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2012年05月22日 第913期

老师发动同学斗同学,反映了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斗”的气质,这种文化自小就耳濡目染,深入人心。

转发至: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 白社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编者按

  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文斗”同学,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多少经历过相似的事。从古代封建社会到近代以致现当代,中国社会从来都是在“圈子”中的,也擅长发动群众斗群众。如今的社会虽然相对平静,但是根植于骨子里的社会文化气质仍然 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

新闻回看:54人作文炮轰同一同学缺点多 14岁男生泪流满面

现象

斗争思想从小抓起——中国人骨子里有种“斗”气质

老师发动同学斗同学,孩子从小耳濡目染

思考

学生间划派系,职场中搞圈子,官场中通人脉

学校培养“小间谍”,人格成长中信任感溃堤

声音

互相揭发和告密不应从娃娃抓起

上学是犯错和改错时期,需鼓励而非“批斗”

现象

斗争思想从小抓起:国人骨子里有种"斗"气质

中国社会中从来不乏人际斗争、圈子文化的传统

  由于社会制度基础和演进历史的特殊经历,中国社会中从来不乏人际斗争、圈子文化的传统。这种社会文化成为气质的后果便是派系丛生,人人投身站队,生活工作的中心放到了人际关系上,失去了真意。
  “打小报告”由来已久 圈子的形成顺理成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腐朽也最发达的内容之一,便是“告密文化”。这是人治社会必然产生的现象。这种“告密文化”演绎了多少人性悲剧。发展到最后,无密可告干脆自告其密——所谓“向组织交心”。这样的悲剧当然不能再重演了。可如果我们在教育中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者只是默认学生打小报告,谁又能保证在21世纪能够不再重演这样的悲剧呢?

老师发动同学斗同学,孩子从小耳濡目染

  老师发动同学“揭发”同学,无论是出于好意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既定影响。中国是建立在农村宗族结构基础上的社会,西方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上的社会,两种社会的基础不同,构就了组织行为与管理文化的不同,一味的追求用西方的管理方式来管理中国的组织,是不现实的。而这种宗族式的社会形态,有个很大的特点是,族长不是选出来的,是在上一任指定继承人再配以资历、资金、知识支撑背景,然后参考在一个圈子中以带点中国式自发式民主方式推出来的。[详细]

每个班、每个行业都有圈子,圈内的不是好惹的

  中国人祖祖辈辈活在乡村世界。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个如洋葱头结构的圈圈里,圈圈有核心有边缘,每个人位置不同,说话的分量各异,多数人注定是要别人替他们说话的。延伸至生活的各个领域,同学讲同学圈子,朋友讲朋友圈子,战友讲战友圈子,官场讲官场圈子。其一个个独特的“圈子”,所形成的“生态”环境,让人仿佛看到一个个纵横交错、五颜六色的或圆或扁或方或说不上形状的“怪胎文化”在恣意地舞动,如风似雨俨雾,看不透,弄不明。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规矩,都不好惹,轻易挑战是危险的,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原则,没有之一。[详细]

思考

学生间划派系,职场中搞圈子,官场中通人脉

宫斗戏无往不利,“与人斗”社会心理基础强大

 这样的斗争陋习在校园中并不鲜见,对受害学生和精于此道的孩子来说,没有人是胜利者,全都成了社会的牺牲品。他们学会了怀疑猜忌,遗忘了互信互爱;他们学会了告密下套,失去了童真友谊。如此的重担,孩子承受不来。

学校培养“小间谍”,人格成长中信任感溃堤

  在云南,为了打击校园暴力,有一些学校鼓励一些学生充当小卧底。昆明打算今后在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安插“治安小信息员”,收集“问题学生”情况,并随时上报。在这样的问题上,政府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让未成年人去分担,这样会导致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当中,缺乏对别人的信任,社会缺乏信心和互信的后果就是要整个社会要共同付出很大的成本。《无间道》、《黑白森林》之类警匪片中,卧底们的内心纠结苦闷,人性的畸变、边缘化处境,面对世事的无助悲哀和绝望,都是触目惊心的。天使的理想,折射出的也是魔鬼的侧影。[详细]

职场就是人场 善斗者平步青云

  我国文化是一种个体意识不发达的文化,其直接表现就是独立的思考能力的缺乏。因此,也就缺乏判断事物的价值观。举个简单的例子:“企业是不是应该投入1000万做广告”的决策,如果是本派的张总提出来的就支持,但要是非本派的李总提出来的,可能就不支持了。这就是说派系斗争是没有理念和原则的,这充分反映了一点那就是个体意识的缺乏。这就是有人提出的:中国人总是关心“是谁说的”,而不是“说得有没有道理”。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孩子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留下的只有攀附和依从的“心眼”和“计谋”。

一入官场深似海 利益斗争成正业

  不为争取更多资源,每个人都会追求跟领导或者跟领导关系密切的人,套上某种关系,地缘、亲缘、业缘等等都成了现成的工具,而各个领导间的分化,则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派系。实际上看起来派系间的争斗往往是无原则的,但事实上都有其利益争夺的背景,如高校教授间近乎你死我活的派系斗争,最早大多起源于建国后第一次职称评定。

宫斗戏无往不利,“与人斗”社会心理基础强大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莫说上下五千年,哪怕是近代以来,一直就 是个“斗”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中国人早已将“斗”这一法宝深深地印刻到了骨髓里,近乎一项本能, 宫斗剧的重点也就在于表现这个“斗”,对大多数人来讲,自然于心有戚戚焉。而这也正是宫斗戏拍一部火一部 ,市场如此稳固的深层社会心理原因。[详细]

声音

互相揭发和告密不应从娃娃抓起

上学是犯错和改错时期,需鼓励而非“批斗”

 在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斗争中,人性的扭曲总是毫无遮掩地显示出来。 自私自利、拉帮结派、打击报复,派系斗争将人性阴暗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挖掘 出来。而一旦“斗”文化发展到极致,带来的影响往往都是灾难性的,都和一个“斗”字扯不开关系。

让同学间互相揭发会让孩子从小学会猜疑与告密

  “起初让大家以传记的形式来写班上的同学,是为了让学生们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拿身边有“话题”可写的同学练笔。”班主任黄娟说。学生小金却表示:“这种太私密的话,最好不要给同学看到。如果一定要看,最好以不透露姓名的方式,否则很容易影响与同学的关系,让同学记恨自己。”虽然能通过作文了解到别人眼中的自己,便于改正一些缺点,但这种形式就如同间接式的告密,曝光同学们的缺点和隐私。
  孩子的辨别能力差,他们对同学的评价大多数来自于老师。既然54个人都指向同一个人,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同学已经是老师的眼中钉,且经常想班里灌输相关理念,让同学们都感觉这个人就是“差学生”。这本来就是一种暴力教育,且20年来一直没有改变。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也许每一个“下一代”长成后都会变成“上一代”。也许,那才是我们的悲哀。

马加爵的悲剧开始于被同学的圈子孤立

  在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民警:你为什么杀人?马加爵 :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民警: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失败?马加爵:我觉得他们都看 不起我。民警:怎么会有这种感觉?马加爵:他们老是在背后说我。民警:他们 都说了些什么?马加爵: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都在嘲笑我。民警: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你?马加爵: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穷。民警:还有呢?马加爵:还有,以前我很想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我试着说一些笑话,但给我的感觉每次却是招来他们的嘲笑。
  马加爵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同学,是因为他周围的人们已经结成某种圈子,而他作为“外人”无法融入。不但 如此,还要忍受圈子内同学的嘲讽与侮辱。所以,最后他才选择了杀人这样极端的方法。

上学是犯错和改错时期,需鼓励而非“批斗”

 总说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如果斗争的文化从娃娃抓起,那整个社会的斗争 氛围一定会更加浓厚、也更加残酷。要想放掉中国文化中“斗”的狼血,一定要让孩子们首先成长在一个坦诚、开放的氛围中。让我们的孩子简单一点,不要从小就背负上沉重的思想负担,从小就变成咬人者。也许只有这样,“斗”文化才会逐渐丧失市场,人性美好的一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也许这样,类似于马加爵这样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详细]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