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转发至: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 白社会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回归15年,既不同于香港本地媒体,也不同于内地媒体,如何找到自己的“报道分寸”,如何找到诱人却足够安全的选题,凤凰卫视——这个在两岸三地不停打“擦边球”的媒体,用自己的胆识和视野迅速令它的粉丝们着迷。凤凰卫视的前身是“卫星电视”旗下的卫视中文台,后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进行改组。这是一个由中老年男人和年轻人共同组成的集团,他们一直为全球华人争取话语权而奋斗。 [我来说两句]

在最敏感地带冲浪

  •   这两只凤凰的诞生,要追溯到香港回归前的一年。

  •   于是,在1997年7月1日——那个历史时刻,我们就看到了关于香港回归的“60小时播不停”。包括特区政府正式接管,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以及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在维多利亚港坐船离开香港时既黯然又伤感的画面。

  •   在当时,凤凰卫视中文台创造了华语电视直播时长的纪录。此后,凤凰多次关于很多重大事件的报道都引起注目——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等。同当时央视的新闻节目相比,凤凰卫视就像是周旋于两岸三地敏感地带的冲浪者,它显得更具有活力和视界开放,也成为了内地观众了解国际事件的一个重要选择。

  •   这是一个由中老年男人和年轻人共同组成的集团。而吴小莉、窦文涛、陈鲁豫成了这个品牌的代言人,他们一直为全球华人争取话语权而奋斗。

  •   凤凰卫视的前身是“卫星电视”旗下的卫视中文台,后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进行改组,并引入了刘长乐等具有浓厚文化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凤凰卫视立台,新闻集团是大股东——凤凰台标里有一只凤凰就代表他们。东西方两套人马和两种观念在融合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美国人明白了,中国人其实更需要新闻;中国人证明了,做真正的严肃新闻,也能创造商业神话。

  •   它的总部虽设在香港,却并非一家针对香港地区观众口味的电视台,比如全部使用普通话,趣味较之一般的香港媒体更加严肃。

  •   最初的凤凰卫视收视范围仅集中在酒店、高级住宅和政府办公室,但是它的出现还是成为了话题。回归15年,既不同于香港本地媒体,也不同于内地媒体,如何找到自己的“报道分寸”,如何找到诱人却足够安全的选题,凤凰卫视——这个在两岸三地不停打“擦边球”的媒体,用自己的胆识和视野迅速令它的粉丝们着迷。[详细]

从“播新闻”到“说新闻”

  •   凤凰卫视的主播们大多操着一口甚为可疑的台湾腔普通话,在内地观众听惯了一板一眼、吐字标准的“新闻联播”式风格后,这既新鲜,又奇异。

  •   吴小莉在《小莉看时事》中的播报让人感觉到了“说新闻”的意思,不过真正把它当作一种风格提出来则是开始于陈鲁豫。她最初主持的是《音乐无限》和《音乐发烧友》等娱乐节目,后来转型播报新闻,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她个人的宣传短片里不断重复提及的,她不是“播新闻”而是要“说新闻”。

  •   这似乎说明了主持人本身对内容的参与度远超出了一个播音员的范畴,在当时这对内地观众来说闻所未闻,也在另一个方面增进了对主播的好感。主持人不只是个发声筒,而是专业的新闻人员,这种形式后来也渐渐被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学习。

  •   除了保证节目的内容,凤凰卫视在“包装”主持人方面也不遗余力而且收效明显。

  •   虽然从来电视台的主持人都能算作“名人”,但“名人”和“明星”还是有所区别。如同电影里常说的“类型片”,凤凰的主持人们也都高度的类型化。最初的一批主持人,吴小莉之于《小莉看时事》,窦文涛之于《锵锵三人行》,杨澜和《杨澜工作室》,曹景行和《时事开讲》,甚至说起陈玉佳,很多人也能立刻想到她的天气预报。

  •   凤凰卫视从最初就给每个栏目制作了自己的广告宣传短片,比如吴小莉主持的《时事直通车》的宣传片:“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是我从小的志愿……对未来,我的自我期许是: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

  •   “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这句简单的宣传语成为了当年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 [详细

受朱镕基关注的女主播

  •   1998年,在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 “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对主持人说,“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节目。”于是年轻漂亮的女主持人——吴小莉才有机会站起来,请总理说说自己的“心路历程”。

  •   就在那次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说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时场内场外掌声雷动,这句话随后也深受中外媒体热捧。

  •   吴小莉因此名闻遐迩,成为海内外传媒的焦点人物。2003年,在朱镕基任期将满的时候,吴小莉放下刚刚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女儿,又来到北京,参加“两会”报道。

  •   被朱镕基“幸运钦点”之后,吴小莉凭借自己睿智、端庄、大气的主持风格,又两次长时间跟随朱镕基出访,第一次是1998年出访欧洲,第二次是1999年出访美国、加拿大。

  •   而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期间,凤凰卫视安排另一名杰出女性电视人——闾丘露薇前往约旦采访。但她通过自己争取,一时间成为美军轰炸巴格达,在现场进行报道的唯一一名华人女记者,被誉为“战地玫瑰”。

  •   在闾丘露薇进入巴格达的第二天,凤凰卫视就不失时机地推出宣传短片。闾丘露薇站在巴格达街头报道战争时风尘仆仆的镜头在电视上反复播放,让人印象深刻。相关报道播出后,极大提高了闾丘露薇在华人观众中的知名度,连胡锦涛及时任北京市长王岐山都特别关注。[详细

直播“9-11”

  •   有这样一些时刻,让人们永远把电视当成一个重大的传播。上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从1939年开始),美国电视介入战争,使人类首次在屏幕上看到真实的战争,美国三大电视网成为媒体明星。越南战争,造就了美国洛普的CBS。第二次海湾战争的现场直播,造就了特德-特纳的CNN。

  •   人类首次登月、哥伦比亚号飞船爆炸等,每个事件都与电视相关,但让中国人真正把电视的作用提高到美国高度的,则是“9-11”事件。那一天,中国人惟一可以找到的消息来源,就是处于直播状态中的凤凰卫视中文台。

  •   没有人会料到,神秘的小布什在伊拉克战争前某日,会突然询问白宫负责公众传播的高级官员:若战争爆发,中国香港地区的凤凰卫视会不会直播?

  •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小布什不置可否。

  •   传说中的这个细节,显示了这位总统对“9-11”期间两家电视台实力的一个评估。一家是阿拉伯世界的半岛电视台,另一家则是只有5年历史的华语电视台——香港的凤凰卫视。华盛顿认为,凤凰卫视中文台直播这次早已安排好的战事,对中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全球十几亿华人来说,影响力非同小可。

  •   战后,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先生对这个传言不予置评。不过他证实了另外一个信息。此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先生在战前两次破例接受凤凰卫视驻华盛顿记者赵一力的独家专访,试图以此向中国政府与民间放话,解释美方打伊的立场与动机。

  •   而在结束采访时,鲍威尔询问,他的讲话是否会被完整地播放,在得到赵的肯定回答后,鲍威尔说:“这是我接受你们采访的重要原因。”随后,这两次专访都在凤凰卫视拥有高收视率的节目《时事开讲》中播出,并得到适当的符合凤凰卫视报道立场的“华人式”解读。

  •   华盛顿方面之所以这么做,在于凤凰卫视2001年的“9-11”事件直播的巨大影响力。美国《新闻周刊》发表评论认为: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纽约和华盛顿之后的一个小时,香港的凤凰卫视是中国人的惟一消息来源,中央电视台在袭击发生后只广播了一条简短的新闻,直到午夜也没有更多的消息。

  •   而成立仅5年的凤凰卫视,在接下来的36个小时里,对美国发生的事情进行了直播。全中国的人都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凤凰卫视,大学生们甚至大家凑钱在宾馆里租下房间——为了能看到凤凰卫视。当时,这一消息在内地迅速地通过手机口口相传,很多人接到朋友或家人的电话:“快看凤凰卫视,正直播呢,美国出大事了。”

  •   “9-11”事件重塑了世界历史,也使凤凰卫视重鸣九天,它的存在已改变了中国电视格局,至少在中国新闻的传播史上,成为一个范本与经典作品。海内外许多中国人正形成“大事发生了看凤凰卫视”的收视定式。

与央视正面竞争

  •   有消息说,凤凰卫视对“9-11”直播在华人社会产生的强大效应,促使CCTV加快推出24小时的新闻频道。

  •   两家华语电视媒体的真正竞争,则出现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

  •   当年3月23日,伊拉克驻中国大使馆主动向凤凰卫视发来代表伊拉克官方立场的新闻声明,希望凤凰卫视向全球华人播报。有媒体观察家认为,此事已说明伊拉克官方对华语世界媒体的关注,也说明,凤凰卫视在伊拉克战争中的24小时不间断直播,对观众形成了强烈的影响力。

  •   就在阮次山先生和陈晓楠坐在直播台前时,央视已于战前几天在超级保密状态下进行了全天候的战前演练。央视一套、四套、九套三个频道总动员,采用了长时间的直播方式,至少有2000人直接为战事报道服务。中央台直播室外的走廊里都是人,北京重要的军事、国际、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排着队等候上场。

  •   白岩松成为这次央视一套直播伊拉克战事的主持人,他每天都要更换三到四位国内顶级的某方面专家,与自己对谈,与凤凰卫视每次一位“老头儿”的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   由凤凰卫视开创的这一“时事开讲”形态,当时已成为央视的一个重要直播模式。[详细]

“陈水扁可能上台”的第一声音

  •   在中国,新闻远比娱乐重要。中国人民更需要新闻,而不是肥皂剧。世界著名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信息泛滥过剩会使人心力交瘁。恰好中国大陆正面临着这个严重问题,但他们又缺少真正的信息来源。

  •   很多时候真实比拥有更多的信息重要。《时事开讲》客观上扮演了这个角色,曹景行变成了一个帮助更多重要人物把握信息的过滤器。如同 《默多克传》的作者肖克罗斯所说,“传媒的任务不就是筛选、提炼、解释和传播信息吗?”

  •   华语圈的观众很快被这样一个平时只有在平面媒体上才可以看到的时政评论式的栏目吸引。大家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一些从来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全景,听到了异于内地的态度与客观中肯的分析。更多的人惊异于曹景行所评述事实的态度与方式。

  •   他在起初用了相当宏大的记述方式,每天剖析台湾“大选”,对于并不真正了解台湾地区的大陆观众来说,任何画面上的东西都是新闻。在这个破天荒的节目中,曹景行有上佳的表现。他最早预测了国民党的失败,他站在台北民进党总部前,最早告诉大陆观众陈水扁可能上台,以及此后的两岸政治走向。不夸张地说,《时事开讲》和整个凤凰卫视对两岸的互动发展,甚至巧妙地起到了一个相当独特的桥梁作用。

  •   台湾的《中国时报》2002年在介绍凤凰卫视的文章中认为:“北京高层普遍都有收看凤凰卫视新闻与评论的习惯,尤其是特别注意台湾的新闻讯息。其中最早的对于台湾事件的深度评析,则始自《时事开讲》。北京对于台湾当局政治与其他方面情况的掌握与理解,很多都是透过凤凰卫视而来的。”

  •   从最初《时事开讲》的嘉宾到与凤凰卫视签约的阮次山先生,作为资讯台首席时事评论员,他的许多言论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有一次,朱镕基总理在博鳌论坛对阮次山说:“我一直都喜欢看你的节目。”2002年的国航韩国空难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开始介入。阮先生当天发表意见认为,这是企业间的事,不能由政府出面。三天后,中国政府即发表声明,由国航出面处理此事。

  •   “时事开讲体”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新闻栏目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复制。2003年5月1日,CCTV新闻频道试播,类似于《时事开讲》的节目《央视论坛》浮出台面。这个纯粹的新闻评论式节目,由白岩松担任评论员,这是央视第一个冠以评论员称谓的节目,也是CCTV新闻频道对凤凰“评论员形式”的认同。

让全球华人找到归属

  •   谈及西方的新闻操作,在美国办过中文报纸的阮次山说:“其实在美国他们的新闻都是严重受到影响的。普通老百姓又缺乏判断力,所以很容易受到媒体的左右。由于香港媒体很少派驻境外,我们的国际新闻大部分来自西方三大通讯社,而他们的关注热点、价值观和我们都有很大区别。我们就尽量用中国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也经常采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   当民族话语日渐被“全球化”逻辑侵蚀殆尽,人们因此而失去方向感的时代,“凤凰冲击波”毫不犹豫地撒向全世界黄皮肤、黑头发、说汉语的华夏子孙,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身的方位感和归属感。

  •   这样,凤凰就给观众提供了一面镜子,在这个镜子中,中国内地观众得以看到海外人士怎样看待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中国之外的观众也能够看到它所展示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同侧面。

  •   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凤凰的华语媒体身份决定了其必然从民族立场出发来观察世界,向世界发出华人的声音。1999年,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两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为了声讨美国这一惨无人道的行为,凤凰集中了我们两岸三地的艺术家和主持人,一连五天推出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连续专题报道,奏响了民族的最强音,把中国人的怒吼发出来。

  •   “我们做完节目的那一天夜里,也就是美国的白天,美国总统克林顿到中国驻美使馆留言簿上签了道歉的字。”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王纪言激动地说。[详细]

我来说两句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