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转发至: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 白社会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这些拿学生签证的内地年轻精英,是完全新的一代移民群体。当他们带着“内地人背景”与香港磨合时,总能感受到远说不上激烈但微妙的隔阂。这是一群让香港同龄人百感交集的竞争对手,多少减轻了他们对“粗鄙内地人”的刻板印象。他们亦没有融入香港所谓主流社会的焦虑,他们本身才是主流……[我来说两句]

你报考了港校吗?

  •   “你报考了港校吗?”这已经成为每年采访北京高考第一名的必问问题。

  •   2005年,来自人大附中的理科第一名陈秀野,意外地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生化专业就读,而放弃了此前报考的清华大学生物专业,成为近年来“弃清华选港校”的第一人。

  •   高考第一名的选择,无疑对香港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尽管2000年前后,个别香港高校就已进入内地招生,但港校真正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还要归功于高考第一名的选择。

  •   2006年,北京文理科两位第一名何旋、杨蕙心均被香港科技大学商科录取,舆论一时哗然。大家开始将第一名的选择,与内地高校的治学水平等进行联系。2008年至2011年,高考头名选择香港高校的情况越发普遍。[详细

  •   2004年香港高校开始扩招内地生源,每年各高校本科新生均给予内地生7%-10%的配额,Mphil(研究型硕士)、Master(学习型硕士)、PHD(博士)更成了内地生的天下。2011年排名前八的港校,在内地共招生约1500人。[详细

为什么选择港校?

  •   人们粗一看,以为港校特意来挖高考状元,事实恰恰相反——港校并不稀罕状元。早在2005年,就有11名各省市高考状元申请入读港大时被拒绝。理由是:港大对高考分数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港大不会收录“书呆子”。

  •    港大此举当时颇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内地多年来,凡是各地的高考状元,完全可以任意挑选名牌大学,各高校也为吸引“状元”进校,招数迭出。

  •    2002年北京李氟钠作为清华新生参加了赴香港大学学习的选拔,虽然高考分数不高,但凭着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最终进入香港大学化学系。李氟钠说:“在国内读书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在港大许多事情都逼着你去做。”

  •    港大的优势首先在于国际化。港大50%的教师来自海外,包括美国、欧洲等等,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均得到国际认可,这些都不同于国内的部分名校,教材老化,信息封闭。

  •    港大和国内高校对待高考状元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取向:港大更注重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并不在乎有多少状元就读;而国内学校比较看重学校的名气,就读状元的多少似乎被当作教育质量、学校影响力的一个标尺。 [详细

他们在香港如何?

  •   内地尖子生在香港面对怎样的学习和生活?两样水土两样人将遭遇怎样的“冲撞”?记者赴港走访的几所大学中,在读学生们都见过或听说过,有不喜欢香港生活而主动退学或因荒废学业而被退学的内地学生。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主任黄煜估计:“每一百个里面有一两个出现这种状况。”

  •   2007年3月,刘翛给《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水土不服”,一些内地学生尖子生逃离港校》,开头讲了他的一个北京同学从香港理工大学“逃离”的故事。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位同学觉得香港怪怪的,香港人也怪怪的,长相、打扮都怪怪的,他不适应、不喜欢这里的许多东西,再也不想勉强自己了,宁可回去复读再考内地大学。

  •    彼此看不惯的情况是有的,刘翛也听说过曾有香港学生用英语对一个内地女生说:“你为什么来香港?我最讨厌来香港的内地学生。”[详细]

他们带去了什么?

  •   “刚开始,我们都努力学粤语,努力想交几个香港的好朋友,”来自海南的香港大学2008级本科生杨曦说,“可现在发现,达到想象中的‘融入’几乎不可能,不过,我们现在这样,也过得很好。”

  •    这是绝大多数内地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他们不再像传统新移民那样,拼命学粤语,拼命洗刷发音里令人难堪的乡音,拼命让自己的行为举止接近一个“香港人”。

  •    这是一群让香港同龄人百感交集的竞争对手,多少减轻了他们对“粗鄙内地人”的刻板印象。大体上,他们亦没有融入香港所谓主流社会的焦虑,他们本身才是主流。

  •    香港中文大学大三学生Lawrence也说不上对内地人究竟有多反感,汤唯还是他最喜欢的女星。反感的理由零碎但又一时难以改变:比如内地同学有的竟然喜欢蹲在地上,来港定居的内地人会不会把讲“潜规则”的习惯带给我们……

  •    他也相信,内地人的修养与素质会慢慢提高的,毕竟过去30年,经济发展太快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却又来得太慢。但这也是他内心最矛盾与担心的地方,“担心香港等不及他们变化,就已经被带坏了。”他说。 [详细

  •   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内地学生都听说过去年发生在香港城市大学的事情:一位内地女研究生给老师一万块钱,希望“买”个好分数,结果被老师举报,以行贿罪入狱。“她怎么会想到把内地的做法带到香港呢?我们在香港都生怕给内地人丢脸。过马路比香港人还遵守红绿灯。”即将在香港大学法学院完成最后一年学业的高欣说。[详细

港校热又缘何降温?

  •   往年不少高考状元弃清华北大等内地名校投奔港校,近两年突然“回归”了,高分考生们是怎么想的?今年广东高考尖子周于敬和卓信成、谢瑾,此前曾接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全额奖学金的承诺,但最终都选择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他们为什么放弃港校呢?

  •   谢瑾表示:“我对香港的文化认同感并不强烈,十分向往北方。”卓信成说:“北大、清华的文化积淀不可替代,置身其中,不仅是专业上的收获,还有人格的影响。”

  •   清华、北大的国际化程度与港校差距逐渐缩小也是高分考生放弃港校的原因之一。谢瑾说:“我报的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管专业的学生在北大、清华出国机会并不比在香港少。”

  •    对将来打算在国内发展的高分考生而言,北大、清华在内地的影响力也十分重要。卓信成说,“北大、清华在内地影响力应该比港校更大,对以后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事务主任田园认为,报考人数减少并不能纯粹理解为“港校热”降温,而是招生趋稳定了。以往许多学生考虑到港校国际化程度高,把港校当留学“跳板”,对香港的教育并不了解。“现在的学生已非常了解,是真正想到香港读书,不再把港校当跳板。”[详细

我来说两句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