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中日关系如同过家家,历经波折,总能回暖

1972年:日本冒牌特使“骗”过周恩来 推动田中角荣访华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芭蕾外交”侧面推动中日关系发展
        1971年,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朝日新闻社的邀请,上海市舞蹈学校以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为班底,组成“中国上海舞剧团”,受命赴日演出。而周总理也对这次访日演出给除了指示:这次出访不能像以前那样,刮一阵旋风就过去了,一定要落实到人和事,一定要促成田中首相访问中国。孙平化团长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呢,主要是来见见老朋友的,还要会见新朋友。比如这次上台的田中角荣、大平正芳,我想见见他们……[详细]

        日本冒牌特使“骗”过周恩来 推动中日建交
        1972年2月,中美首脑会晤后,日本国内的舆论呼吁说,“像美中恢复交往那样,推出一位‘和式基辛格’很有必要”。 日本前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向首相田中角荣表达了愿意充当特使的想法,却遭到了拒绝。他便与朋友正木良朋一起私自拼凑,写下了“维持日台条约、容认日美安保条约”等等政府的一般主张计20条。1972年7月25日,他们从东京出发。两天后,竹入会见周恩来。他撒谎说,在来前曾经拜会过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此次前来是背负“特殊的使命”。周恩来显然没有意识到这场“骗局”,于是,非常隆重地接待了竹入一行。[详细]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领230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乘专机来到北京,开始了中日外交上的“破冰之旅”。时任外交部翻译回忆道:因为总理手不太方便,脱风衣也比较累。田中抢在我们这些当翻译的之前,帮周恩来脱了风衣。9月27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里会见了田中角荣一行,谈话的气氛轻松而活跃。 1972年9月29日上午,《中日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两国政府决定从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二战结束之后的冰冻期,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详细]

1996-1997年:钓鱼岛争端使得两国关系陷入冰点,在互访中回暖

香港市民纪念陈毓祥日本在钓鱼岛建灯塔引中国不满,保钓人士陈毓祥牺牲,两国关系陷入冰点
        日本于1996年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自民党政府开始强调这些岛屿是“日本固有领土”,否认中日之间存在领土争议,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登岛。1996年8月18日,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在中日间有争议的钓鱼岛上竖立起一块画有太阳旗的牌子,引起中国人的愤怒。9月26日,香港“保钓号”抗议船驶抵钓鱼岛海域时遭日本巡逻艇拦截,香港区事顾问陈毓祥跳海抗议遇难。香港民间发起万人游行抗议。中日关系陷入低谷。[详细]

        频繁的高层访问推动中日关系回暖
        在历经一年多的低谷之后,中日高层间频繁的互访活动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回暖。1997年9月,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访华。同年11月,李鹏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期间,李鹏阐述指导中日关系的五项原则。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详细]

2005-2007年:领土、历史问题将中日带入冰点,小泉借笔外交成亮点

小泉纯一郎向温家宝借笔  领土争端、教科书等问题集中爆发,中日进入冰冻期
        2005年,由扶桑社印制、“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新历史教科书》在4年的审定中获得通过,引发了日本与中韩间的外交纠纷。几千万中国民众网络签名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引发的热情,最终汇聚成一股席卷全国的反日浪潮。而小泉纯一郎更是在靖国神社秋季大祭的第一天,完成了他担任首相后的第5次参拜。此外,中日围绕东海油气田开发的争执更难解决。在这种种矛盾一起爆发的情况下,2005年的中日关系刷新了建交33年以来的最低温度。[详细]
        小泉“借笔”外交,被解读为刻意示好中国
        温家宝出席《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签字仪式时,与小泉纯一郎相邻而坐。签字时,温家宝没有动用大会事先准备好的笔,而掏出自己的“私家”毛笔。这时,小泉倾身靠向温家宝示意借笔,一直持续了几秒钟,温家宝都没有作出反应。坐在温家宝右侧的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见状,微笑着提醒小泉,他桌面上已经有笔,但仍然“不卑不亢满足了小泉所求”。小泉的这一举动也被外界解读为刻意示好中国,为中日关系的困境找出口。[详细]
        高层互访开启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历程
        两天后发生汶川大地震,日本第一时间派救援队2006年10月,刚上任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开启了中日关系破冰之旅。安倍访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安倍,就改善双边关系达成共识,并同意为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而努力,这种关系旨在实现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详细]

  2007年4月,温家宝回访日本,被称为“融冰之旅”,在日方提出“战略互惠关系”之后,就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达成共识。[详细]

  2007年12月,新上台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被称为“迎春之旅”,他重申了日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主张认真反省历史。29日,福田与温家宝在钓鱼台国宾馆俱乐部的网球馆切磋了棒球球艺。[详细]

  2008年5月,胡锦涛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5月10日,胡锦涛结束对日本访问,两天后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日本第一时间派出了救援队,并提供了救援物资,为灾后救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详细]

2010年:菅直人的“走廊外交”

被日方非法扣押17天的詹其雄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令摩擦升级
        2010年9月7日,一艘有15名船员的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与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发生冲撞。22名海上保安官登上航行中的中国渔船,将中国渔民渔船扣押至日本冲绳县石垣岛,船长詹其雄被非法抓扣长达17天之久。此次撞船事件再次令中日关系陷入低谷。[详细]

        菅直人“走廊外交”, 不带翻译“偶遇”温家宝
        2010年10月5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利用亚欧峰会之机,在走廊“偶遇”温总理,成就了一段25分钟的“走廊外交”。日本为了装作是突然发生的事情,特意没有带中文翻译,即使这样,两国首脑还是非常顺利地达成了一致见解,即日中关系将恢复到建立互惠互利关系的原点。菅直人此举得到了日本多数媒体的肯定,但也遭到反对势力的痛批。[详细]
        300名中国学生赴日 中日民间交流趋暖
        2010年10月,300名中国高中生26日启程前往日本,参加为期9天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其间,他们居住在日本家庭,并与当地中学生交流。此前,还有约1000名日本青少年,组团到中国参观上海世博会。有分析认为,中日青少年恢复互访,意味着两国民间交流已开始率先趋向回暖,显示出双方内部均有推动中日紧张关系尽快改善的愿望。[详细]

中日关系为何总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历史和领土问题成两国关系定时炸弹

日本天皇访问中国中日建交以来,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之间的一个定时炸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冒出来,将双边关系拖入冰点。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倒退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1972年9月25日,为复交谈判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抵京当天出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到那场战争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中国“添了很大的麻烦”,为此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详细]

钓鱼岛则是中日关系的“敏感地带”,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态度强硬,各不让步。而日本政客又经常打钓鱼岛牌,为自己争取民意支持。今年的日本“购岛”风波更是将这一争端推向了高峰,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详细]


经济和文化上的紧密联系让中日谁也离不开谁

中国和日本互为近邻,在文化上也有许多相似和共通之处。而中日建交以来,两国经济上的联系更是越 来越紧密,据日方统计,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3449亿美元,其中自我进口1834亿美元,对华出口 1614亿美元。今年,中国更是连续六个月成为日本最大出口国。中日关系多年来呈现“政冷经热”的状 态,但是多次风波又表明,“政冷”很可能影响两国经济贸易,为经济降温。尽管如此,全球化时代如 此紧密的中日联系也让两国领导人意识到中日其实谁也离不开谁,所谓“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详细]

两国关系从冰点回暖,需要高瞻远瞩和实际行动

两国应该高瞻远瞩看待两国关系

江泽民1998年底访日时题词唐家璇在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说:只有高瞻远瞩,中日关系才能保持正确方向。中日关系有其特殊性,改善和发展往往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牵制甚至阻挠。在恢复邦交正常化、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打破政治僵局等重大历史关头,都需要登高望远才能做出正确战略决断,确保两国关系不偏离航向。[详细]


保持沟通和接触是两国关系回暖的必要行动

40年来,中日关系每次从低谷走向高峰都离不开民间和高层的沟通与接触。前者往往是在释放善意,而后者则是实质性的推动。如果一旦两国出现摩擦,就停止一切交流与接触,那么无异于推波助澜、自断后路。只有沟通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不管民间还是官方,只要还有沟通和接触,那么那根重新将双方拉到一起的线就还没断。所以,此次钓鱼岛风波中,在中日民间、官方绝大部分活动被取消的情况下,仅有的一些接触更是难能可贵。比如中国的网友运动员照常赴日本参加网球比赛,而日本的网球运动员也表示会到上海参加大师赛等。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