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如果问起你对今年金秋的北京城第一印象是什么,想必很多人会给出同样的答案:雾霭。连续数月来,本来是艳阳高照的秋季,北京城却总是笼罩在灰蒙蒙的雾霭之中,走在街上像是周围处处都是烧烤摊,不仅能见度很差,甚至让人不敢大口喘气。但官方的空气质量数字却告诉你,不用那么担心,只是轻度污染。为何空气数据跟公众感受差距如此大?中国的空气质量的好与坏是谁说了算?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总是不靠谱的空气质量数字
数月来雾霾天成了公众对城市的第一印象
空气质量数据不靠谱的种种理由
明明白白告诉公众OR有关领导能不能接受
“报喜不报忧”,空气数据要对公众健康负责
放任居民呼吸"有毒"空气而不提醒是官方失职
 
总是不靠谱的空气质量数字

总是不靠谱的空气质量数字

 ——数月来雾霾天成了公众对城市的第一印象

  这个周末,本应是秋高气爽的北京城,却被笼罩在一片雾霾中,不仅能见度很差,甚至让人不敢大口喘气。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天气,在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部门看来,也只是“轻度污染”。气象条件不利固然是客观因素,然而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与居民感受不符,则反映了目前空气检测标准的落后。

官方数据:轻度污染

  10月30日,北京浓雾锁城,市环保监测中心空气质量日报显示,北京国控站平均空气污染指数148,所有监测子站数据都超100,房山区良乡污染指数最高,达189。城区的朝阳区奥体中心、海淀北部新区等10个地段空气污染指数均超150,达三级轻度污染。但平均等级为轻微污染。据官方统计,截至30日,北京蓝天数累计达239天,还有35天就能完成全年274天目标。[详细]

公众感受与官方差距巨大

  美驻华使馆每天都会测量并公布空气数据,报告经常出现“糟糕”和“危险”这样的字眼。当官方公布的空气质量等级为“良好”时,它公布的结果却可能是“非常不健康”。而31日记者到美大使馆查看,发现美方所测量的数值在260左右,美方用“危险”甚至"非常不健康"来形容今天的空气质量。美方数据可能有失偏颇。但公众看来,自己对空气质量感受与美方数据更为接近一点。

空气检测标准的落后:PM2.5值缺失

  造成人们觉得空气洁净度不高的罪魁祸首是细颗粒物(PM2.5),PM2.5体积比PM10要小的多,是大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1/10大小。PM2.5对光的散射作用较强,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更容易导致灰霾形成。在中国空气质量监测中,因PM2.5不在测量范围之内,PM2.5在空气中密度无论有多大,空气优良状况仍有可能达到良好。"蓝天不蓝"的尴尬一幕,就这样产生了。

 空气质量数据不靠谱的种种理由

 ——明明白白告诉公众OR有关领导能不能接受

空气质量数据不靠谱的种种理由
  从政府的角度看,这些年防治污染的工作不可谓不多,监测手段的改进并不少,但是,街上汽车依然那么多,而且越来越多,老天又不帮忙,环保局官员确实也很难。如果明明白白告诉大家,北京就更加"灰头土脸"了。关键是,有关领导能不能接受?在今年空气质量新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布前,各政府部门就曾有过激烈博弈。最终意见稿中仍然没有强制性的PM2.5标准。
"怕老百姓有意见"?

  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态度在空气质量标准的博弈过程中却显得微妙,浙江嘉兴市环保局副局长潘侃表达了这样的意见:"由于此前依据PM10指标,嘉兴的空气质量达标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到时可能要向社会公众做好说明工作。原来都是达标的,突然就指标换了,变成不达标了,恐怕老百姓要有意见。"这样的看法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确有道理,但就生活在"有毒空气"中老百姓来说,自己对周边空气的质量有知情权,怕老百姓闹意见就不公布的逻辑让人无语。  

要空气质量更要GDP?

  在经历了14年的等待后,指导中国空气质量控制的风向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终于迎来了大修的可能。但征求意见中对PM2.5的规定仍然没有强制规定,稿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坦言,关于PM2.5引入标准之争,还是一场群体利益的博弈。PM2.5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等人工污染。但总量控制汽车、不能无序发展的呼声,在政府部门极力发展"1800万辆、产销两旺"的汽车产业面前,显得过于微弱。而且标准提高最终会危及旅游、投资等行业的地方诸多政绩。

公布会影响职能部门的声誉?

  有媒体报道称,如果强制增加PM2.5指标,将给各个城市带来极大的压力。根据测算,增加监测臭氧指标后,中国天气优良率将下降15%左右;而监测细颗粒物的话,天气优良率将下降20%至30%。如此一来,整体优良率会下降四成左右,对中国各地政府都是很大考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曾这样告诉记者:“这不单纯是科学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有官员曾向我当面提出,如果每年达标的天数骤降,他们担心会影响职能部门的声誉。

测量PM2.5设备条件不具备?

  一地方官员这样告诉记者说:“PM2.5即使成为强制性监测项目,其它工作跟不上来,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评价体系、监测点位、监测手段,都存在相当差距”。应该说,部分地区的检测设备确实不完备,但如没有强制标准的敦促,这种不完备状态还将持续下去(况且美驻华使馆告诉我们,测量PM2.5似乎也没那么难)。而且向北京这样的城市,检测PM2.5完全没有问题,实际上这类数据一直都在测量,问题是,想不想把这一数据公布出来。[详细]

报喜不报忧,空气数据要对公众健康负责

"报喜不报忧",空气数据要对公众健康负责

——放任居民呼吸"有毒"空气而不提醒是官方失职

  在北京最灰暗的那几天里,有人突然忆起两个朋友,夫妻俩在日本大地震的三天后回国避难。不料在北京住了三个月,双双得了支气管炎。久治不愈,不得已又返回核辐射威胁下的日本。微尘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可见一斑,而空气质量测量机制的初衷就是让老百姓了解身边空气质量,而今,从空气新国标的制定过程看,公众健康这个首要任务再次被放到了次席。

PM2.5颗粒物: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

  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吸尘器,每天要过滤过滤15立方米的空气。深吸一口气。虽然空气看起来很干净,但几乎可以确定你已经吸入了成千上万个PM2.5颗粒。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测量直径小于1微米的尘埃数值。中国被远远落在后面。

空气质量数字本来就该百姓健康放首位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不能因为会大范围超标就不制定这个标准,标准的设置应该以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而定。不能因为达不到标准就不公开这个标准。PM2.5的监测就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可承受的,标准的设立涉及公众重要的环境知情权。它可能会对数以亿计的人口造成潜在的很大的影响,这么严重的公众健康的影响,不能永远瞒着,应该告诉公众,我们存在这个问题,解释现在为什么达不到这个指标,五年解决不了的话,十年,二十年是否能解决。这是激发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最大的动力。”

放任居民呼吸“有毒”空气而不提醒是政府失职

  官方数字的不靠谱,以及PM2.5指标迟迟未列入国家空气质量体系,民间掀起了热热闹闹的自测行动,如雨后春笋,大有“倒逼”官方发声的趋势。空气不是牛奶,牛奶新国标倒退之后,你要怕影响身体健康,你可以选择不喝,但你不可能因为空气质量差就不呼吸。空气质量测量机制的初衷当然是让老百姓能呼吸道新鲜的空气,保证公众对身边环境的知情权。而诸如政府政绩、基础设施等因素都应该统统让路,不监测、不发布而放任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健康遭受损害,是政府部门的失职。[详细]



  更多>>
2011.10.31 2011.10.28 2011.10.27 2011.10.26 2011.10.25
落泪也难逃法律制裁 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 是什么让我们连手都洗不好 农运会不参加又何妨 公益诉讼能够改变什么
2011.10.24 2011.10.21 2011.10.20 2011.10.19 2011.10.18
动物自由,人类慌乱 城市为何容不下一个菜摊 跨海大桥不收费的聪明账 神童日渐多 成才有几人? 空中巨无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