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青年”在媒体等公共话语中上的出镜率,可能要远远高于“临时工”、“富二代”。 |
“社会青年”,又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它在媒体等公共话语中上的出镜率,可能要远远高于“临时工”、“富二代”……这个本来是对一个群体中性化的称谓,却被官方、媒体和公众赋予了太多的贬义色彩。一些群体性事件,或者是恶性案件中,在官方的通报中,总是少不了“社会青年”的影子,而今这个半官造词汇又多了一个兄弟词汇:“社会少年”。 相关新闻:中山处理群体聚集事件 起因社会少年被殴打 点题
社会青年,一个中性称谓被被赋予了太多贬义色彩社会青年曾是城镇知青代称 带一定褒义色彩 疑问
什么给社会青年赋予了贬义色彩?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青年”是个官造词汇 科普
乱贴“标签”暴露敌视思维 制造舆论不公被贬义化的群体标签知多少? |
诞生之初:指走出学校未安排工作的城镇青年社会青年是1949年后出现的一个名词,是指走出学校后没有谋生的职业、政府又尚未安排工作的城镇青年。1966年秋季开学的在校的城镇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统称“老三届”,实际上是六届学生,年龄相差有的在6年以上。到了1968年秋,他们都成了政府无法安排工作的“社会青年”,全国总数在500万以上。 |
|
社会青年曾是城镇知青代称 带一定褒义色彩这500多万青年,都是当时青少年中的佼佼者,富于献身精神,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后来毛主席号召知青下乡,10年间,被送到农村的知青人数超过2300万。1968年以前,农村是没有“社会青年”的,农村的青年天生就有职业,命中注定扎根农村,政府无需为其安排工作,耕作就是革命工作。1968年,从城里来了知识青年,农村这才有了“社会青年”。可见当时“社会青年”带有一定的褒义色彩。 |
|
社会青年虽仍是中性词汇 后贬义色彩日渐明显1979年知青大回城,因为大量回城人员失业,替代“知识青年”的称谓变成了待业青年,后来待业青年又有了普世意义的称呼:失业青年、社会青年。虽然在一些官方用语中,社会青年仍是一个中性的社会称谓,但在公众意识中,社会青年具有普遍的贬义色彩,在百度词条中,“社会青年”是这样释义的:社会青年指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甚至是对有黑社会背景者的正式的、轻蔑的称呼。[详细] |
疑问
什么给社会青年赋予了贬义色彩?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青年”是个官造词汇 |
|||||||
|
结论
乱贴“标签”暴露敌视思维 制造舆论不公被贬义化的群体标签知多少?细想自小到大听惯了的许多与“社会”搭配的词组,可以理出一点语义流变的线索。类似于“社会青年”这样的词汇还有很多,各种人群因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被打上各种标签,他们因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官方习惯性地对他们抱有一种轻视、防卫甚至敌视态度。 |
|||||||||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