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台湾大选观察团

栏目策划:冰清 主持人:康少见 页面设计:小明

韩福东:台湾已迈向良性民主 温和理性渐成选举主流

韩福东,资深媒体人,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
选举是台湾的嘉年华盛会,今年的大选,因为首次和“立委”选举合并在一起,所以显得尤其热闹。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意外参选,给这场大戏增加了看点,让选情更加紧绷。而和2008年的台湾大选比起来,这一次选举温和理性很多,也有了更多悬念。

蓝营分裂,宋楚瑜成大选关键

距离选举还有20多个小时,蓝绿双方都在利用最后的机会,表达最核心的诉求。蓝营大佬如连战呼吁团结,希望泛蓝集中选票,言外之意是弃(宋楚瑜)保(马英九)。因为宋楚瑜所在的亲民党,原本是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他们之间存在着选民重叠,同属泛蓝阵营。如果选民没有弃保意愿,选票分散,很可能会让蔡英文当选。

至于蔡英文日前推出的“大联合政府”政见,着眼点也正在此。宋楚瑜与国民党撕破脸皮,负气参加一个绝无胜算可言的竞选:如果蔡英文当选,他是泛蓝的历史罪人;如果马英九胜出,他将化作一缕尘埃,成为政坛的笑料。

但蔡英文允诺的当选后组建“大联合政府”,则给宋楚瑜一种提示:和马英九胜出不同,如果蔡英文当选,宋楚瑜有参加“大联合政府”的可能性。此举力在令蓝营的弃保战略破功。目前,马蔡双方,都在就“联合大政府”进行攻防,国民党力图证明,陈水扁执政初期即玩过类似把戏,首任“行政院长”唐飞也现身说法,大谈自己受骗的教训。

此前的民调显示,马英九与蔡英文的选票非常接近。马英九这一仗注定打得辛苦。民进党已经走出2008陈水扁贪腐的阴影,而泛蓝则再度陷入内讧。所以,马英九即便胜选,也不可能有2008年击败谢长廷的好成绩。那一年,风华正茂的马英九以大赢221万票入主“总统府”,使台湾成功二次政党轮替。

算上这一次,台湾接连举行了5次大选。和1996年台湾首次大选一样,2008年没有悬念,胜负在一开始就已被预知。而其他三次,都有高度不确定因素,其中贯穿始终的关键人物,就是宋楚瑜。

2000年,高民意支持率的宋楚瑜没能获得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提名,愤而脱党另组亲民党参选,结果让民进党陈水扁渔翁得利。4年后,连战和宋楚瑜携手对抗陈水扁,但两个子弹改变了选举结果,擦伤肚皮的陈水扁以微弱多数连任。此后,宋楚瑜失去光环,目标越定越低,甚至角逐台北市长都输得很难看,他为此宣布退出政坛。而随着亲民党泡沫化日渐严重,他开始向国民党要价,并不惜以搅局者角色参与2012大选。

如果说,2000年宋楚瑜参选尚有很多可令人理解同情的因素,2012年,他的收官之作却充满了不堪的权谋与算计。说到底,他此番的卖命演出,角色却只是一个打酱油的人。不知骑虎难下的宋楚瑜,此时是何感想。

作为泛蓝阵营的大佬,宋楚瑜的参选会分走蓝营的选票,客观上对绿营有利。2000年,高民意支持率的宋楚瑜没能获得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提名,愤而脱党另组亲民党参选,结果让民进党陈水扁渔翁得利。这一次,他再度成为决定马、蔡二人参选结果的最大筹码。

迈向良性民主,选举渐去意识形态化

宋楚瑜落到今天尴尬地位,和马英九的个人品性有关。从宋楚瑜的角度,希望国民党能让利亲民党,使其不泡沫化,最好还能成为“立法院”的关键少数。他谈判的砝码包括:泛蓝的团结,有利于马英九连任。

这种政治交易,在任何民主社会都在所难免,台湾转型期,更多见无原则的政治妥协。但国亲的协商最终破局。从马英九的不分区“立委”名单也可以看出,他革新的企图心。马素以清廉著称,有“不粘锅”的美誉,较少政治酬庸,这一点让他失去党内部分同志支持,但也为台湾转型迈向良性民主奠下好的基础。如果此次马英九能成功连任,会为台湾接下来的政治运作留下典范。

当然,如果失败了就另说。这也是民主选举的风险所在。民主社会,既可能是一个贪腐横行的社会(如菲律宾),也可能是一个对抗撕裂的社会(如泰国),相较而言,台湾在民主转型社会中,已属正面样本。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2008年所言,是亚洲民主灯塔。

而从台湾政治的种种表现看,似乎还在一步步好转。2008年我去台湾观选时,诧异于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的选战风格,这是“总统”候选人的格局么?那种不择手段的摸黑方式,令人跌破眼镜。表面上,谢长廷处处占据舆论上风,无理也会抢三分,但事实上中间选民早已厌倦了这种“革命党”作风,他输票比预期的还多。

而此次选举,却不再有“马英九太太周美青在哈佛大学偷报纸”这样无聊低劣的选战文宣。虽亦有相互间的恶意中伤,但马蔡交锋更多体现在政见上。这当然和蔡英文的个性有关,但又不尽然。蔡英文此前发动民粹反对两岸ECFA时,也曾获得“暴力小英”称号。毋宁说,是争取中间选民的策略,让蔡英文改弦更张——谁说选民素质无关民主质量。

台湾的选战,正渐渐去意识形态化。以两岸议题为例,民进党也认识到一味给国民党扣“亲共卖台”的帽子无益于选举,政策渐趋务实。从马蔡宋主打的选举政见看,经济与民生议题着墨最多。这也是争取选民的战略选择。

在大陆的“中国模式”外,台湾提供了另一种政治样本,揭示了发展路径的其他可能选择,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台湾近来经济上乏善可陈,过于依赖大陆市场,在政治话语上也因此难有优越表现。两岸互动的结果如何,尚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毫无疑问的是,交流有助于消除隔阂,加深了解。台湾大选也是一面镜子,照见宝岛台湾与大陆的现实。

统独之争一直是台湾政坛各方力量纠缠不休的意识形态问题,常常成为攻防双方的焦点。但近年来,经济和民生为题越来越成为问题的焦点,意识形态之争渐渐远去。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