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他们摘下了领带,缩短了会期,出门不再封路。今天,他们又通过中国的“喉舌”新华社,披露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细节。他们的言行让“中央政治局委员”走下神坛,让公众看到了新领导层的血肉。
    “公开、透明是这一届班子的执政风格,”有媒体评价说,“我们希望,他们能带着这种风格继续热身,并让它成为中国的风格。”

习近平:高干子弟 平民情怀

中共第五代最高领导人。拥有7年知青岁月,同时拥有德国拜仁慕尼黑足球队10号球衣(指"核心队员")。元老习仲勋次子,娶妻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女儿名"明泽",意思为"清白做人"。

领导人公开生活照 新政突出亮点

  这一举动被普遍认为对增加中国政治的透明度有重要意义,甚至有人认为,此举是中国不断告别“宫廷政治”传统,向大众政治过渡的里程碑。

  新华社23日、24日连续发布介绍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的人物特稿,同时发布了他们的一批生活和工作照。新华社还将继续发布“中共高层新阵容”的人物特稿和照片。这一举动被普遍认为对增加中国政治的透明度有重要意义,甚至有人认为,此举是中国不断告别“宫廷政治”传统,向大众政治过渡的里程碑。

  国家领导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有什么样的个人经历,什么样的思想特征,以及他们的家人是谁,公众对了解这一切都有兴趣。以往中国政治对领导人的私人信息给予了很高的保护,公众只能通过“小道消息”接近领导人的个人空间,这对领导人同民众沟通很不利。

  信息的高度发达无疑在把中国带入大众政治时代,领导人事实上每天都在同社会做信息互动,互动的效果对整个政府形象和社会信心的质量都举足轻重。

  中国政治崇尚低调原则,它的影响可以说无所不在。然而这个原则在道德上不是万能的,它尤其不应同公众的知情权相抵触。领导人的部分私人空间注定要献给社会。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大众媒体及民间心理的理解显然更真切,他们表现了调整作风、顺应并驾驭时代潮流的愿望和能力。这一个多月的情况不断因应公众的期待,作风的转变强化了社会对国家进一步改革、变化的信心。

  中国过去有各种各样的文件,但“习李新政”显示,最管用的是领导人带头以身作则。从改变会风话风,到出台八项规定,包括这次披露领导人的信息,都是从中央最高领导人做起。顶层的实际行为对全党转变作风提供的隐形强制力,是发多少文件、开多少会都取代不了的。

  中国的问题多得让人一筹莫展,但十八大后的情况让人们看到,从作风入手,不仅能带来突破口,也能创造解决问题的路径。因为说到底,转变作风是精神状态的再刷新,也是解决问题决心和能量的再聚集,有了这些,没有路也能蹚出路。

  这一轮的转变作风是在舆论高度监督下进行的,从理论上说,它不可能有回头路。而转变作风一旦成为全党的意志,它最终的历史意义很可能远远超过我们今天对它的字面理解。转变作风或许能破掉我们通常认为属于“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促成中国政治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新运行规则。

  中国政治的开放度在一步步敞开,包括了它的形式,也触及了它的内容。这其实是个有风险的过程,但停下来的风险只会更大。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保持稳健,这是中国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但对局面有一天可能会出现不可控的隐隐担心在社会各阶层同时存在。人们很希望中国有一份“政治保险”。

  这样的“政治保险”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果说它存在,它的核心就是全社会整体信心这种无形的东西。中国内有问题,外有强大压力,但中国是个有强大力量的社会,中国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只要中国社会自信,沿着把我们带到今天的道路继续前行,不被忽悠,戒虚务实,去塞求通,我们就实际拥有了不被任何力量扳倒的“保险”。

  一个社会的自信取决于它对成就和挑战的认读,而在社会已经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社会的整体自信,最大源头是中央的自信。中央转变作风,传递出来的最突出信息其实是新领导集体的自信。这里有面对问题的实事求是和坦诚,也有敢碰难点的举重若轻气魄,问题越谈得直言不讳,社会越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踏实。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光明网

发布习李稿件 政治运作公开透明

  主动向公众公开官员的过往从政经历,实事求是地向公众介绍政治人物的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拉近公众与政治人物的距离,实际上也是把政治人物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新华社于昨天(12月23日)发出的两篇英文稿件引人关注。这是两篇人物特写,主人公分别是习近平和李克强。文章概略介绍了习近平与李克强主要的人生经历、从政过程、政治态度、治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情况。稿件一发出,立刻有媒体翻译成中文刊载。

  公众对国家高层官员和执政党高层官员的关注,是正常的政治文化现象。普通公众对官员所思所想、一举一动的关注,其实就是对自己未来生存和生活的前景与条件的关注。在了解官员的工作乃至生活细节方面,公众往往不厌其多。这是因为许多公众就是要从这些信息中,推测、判断官员的品性、德行、学识、意愿、志趣,并籍由此来判定其所做出的政治决策的初衷、决断和执行能力,衡量政治决策可能为自己带来的实际后果。

  在政治运作过程中,国家政府以及执政党官员的言行举止,构成了实际政治治理的一部分。执政党支持的意识形态,国家政府发出的政治允诺,其被公众接受、信任与否,其决定性的因素多在这些机构官员的行为示范。这也是公众不仅要了解官员在聚光灯下面的表现如何,也要了解官员在聚光灯以外的言行如何的原因所在。

  主动向公众公开官员的过往从政经历,实事求是地向公众介绍政治人物的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拉近公众与政治人物的距离,实际上也是把政治人物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而来自公众的监督,是保证政治人物保持政治理想、践行其政治允诺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向公众如实介绍政治人物的情况,是塑造公开透明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公开与透明,是清廉政治不可或缺的必要基石。

  对大多数公众而言,其对国家政治运作的认识,大都不是来自政治理论,而是来自政府以及执政党官员的言行;其对政治制度的认知,也同样不是来自政治说教,而是来自自身的生存感受。由这些切身经验的累积,社会公众形成了各自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观。公开透明的政治运作过程,可以使公众把官员的言行与政治决策对应起来,进而把政治决策与政治决策的后果对应起来,由此使公众明了政治选择的意义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因此,由新华社的上述稿件,公众便可发现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其来有自,完全符合习近平与李克强的生活履历,实际上也是在社会生活中恢复常识之举(见光明网评论员文章《政风新规是恢复政治常识之举措》)。习近平与李克强的农村基层生活经历,是他们从政的一段重要的路径;他们以往的政治经历,也是他们治理能力的一个说明。这样的信息,对于公众了解掌握国家命脉的政治人物来说,可谓是一种“稀缺资源”。

  向公众公开官员的基本情况,是公开透明的政治运作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认可,对政治人物的信任以及对政治运作的信心,都来自政治的公开与透明。而实事求是介绍官员人生履历的文章,无疑可增加政治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光明网

领导人特写报道受追捧 显示透明和自信

  公众对国家高层官员和执政党高层官员的关注,是正常的政治文化现象。普通公众对官员所思所想、一举一动的关注,其实就是对自己未来生存和生活的前景与条件的关注。

  亚心网讯 新华社12月23日发出的两篇英文稿件引人关注。这是两篇人物特写,主人公分别是习近平和李克强。文章概略介绍了习近平与李克强主要的人生经历、从政过程、政治态度、治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情况。稿件一发出,立刻有媒体翻译成中文刊载。

  没有数据反映这两篇报道的受众人数,但从几大网站刊载文章后读者的跟帖的踊跃程度能得出一个直接的判断,这两篇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人物特写报道受到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无他,读者看到了一种新意,这是十八大之后民众不断得到诸多新意之后的又一个。

  在我国以前的传统上,涉及到最高领导人的报道基本上的套路就是一个标准的人物照片配上在诸多关键时间点上领导人从事的重要职务,除此再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当然领导人的个人经历、情感、工作中具体解决大问题的细节以及家庭更是无法得到展现,于是领导人越发被神秘化了,而这两篇的报道是公众以前很少能看见的。

  公众对国家高层官员和执政党高层官员的关注,是正常的政治文化现象。普通公众对官员所思所想、一举一动的关注,其实就是对自己未来生存和生活的前景与条件的关注。在了解官员的工作乃至生活细节方面,公众往往不厌其多。这是因为许多公众就是要从这些信息中,推测、判断官员的品性、德行、学识、意愿、志趣,并籍由此来判定其所做出的政治决策的初衷、决断和执行能力,衡量政治决策可能为自己带来的实际后果。

  在政治运作过程中,国家政府以及执政党官员的言行举止,构成了实际政治治理的一部分。执政党支持的意识形态,国家政府发出的政治允诺,其被公众接受、信任与否,其决定性的因素多在这些机构官员的行为示范。这也是公众不仅要了解官员在聚光灯下面的表现如何,也要了解官员在聚光灯以外的言行如何的原因所在。

  主动向公众公开官员的过往从政经历,实事求是地向公众介绍政治人物的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拉近公众与政治人物的距离,实际上也是把政治人物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而来自公众的监督,是保证政治人物保持政治理想、践行其政治允诺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向公众如实介绍政治人物的情况,是塑造公开透明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公开与透明,是清廉政治不可或缺的必要基石。

  众多网友一片称赞的回复内容也是饶有意思,有的网友在“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的挚爱的细节中留下感言“感觉又回到为人民服务时代”、“只要心中有人民群众,什么事情都好办。”在看到关于李克强“万事民为先”的报道细节时,网友留言“百善孝为先,万事民为先,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老百姓从心里高兴,国家有希望、人民有希望。”

  两篇人物特写报道都无一例外的提到领导人的家庭情况,而这一点也是众多网友和港澳台媒体关注的焦点,香港《星岛日报》和《经济日报》24日刊文说,官媒过去很少提及领导人的家庭,习近平改变了这一习惯,展现总书记另一面,让人们看到新领导层“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台湾《中国时报》和《旺报》24日指出,在大陆领导人换届后,新华社首次如此详细披露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是新一届领导人新作风的再次展现。而网友们除了在留言中感到亲切以外,很多人还给他们的家庭留下了祝福的留言。

  向公众公开官员的基本情况,是公开透明的政治运作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认可,对政治人物的信任以及对政治运作的信心,都来自政治的公开与透明。而实事求是介绍官员人生履历的文章,无疑可增加政治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无疑,这许许多多并不是很张扬但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新意无不在彰显着十八大后的一种新变化,也增加了民众的期待和乐观。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亚心网

国家领导人公开家庭信息是主动祛魅

  将领袖神化,固然是出于威治的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从来都是“美人如花隔云端”。但在现代政治中,这种形象显然需要“祛魅”。

  新华社近日推出中共领导人系列特稿,以朴实的笔调描述了习近平、李克强的个人经历及家庭情况,并配发了多张领导人的生活照片。

  一直以来,最高领导人的代言词等同于“威严”、“神秘”,他们与帷幕后的政治力量一样立于高高的“神坛”上,其真实生活只存在于民众的猜想中,即便是偶尔透露一星半点的情况,也是经过了多道程序的加工,传递到民众这个环节时已然失真。将领袖神化,固然是出于威治的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从来都是“美人如花隔云端”。但在现代政治中,这种形象显然需要“祛魅”,以此来完成社会转型下领袖与民众的情感对接,并适应民众对“新型领袖”的形象要求。

  国家领袖作为一种政治象征,那么他的行为在民众眼里必然会成为政治信号,是封闭还是开放,是保守还是激进,民众都不免会以领袖的行为选择作为判断依据。每一任国家领导人上任,民间都从来没有停止过热情高涨的“政治大猜想”,这种猜想除了根据“新政”出台的政策来进行之外,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领导人一些不起眼的小动作、甚或是江湖小道消息而展开推演。民间的“政治猜想”之所以乐此不疲,其原因便是密闭状态下产生的真实政治信号过于微弱,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神秘性、模糊性给了民众一种极大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在奉行“卡理斯玛型统治”(即领袖个人魅力统治)的国家,领导人的信息保密是极其重要的,甚至领导人去世后也会“秘不发丧”,以稳固凭借领袖的神化形象而奠定的统治基础。如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一度病重,但全国上下严密封锁相关信息。中国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代,或者说,那个特殊时代所塑造的领袖形象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政治遗产,多少影响着后来的领导人。基于这种历史性的前后对比,习近平、李克强的个人情况、家庭生活、成长经历大篇幅详细见报之后,不啻于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民众在惊讶之余更多地增添了对“新政”的希望和期待。

  习、李两人个人情况的大幅度公开,还有一个极大的正面意义,就是两人的政治“负资产”较少,如特稿中提到习近平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曾把重病的农民接到福州治病,提到李克强时说他在文革中从没整过人。这些充分体现领袖草根情怀与正义品质的细节披露,符合民间对领袖“植根于民众”的本质要求,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唤起整个社会的认同感。这种基于领袖个人实绩而进行的铺叙,不同于“卡理斯玛型统治”下的刻意打造,因为前者意在主动“祛魅”,还原领袖的本真本善,而后者则是在虚实结合、半真半假下的造神运动。

  “习李新政”在万众期待中已经到来,也将在万众期待中继续展开,领袖将个人情况、家庭生活公之于众,是对民众的尊重,也为“新政”开了个好头。如何将“新政”这出戏唱好,还须将领袖示范、制度设计、社会力量进行有机结合。若如是,“新政”必将不负使命,不负苍生。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华声在线

官媒披露习李家庭细节 展示普通人形象

  官媒过去很少提及领导人的家庭,习近平改变了这一习惯,展现总书记另一面,让人们看到新领导层“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

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一个月之际,新华社23日起连续3天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人物特稿及相关图片。昨天率先推出习近平与李克强的专文,引发境外媒体关注。舆论称,媒体首次罕见详细披露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是新一届领导人倡导透明化作风的开始,可视为是中共十八后,领导人新作风又一展现。

  一改官媒固有习惯 罕见披露“普通人”形象

  香港《明报》24日的“中国版”文章称,报道回顾了习近平的经历和仕途,谈及了习近平的妻子彭丽媛,并公开提及女儿习明泽的名字。关于李克强的报道主要侧重在锐意改革方面,有境外媒体说法,形容他是“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有专家点评称,中共新班子目前仍处热身阶段,强调亲民,但日后政策怎样,仍需拭目以待。

香港《星岛日报》和《经济日报》24日刊文说,官媒过去很少提及领导人的家庭,习近平改变了这一习惯,展现总书记另一面,让人们看到新领导层“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

  香港《大公报》24日刊出两版文章从“习式外交”、“怀民所需 锐意改革”、“心系港澳 关怀台胞”以及“孝母爱妻 家庭和睦”四个方面来报道习近平;从“攻坚克难 普惠民生”、“根自基层 胸怀天下”以及““旋风”访港广受好评”三个方面报道李克强,此外,系列文章还配多张图片,予以展现。

  台湾《中国时报》和《旺报》24日指出,在大陆领导人换届后,新华社首次如此详细披露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是新一届领导人新作风的再次展现。

  长篇特写习近平妻女 新高层倡透明化作风

  香港《成报》和《商报》都特别关注到,官媒用不少篇幅介绍习近平的妻子彭丽媛,更首度公开提到习近平女儿习明泽的名字,指出习近平对女儿的期许是“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他们质朴家风的写照”。

  台湾《联合报》刊文指出,新华社罕见特写谈领导家庭,这是新一届领导人倡导透明化作风的开始。官媒过去极少提及领导人的家庭,但新华社这次极为不同,报道了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的相处之道、对女儿的期许。

  文章还注意到,李克强人物的报道内容着重在他的工作内容,从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副总理起,是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加之博闻强记,所以从不看稿。报道还提到李克强夫人长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华媒

新华社连发四常委特稿 个人政绩首次凸显

  当下的政治领导人已经不具有毛泽东、邓小平那样极富个人传奇色彩的经历,也不可能再如战争状态形成那种无与伦比的威望与形象。老百姓更熟悉并接受一个从基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领导人。

  新华社连续两日推出“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发布了关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的四篇特稿,讲述四人较为详细的学习及从政经历。文章介绍了他们各自的执政理念,从习近平的“中国梦”到李克强的“民为先”,以及张德江的“心系百姓”和俞正声的“多做实事”,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尤其是除关于习近平的特稿外,新华社还播发大量习近平从政以来的图片,包括了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母亲齐心、妻子彭丽媛及女儿的家庭照。关于李克强的特稿也介绍了其家庭情况,夫人程虹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他们育有一女等。公开资料还显示,李克强夫妇都有博士学位,但相关照片仅限于李克强个人。

  这一切都让公众觉得新鲜。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浦兴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种做法其实也有针对性,一方面是近年来官民、干群、党群关系出现了疏离感,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与血肉相连定位有差距的现象,所以最高层通过这种刊发介绍文章和配发家庭照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加亲近感。“我对习近平在院子里骑自行车载女儿的照片印象深刻,这说明最高层也在转型。”67岁的浦兴祖坦言,他这个年纪的人都没见过这种方式,“和历史对比,反差较大,效果也很好。”

  习近平、李克强:中国梦与民为先

  关于习近平的特稿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为题,篇幅长约14000字,关于李克强的特稿以“万事民为先”为题,篇幅则达7600字,两文着重介绍了他们的执政理念。对于习近平,新华社文章引述媒体观点称他“是一位带来执政清新风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领导人”。并称,他是“首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将担当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信念与追求”。

  浦兴祖认为,这种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因为当下的政治领导人已经不具有毛泽东、邓小平那样极富个人传奇色彩的经历,也不可能再如战争状态形成那种无与伦比的威望与形象。老百姓更熟悉并接受一个从基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领导人,他们每个人的业绩都是具体岗位的具体事务,“这不是领导者个人意愿决定,而是常态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这两篇文章都涉及了港澳台以及国际方面的内容。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教授看来,这是考虑到新领导人在境外和国际影响所致,中国快速崛起也使得全球都对中国的新领导层倍加关注,用这种图文并茂等传播形式,境外人士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中国领导人,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颇有好处。

  张德江、俞正声:心系百姓与多做实事

  这种特稿系列的创新做法,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副教授王向民对本报记者称,不断增加领导层的透明度当然有助于公众认同和了解他们,增加亲近感。

  介绍张德江的文章以“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为题,开头就引述20多年前,时任吉林省委副书记的张德江在全国两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的一番话:“我们的干部无论职务多高,都是群众中的一员,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

  新华社有关俞正声的文章则以“多做实事不图虚名”为题,介绍言谈举止中透着儒雅之风的俞正声,是位学者型领导,有着从中央到地方多个领导岗位的丰富从政经历。无论岗位如何改变,“多做实事,多解决问题,不求波澜壮阔,但求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是俞正声的从政信条。

  谢耘耕则告诉本报记者,这种形象和传播的改进其实是领导人工作作风转型的一种表现,与中央政治局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习近平在南方视察时轻车简从、亲民护民一脉相承。他也希望这种作风能够深入今后更多工作领域,让亲民的新风可持续化。

  个人政绩凸显

  与以往突出群体政绩不同的是,这次四常委的特稿都列举了他们的个人政绩。

  有关习近平的政绩,涉及他主政各地的经历,包括他在厦门工作时,领导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厦门此后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2000年在福建率先倡导和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主政浙江期间,推动了“平安浙江”、“绿色浙江”、“文化浙江”、“法治浙江”和海洋强省建设等。2008年初,习近平受命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准”的盛会,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谈到李克强时,新华社特稿着重提到:“过去5年间,中国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多个重大考验,李克强在抗震救灾、调控经济、建设保障房、推动新医改、保障食品安全、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疫病防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勇挑重担,破解复杂难题,其出众的经济判断力和果断务实的处置能力经受住了历史检验。”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在安徽省金寨县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他坚信,“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要用这温暖的炭火燃起老区孩子的希望。

  “2011年2月中旬后,利比亚局势急剧恶化。为确保海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中共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前后方、各部门通力合作,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12天中,共有35860名中国公民从海陆空渠道安全撤回祖国。这场‘国家行动’的总指挥就是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有关张德江的特稿中,利比亚撤侨浓墨重彩,“危急形势下,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3万多中国公民从利比亚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安全撤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张德江临危受命,紧急召开国务院应急指挥部全体会议,高效应对,组织协调外交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民航局等部门,紧张有序地展开‘万里大撤离’行动,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外交为民’的崇高理念”。

  关于俞正声的政绩,离不开上海世博会,“持续时间长达半年的上海世博会,是对俞正声及上海各级干部群众的另一场大考。半年会期吸引7300多万人次参观,最高峰日突破103万人次,屡创纪录的上海世博会,在俞正声‘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的要求下,从试运行期间的混乱无序走向日益完善,最终兑现了‘成功、精彩、难忘’的承诺”。特稿中提到俞正声在烟台、青岛、湖北等地工作时的成绩,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烟台市市长,俞正声在中国率先写下的房改第一笔,成为一项有标志性的改革突破。而在建设部部长任内,他把建设部的第一中心工作定为“抓质量”,他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把质量问题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研究,采取坚决的态度来对待,我们会有负于人民的”。(田享华)

  延伸阅读:

  明报:中央新规显威 高官低调“避会”

  华媒:中共高层完成新老交替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人民网

四川在线:十八大报告再向“特权”亮剑

  权力具有延伸性,领导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不到位,也往往会成为“特权”者。“特权思想”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挥之即去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其答案不言自明。但是,总是有些党员干部摆不正“权”与“法”的关系,屡有“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行为发生,不但践踏了法律的尊严,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而且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央告诫“领导干部不得有特权思想”,并且向“特权”亮剑,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反腐败斗争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与爱护。

  权力向来是把双刃剑。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最终会变成洪水猛兽,不仅伤害社会,还会伤害到党本身。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明白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绝不能将用于服务人民的权力变成向人民伸手要的资本。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没有任何特权可言,在个体和法律之间,必须是“人服从于法”“法大于人”。遵守法律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更应带头知法守法。

  党员干部在带头遵守法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还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突出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任何将权力凌驾于组织之上的行为,也是要受到严惩的。

  权力腐败是最严重的腐败。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对此,中央一贯高度清醒、态度坚决。十八大前夕,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纪委关于薄熙来严重违纪问题、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薄熙来、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这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同时也是在严厉警告领导干部不得有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十八大报告更是将反腐败工作提到了“依法治腐”的高度,强调指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很难想象,一个党性不强、立场不坚的干部,能很好地对待并使用手中的权力。因此,向“特权”亮剑,首先要掀起“头脑风暴”。

  权力具有延伸性,领导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不到位,也往往会成为“特权”者。因此,向“特权”亮剑,绝不能忽视领导身边人。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报告中对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提出警告,预示着中共反腐将不止于个案,而将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反对特权思想,一定要严格区分职务行为和非职务行为,要依靠制度来管理领导干部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应该时刻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不允许存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不允许存在凌驾于党规党纪之上的特殊党员;要自觉反对特权思想,从内心深处将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殊”视为耻辱,为人民尽忠尽责、服务效力。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建立一套完备的、便于群众监督的办法,这才是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有效的途径。

  “特权思想”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挥之即去的。因此,向“特权”亮剑,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必须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制度执行,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以及预防权力犯罪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预防权力腐败、维护法律尊严。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四川在线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