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本期专家顾问

杨团:

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期专家顾问

马昌博:

资深媒体人,曾多次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壹读iRead》杂志执行主编。被认为是市场化媒体中最优秀的时政记者之一。

搜狐两会专家顾问团

杨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毛寿龙: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政府制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江南:中欧国际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

潘小川: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马昌博:资深媒体人,曾多次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壹读iRead》杂志执行主编。被认为是当下市场化媒体中最优秀的时政记者之一。

克强STYLE

李克强风格

马昌博:李克强有一个经典的姿势,双手环抱在胸前,估计会和温总理喜欢把手举起来摆1234的姿势一样成为经典姿势。[组图]

总理首次亮相心情放松,开翻译玩笑

马昌博:翻译先说了“THANK YOU”,总理说“你代我说了THANK YOU”,体现了李克强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心情还是相当放松的。作为一国总理,愿意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本身既是对新闻媒体表达善意,也是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视。注意他的用词,他用的是“公职”这个词,再次体现了他对于作为一个政府官员的法律责任的重视,他的整个话语体系充满了法律人的专业性。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凸显知青总理风格,强调碰触利益群体决心

杨团:这里第一个意思就把改革红利解释了一下。是说改革是为了惠民,改革惠民,惠民本身是有潜力的,只要改革走惠民的道路,有潜力。就可以说改革是有红利。这个改革红利不是指过去改革有红利。而是指未来的改革只要做好了,他都是给老百姓能够带来利益,都是有红利的。是这样一个意思。刚才他用了一句话很有意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当年从知青走出来的领导人经常讲的话。他用这样一个话来表现自己要坚决身体力行,要做到。这个看起来是新总理的风格。

马昌博: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可能碰到的利益群体也是过去这几年中集中谈到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共识的分歧,因为利益群体的利益不同,导致我们改革的困难。而过去几年中官方话语体系中有很多官员包括高层领导提到“利益群体”这个词,但是在总理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提到这个问题,并请总理来回答,本身进一步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就是这届政府将不惧怕于触碰利益群体,不惧怕于把在深水区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李克强也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非常生动。再次强调了政府对于行动力的重视,强调了政府对于碰触利益群体的决心。

谈改革

总理答记者问诠释中国梦

杨团:守住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和平,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发展中大国,等于向全世界提出了这样一个承诺。守住这个词用的很好。要大家一起来坚守、一起来努力。中国自己感同身受。在近现代受到八国联军、受到那么多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好不容易通过这些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富裕和强大起来了。所以,一定不会忘记过去中国的苦难和耻辱。中国强大起来以后,一定要努力守住和平。只有有和平的环境,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在刚刚闭幕会议上习近平讲话里面,我发现他的全文里面关于中国梦提了差不多六次,要实现中国梦。整个讲话用中国梦来作为他的题目,我认为是很恰当的。这说明新一届领导全体都是为了要实现这个中国梦而团结一致。按照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怎么去实现中国梦来弘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怎么来走好这个中国道路。所以,李总理用他两个小时的回答记者问,把中国梦我们怎么去实现,怎么走好这个道路,用很具体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有操作化和具体的,向全国也向世界做了一个很好的说明。

劳教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在议程上

杨团: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了,关于劳教制度改革的时间表。这个很不错,说明像这样一个问题已经在议程上了,年内就要出台,这也说明其实这个工作是在上一届政府的时候就开始做了。否则也不可能年内出台。

知青经历能把改革的重任做得更好

马昌博:李克强提到了自己曾经当过下乡知青,那是文革中一段很多人都不堪回首的记忆。他也提到了后来自己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提到了自己所插队的安徽是承包制的发源地,而这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命运。李克强是被中国时代改革大潮改变过命运的人,而现在他作为总理掌控着中国未来的命运,相信结合他的个人经验和体会会把他自称的改革重任做得更好。

杨团:李克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他真正对改革红利的理解。没有改革,没有亿万人民的命运的转折,也没有我们这一代知青的转折,他是知青,我也是知青,现在的知青有的站在国家的领导岗位,有的在不同领域,有的退休了,但是还都在工作。这一代人,今天差不多55到60多岁的人。其实都是改革的受惠者。我相信他这句话会引起1700万知青的共鸣。中国真的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走过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跌荡的道路。

城镇化不是把农民都赶进城

杨团:城镇化是这次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里一个最热的话题。新型城镇化到底怎么化,新型城镇化是不是意味着再加上农业现代化,把农民都赶进城,让农村变成土地荒芜的一片?这个问题看看李克强总理怎么回答。这是很有争议的问题。第一个是表现总理对现在的舆论都了解。也明确提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全世界都没有遇到过的大问题。中国几亿人口要进入城镇化,世界没有,人类历史没有。所以,怎么去走这个城镇化。我自己认为需要全民之力。首先总理说明城镇化和农民关系很密切,城镇化就是为了富裕农民的,农民富裕是城镇化的直接的效用。因为农民也是盼望要和城里人一样过好日子。也讲到了现在每年农村转移人口一千多万到城市,这是一个事实。

治理环境要“不再欠新债,加快还旧帐”

杨团:公众的监督讲到两个,一个是环境安全,一个是食品安全。环境安全,水、土地、空气方面的安全。雾霾天气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它是非常急迫的问题了,所以李总理表示要坚决治理。对食品安全讲到这是天大的事,要坚决查处,要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在惩罚方面要加倍,要加强,要有更明确的政策制度和法律。这表示了一个很强的决心。
   铁腕执法、铁面问责。这个也说的很好,也应该成为李克强语录,不能再欠新帐,加快归还旧帐,这也表现了作为新一届政府继往开来的作风。这不光是财富上的概念,而是对民生、对人民的重要的承诺。

主持人:从他的这个话是不是可以解读出来中国政府至少要在未来五年对环境问题要加快治理?

杨团:要不能再欠新债,加快还旧帐。而且也说了要铁腕执法、铁面问责。一个是向老百姓表示政府的承诺,一个是希望老百姓起来,同呼吸、共奋斗,大家都尽一把力。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这里还讲到了倒逼责任。倒逼责任是指老百姓把问题提出来了,要求政府、企业治理污染。这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动力,这样的动力和压力下,政府一定要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努力的去做好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治理。

谈雾霾,提自身情绪回应公众热点话题

马昌博: 面对雾霾天气总理说“我和大家一样”,因为之前公众就有一个说法,空气是不能够特供的,哪怕是国家的最高层领导也依然要跟我们呼吸同样的受了污染的空气。这次李克强专门提到自己的情绪,提到“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再次体现了对公众热点话题的回应。
  李克强在回答问题中多次提到了让公众和媒体加以监督,本身体现了李克强对于监督的重视,作为一个大国总理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多次提到媒体监督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感到非常振奋。

本届政府将延续之前风格,对社会底层给予更大的照顾

马昌博: 两任总理都非常重视基层,温家宝说自己曾经跑过1800多个区县,而李克强曾经插过队,他说自己当过农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而连续两任总理本身对于农村和农民的重视都可以在总理新闻发布会上找到踪迹。
  棚户区改造是李克强之前在辽宁当省委书记时最广受注目的政绩之一,而这次在他就任总理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又提到要进行一千万户的棚户区改造,这个跟他刚才提到的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是一脉相承的。看来本届政府将延续之前温家宝的风格,对社会底层给予更大的照顾。

花好总有月圆时是有隐喻的

杨团:这是全体中国老百姓和台湾的民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两岸怎么样和平发展,机遇和挑战。
  首先,李总理讲,两岸是连在一起的,是骨肉同胞。我们有什么问题都是可以讨论商量的。没有什么解不开的问题。这是重申我们党和国家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只要维护一个中国。在这个前提下来发展两岸关系,和台湾共享发展机遇,同时考虑台湾人民的福祉。这其实是一个暗示。就是说,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将考量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实行两岸的贸易和两岸的往来,包括旅游。这些方面政府都会在上一届政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打开。寻求合作新的支点,这个看起来是一个探讨。要找到一个能更使两岸加强关系的新方向。
  花好总有月圆时是有隐喻的。大家一起维系两岸的关系,总有一天两岸是能够统一的,成为一个中国的。台湾要更好的利用大陆现在的发展机遇。这也是一个期盼。因为大陆的发展从我们目前来看,我们还能够维系差不多十年的6%到7%的速度。我们维系了三十多年很高的速度了,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大陆现在的发展机遇,台湾应该抓住。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杨团:最后这个部分是讲改革遇到大的阻碍的。而大的阻碍,再深的水也要淌。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只要是有勇气、智慧和人性,有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改革是可以走下去,可以做得到、达到这个目标的。又一次表达了李总理的坚强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作为国务院的高层领导,大家一致的决心,就是要坚决改革,要触动利益,要有勇士的决心和智慧,再加上智者的韧性来把改革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处理好。

本届领导层极看重用制度限制权力

马昌博:媒体特别喜欢“把权力涂上防腐剂”这种言简意赅但是又特别形象的句子,上一届温家宝总理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句子能够让记者记住,他特别喜欢引用古代的诗词,而刚才总理把“为权力涂上防腐剂”和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样,本身都体现了这届领导层对用制度限制权力的重视。

社会公正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杨团:第三个重点是讲社会公正,讲政府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这个概念从来没有明确的提出过。而且,在人人享有平等机会的时候,他用了三个无论。无论是城乡,无论你的家庭背景,无论你是哪个阶层。只要是努力,通过自己个人的自身努力和你的机构、你的家庭的努力,都应该能够得到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对待。这个在制度上讲,应该是决定我们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社会公正。

主持人:这是不是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杨团:应该是,中国梦要实现,你就要坚守社会公正。

大国总理鼓励个人奋斗

马昌博:“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一个大国总理提家庭背景提个人奋斗,这个本身是总理对现在的一些社会情绪的回应,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到的官二代、富二代,现在人们特别担心的一点就是寒门子弟的上升途径被限制住,而总理特别提到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我认为是对社会情绪的回应。

中央媒体提问很宏观,给总理提供发挥舞台

马昌博:像《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这样的中央媒体它们这么多年来特别喜欢问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宏观性的问题,他们会宏观性设问,而且他们特别喜欢问目标、期待。他们之前会用“最”字,比如总理最关心的是什么,觉得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作为境内的媒体本身很多时候他们的问题看起来并不尖锐,但是却可以给总理很大的发挥空间,因为他们的设问并不是封闭式的,总理可以在他的问题下谈的更多。

腐败跟行政审批有很大关系

杨团:1700项的行政审批制度这次要削掉1/3。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心,这也是本届政府五年对于公众,包括对于数百万公务员的承诺。这样的一个行政审批制度的削减将会对整个国务院政府的体系,包括人员的架构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这肯定是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列在这一届政府的责任、任务的单子上。而且因为李克强总理是从基层出身的,他举了他从基层来的例子来说明,腐败的问题跟行政审批有直接关系。

总理语录

连说三个尊重体现了作为总理对职业权力的尊重

马昌博:李克强面对新闻发言人提到“是不是再提一个问题?”他连说了三个“尊重”,“尊重主持人,尊重女性,尊重记者”,本身三个“尊重”尤其是最后的“尊重记者”体现了他作为一国总理对职业权力的尊重。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是李克强的执政理念

杨团:这又是李克强语录,“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是他自己总结的,他要本着这九个字去做。做人要正,办事要公。这次真是李总理讲了很多是属于他自己总结出来的他的一些想法、他的一些自己做人的遵循的守则。这也是希望公众能够理解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李克强,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承担了国务院总理这样的职位的李克强。他是袒露心扉来讲他自己的思想、讲他自己的意愿。希望不但数百万公务员要知道,而且全中国的几亿老百姓也能够了解。

马昌博:李克强专门提到“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我认为他说的“行大道”指的就是要顺应民心,比如改革开放本身就是顺应民心,而“民为本”说白了跟之前所提过的不折腾一样,就是要以民为重,要以民众的感受为第一要务。他之前提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几亿农民的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让他们吃饱饭。而最后“利天下”跟他之前所说的改革要直面利益群体的存在也是有关系的,要凝聚改革共识,要让公众普遍享受改革红利,就必须要利天下而不能只利一小部分人。他说“这九个字不是典籍的原话而是自己的心得”,本身就是表明这九个字是他自己非常认同的执政理念。

“把八亿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给大家吃定心丸

杨团:开始讲民生了,民生总理非常明确的讲城乡。一个是城乡两地的差距,特别明确提出来八亿农民和五亿市民之间的差距缩小。这也是最近自3月5号开两会以来,老百姓最关心的其中一个问题。新型城市化不要损害农民利益。新型城市化不要又去盖大楼去了,最后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次李克强总理很明确的表现,我是会把八亿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的,不能让八亿农民和五亿市民这样的差距拉大。这给大家吃了一个定心丸,知道总理对于城乡问题是这么看的。

李总理语录:用“明规则战胜潜规则”回应社会情绪

马昌博:这次新闻发布会相对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可能没有太多看起来刺激的敏感问题,但是总理基本对每个问题的回答中都会回应社会情绪,包括这次的要用“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这届政府从开始就强调法律对《宪法》的尊重,对制度的尊重,包括对于行动的尊重。现在又提要用“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这个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对社会情绪用制度和法律予以回应,同时希望用制度和法律来解决过去积攒的社会情绪。

杨团: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这是一个重要的话。这应该称为李总理语录,这不但是一个决心,而且一定要有措施。我们有很多的政策是不错的,但是到底下执行的时候就变成潜规则了。怎么样让明规则能够坚持走下去,就是要有公开透明的一套制度和一套监督来保障。

“壮士断腕”的表态前所未有

主持人:这样一个表态在以前有过吗?

杨团:没有这样坚决过,而且很明确,三分之一我要砍掉。而且行政部分的审批制度太多是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壮士断腕的决心是很强的决心,这是强势政府的重大表态。

改革红利是新总理的惯用词

主持人:他这次再次提到改革的红利。

杨团:这是他的惯用词。李克强总理念博士以后,对于经济方面是有研究的。所以改革红利是他常用的一个词。改革是给整个国家和老百姓带来利益的。当然,改革也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刚才讲经济,这部分讲社会。我们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个民生政府。而且这个政府要编织一个社会安全网,这个社会安全网的网底不能破。特别着重讲了对特困人群要保障他们,要防止由于网底破了而对整个社会心理道德的底线有很大的冲击。这等于是经济成长过程中对于社会保障整体的思想做了一个阐述。这个阐述是把重心持续放在民生上。我们上一届政府就是这样的。要保障基本民生。把两个方面的目标就说全了,一个是经济要成长,一个是社会要保障。

李克强用法学术语“有罪推定”回应政治推测

马昌博:他用了“有罪推定”这个词,这个是完完全全的法学术语,作为法律背景的总理用法律语言回应了一个政治推测,非常巧妙,而且特别符合西方本身的价值观,你不能先把我认定是有罪的。

新总理讲话幽默且很有技巧,巧妙定位中美关系

杨团:这个美国记者看起来中英文都说的非常好。他其实是很明确的,是把一个国际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国际问题: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抛出来。总理很幽默,在这里的讲话也很有技巧,他意思就是说,我们对于美国的政策,也跟前任一样,不会变的。其实中美关系是经过很多波折的。这个新型大国关系被李总理明确的定位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定位,第一是两个最大的大国。
  第二,我们非常明确的把自己还是定位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并不是说跟他们在同一等级上去构建新兴大国关系,而是我们还是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这部分很明确,也很巧妙,两国之间是有一定的矛盾和分歧的。但是我们在贸易投资方面给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个共同的利益是我们最主要的。所以这里讲三十年,我们把贸易额增加了五百倍,三十年前十亿,现在五千亿。就这一点,就应该让美国人看到,让美国政府看到,和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对美国和美国政府、美国人民有很大好处的。
  他用这样的一个话来说明,实际上你们的利益是很大的。所以这也是比较巧妙的,这个意思不是直接应对他那个问题。但是会充分表现中国政府对美国政府的一种意愿。共同利益、超越分歧。一讲经济利益,二讲人民友谊,然后讲社会基础,说明两国是有很多的理由是应该好好的联合和团结起来。为整个世界的和平要做一点贡献。这个讲法讲的很好、很清楚。也很准确。

“人民要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是对公众情绪的回应

马昌博:“人民要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本身也是对公众情绪的一种回应。在过去几年中人们会认为税收越来越重,政府获得了庞大的资源,而公众本身的工资增幅有限,而且工资虽然在增长,但是实际上的幸福感是在下降的,确实有这种感觉。而这次李克强提到“人民要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我认为是对这种公众情绪的回应。李克强在前三个问题中多次回应了当下的热点公众情绪,这一点很少见。

“己正才能正人”直指中国官员

杨团:反腐败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但是是常问常新。看看总理对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站在新一届政府的立场上提出很明确的指标。就像刚才讲的三分之一要砍掉一样。信心表达的很充分,水火不容。反腐败坚定不移。我们现在要看有什么措施,怎么做的,期待他下面有一些胸有成竹的早已经准备好了的意见。"己正才能正人"这个话是有所指的。古来中国为官发财就两道。也就是说,你既然做了总理了,就要断掉发财的路,你又不是做企业家。这也是他表示一个决心,我肯定是我自己和我的家人都不允许他们做生意。己正才能正人这个话说的是对的。但同时,他也是让所有的官员都要这样做,数百万公务员都要听明白了,你是做官的你就不要发财。

花絮

台湾媒体提问很像中央媒体

马昌博:台湾媒体每次问的问题几乎必然是台湾和大陆两岸之间的,而且还有一个点特别有意思,台湾媒体提问的方式和话语习惯跟我们境内的中央媒体是一样的,比如说这次用了“愿景、机遇、挑战”,这些词本身也能在之前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这样中央媒体的提问中见到。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会提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开放性的问题,而不会谈一个太具体的问题。这次台湾媒体提这个问题本身也是对新总理新政府对台两岸政策的一个试探,他们想知道李克强对台湾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李克强的表态本身也是本届政府两岸关系政策的一个基本基调。

记者区中心区两边最抢镜

马昌博:会场什么位置最抢镜?记者喜欢抢中心区两边的位置。记者会开始一段时间了,大家会注意到电视台的机位特别喜欢扫过的是中央区两侧,那个位置也是老记者们喜欢抢的位置,因为提问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但是如果不能够提个问题的话,那么露个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招待记者吃西式早餐

马昌博:之前总理记者见面会我们俗称总理记者招待会,但是之前不提供食物,全国人大新闻局感觉到既然叫招待会那么只有招待一下才能叫招待会,所以最近几年开始给记者提供早餐。记者很辛苦,如果没吃早饭的话,拿着请柬之后先在门口吃点东西。早餐是西式冷餐,这个跟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是一样的,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也会给记者提供早餐,这样的话名副其实,可以称它是记者招待会。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外面吃,要在会场吃肯定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提问的媒体

马昌博:《新加坡联合早报》是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特别受关注的一家报纸,因为它同样属于亚洲的报纸,同时又是华文报纸,《联合早报》曾经连续好几年在温总理在任期间获得好几次提问机会,这次是第一个,但是《联合早报》获得第一个提问在最近的十年中是第一次。以前更早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往往都是国内媒体,比如中央电视台或者《人民日报》等等。

记者如何抢占座位?

马昌博:座位是这样的,前一天晚上就会有很多座位事先被提前贴条占上,这个主要是针对工作人员的座位和类似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重要媒体,要给他们预留座位。当其他记者到了之后抢位置的话,发现不管你到的多早,去了之后会发现座位被预留了,尤其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三排,以第一排、第二排为主。其他的最夸张的五点多去排队,七点放人,排第一个为了一放人的时候冲进去直冲三楼抢三四排的位置。

直击总理“上坡路”

马昌博:每次记者会都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其地板与主席台之间是由斜坡连接的,这被戏称为总理的“上坡路”,它在中文语境中有“上升”的意思,亦有要努力“爬坡”的味道。每届的总理都要走着“上坡路”,接受各方媒体的提问。[详细]

金色大厅:见证总理记者会二十年

每年的中国总理记者会都是“全国两会”新闻报道的压轴大戏,而这场压轴大戏的“舞台”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的中央大厅,也叫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层高14.5米,其实分成两层,总面积达3300平方米,其中一层面积为1100平方米。主色调为金色,20根朱红漆金巨柱撑起一片富丽堂皇的天花藻井,5盏金光闪闪的巨型吊灯从穹顶垂下。厅内雕梁画栋,挑檐飞角,尽显中国建筑的尊贵典雅,而彩色玻璃、艺术铜雕、石材雕刻、高强吊胶饰线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巧妙使用,又为大厅增添了时尚靓丽。在“金色大厅”里,悬挂着启功先生的弟子张志和撰文并书写的书法作品《中华颂》。
  政府首脑举行记者招待会是新中国的一个传统,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时候就开始了。1988年是中国人大新闻局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是换届之年。4月13日下午,大会闭幕之后,应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曾涛的邀请,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副总理姚依林、田纪云、吴学谦,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有40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详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