年5换总裁,美国红十字会的负责人就是这么难当,丑闻总是相伴他们左右,这要在中国,一个丑闻(郭美美事件)恐怕就会让红十字会万劫不复,但是美国红十字却受影响不大,慈善事业反而越来越红火了。

美国红十字会总裁7年5换丑闻缠身

  2007年11月美国红十字会董事会要求该组织执行总裁马克-埃弗森辞职。美国红十字会发言人苏济-德弗朗斯说,埃弗森被人揭发与女下属存在“不清不楚”的关系,面临舆论压力,他已签署辞职声明。埃弗森上任也不过刚半年。自1999年前主席伊丽莎白-多林卸任以来,美国红十字会在短短7年中更换了5任执行总裁。美国红十字会掌门人始终难以逃离丑闻和指责的困扰。

丑闻之下百姓捐赠却依旧热情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的时候,美国红十字会的救援组织第一个赶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虽然它的救灾能力引起了公众的质疑,但是美国红十字会对救灾起到了关键作用,效率甚至比美国政府都高,最后布什总统还曾亲自去美国红十字会表示感谢;在海地地震爆发一个月后,美国红十字会已募集2.31亿美元的捐赠款,远远超过美国任何慈善机构。有着130年历史的美国红十字对美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可谓功勋卓著。在乐忠慈善的美国,美国红十字始终是百姓首选的捐赠机构。[详细]

为何美国红会不会因丑闻身败名裂

 为何美国红会不会因丑闻身败名裂

——成熟的制度让红会与领导的丑闻隔离开来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公众是否给慈善机构捐钱,捐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玻璃口袋”的透明度,这块“玻璃”的高度透明,让美国人捐款捐的很放心,及时遭遇丑闻,民众也不用过于担心捐款被黑。

★ 美国:“每一分钱你都知道花在哪里,请您放心”
美国

  对捐款人透明,遵从捐款人的意志,对其负责,是现代公益慈善业的基石。在美国红十字网站,最醒目的一栏是GOVERNENCE(治理),公开长达近40页开支明细的财务和审计报告,全部更新至2010年。社会监督是慈善监督机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这包括捐赠者与公众的监督,每个公民都有对捐款使用情况的知情权。

中国

  在中国,捐款人在红会官网上的捐款查询系统只能查询善款是否到账,而没有善款流向、使用情况的告知;审计署每年只对红会的政府拨款一项进行审计,而不对红会募集的善款和会费进行审计;红会每年的财务收支情况、项目执行情况等,按照红十字会法,没有向公众公示的义务。[详细]


★ 美国:定位明确:独立的民间慈善组织
美国

  在美国,红十字会是绝对的非政府性的民间慈善组织,但政府会通过法律、行政措施,多方支持红十字会工作,使其享受种种“优待”,比如免税。但是美国红十字会是完全独立于政府部门的,没有哪个政府组织是它的“领导”。[详细]

中国

  在中国,红十字会已经异化与权力体系结合甚密的官办组织,它与权力体系走得太近,又与商业世界结交甚欢。这几乎让人们忘了它作为民间组织的中立、独立的人道主义初衷。一手垄断权力,一手与商业结盟。中国红十字会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存在模式。[详细]


★ 美国:自由的捐赠,竞争局面下口碑决定着红会的生死
美国

  美国2007年仅接受的慈善捐赠就达3063.9亿美元。美国的民间慈善机构多打190万个,他们像大大小小的毛细血管般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在带来巨大的慈善资金的同时,当然意味着竞争,而在这种情况下,口碑是一个慈善组织生存的根本,没了它,恐怕这个组织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中国

  中国慈善组织的审批制导致了慈善业的垄断,红会掌握了大量政府资源,又垄断公益慈善牌照,红会既没有动力主动募款,因为旗下二级基金所募款项都托管于其账户之上,也没有动力去有效率地使用善款,或使善款保值增值,因为它没有竞争压力:“你捐给谁,最后也要落进我的腰包”。[详细]


 丑闻不可怕,正是完善制度好机会

——丑闻难免,遮遮掩掩不如勇于担当

丑闻不可怕,正是完善制度好机会
  丑闻产生了,遮遮掩掩,巧舌如簧的辩解可能是人们的第一选择,但是如果纸里包不住火就去主动承认错误吧,做出有益的改变,没准会博得赞扬,当然完全靠主观的动力不成,得有制度的完善和敦促。

事前安排:用完膳制度设计将丑闻扼杀在摇篮

  纵观国际惯例,为让丑闻尽可能的离开慈善这片圣土,世界红十字会的通行做法也很简单,没什么新颖之处,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审、晒、说、管:一审,为了确保专款专用,每年年末都会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审计结果在年报中详细呈现;二晒,审计之后,将报表向公众晒一晒,任何人可以查询到善款的去向;三说,说即说法,慈善者捐的钱用在哪里了,红十字会得给个交代;四管,审批和监察机构筹款活动,并调查管理不善或行政失当的个案,问题严重的将撤销牌照。[详细]

危机公关:掌门勇于担当,主动与红会划清距离

  美国红十字会的运作并非一帆风顺,每每遭受指责或出现丑闻,为避免影响红十字会清誉,美国红十字会掌门人总会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划清与红会距离,美国红十字会创建人克拉拉-巴顿就因有人指控红会帐目管理不当而辞职;在1996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当时的美国红会会长是伊丽莎白-多尔,她因其丈夫鲍勃-多尔参选而被爆出丑闻,后主动辞职;2005年,美国红十字会被指责在卡特里娜飓风震灾中救援不力,会长玛莎-埃文斯辞职;2007年,上任仅仅半年的新科掌门人埃弗森因与下属丑闻辞职,这为美国红十字会7年5次换帅画上了句号。

西方国家慈善制度在丑闻中不断成长

  只要涉及钱的问题,难免不产生丑闻,对待丑闻的态度至关重要,是继续遮遮掩掩,还是勇敢的面对问题,不断改进。从全球角度看,发达国家的慈善机构发展经历了漫长历史,也都经历过各种“慈善丑闻”,但慈善界的丑闻往往成为政府强化对慈善制度监管的新契机,推动各国对慈善机构的“透明+监督”狠下功夫,积累了丰富经验,较好地塑造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形象。[详细]



  更多>>
2011.7.8 2011.7.7 2011.7.6 2011.7.5 2011.7.4
高考状元们为何出走 献礼工程满天飞 60万重奖李娜 会理县若遇郭美美 名人口水战不必分对错
2011.7.1 2011.6.30 2011.6.29 2011.6.28 2011.6.27
国企工资何时能让人民不眼红 网店征税“亲”莫慌 慈善绝非空中楼阁 关于党费那些事 淡定一点看“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