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李克强出任国务院总理。他曾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理,而今,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相比于六位前任,他也成为历任中国总理中的学历最高者。
去年十八大结束后,李克强在座谈会上的名言“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迅速传遍中国,成为“最鼓舞人心的金句”。而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参加各地代表团审议时,陆续提出了守住环境底线、保证食品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工作和财力投入要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等一系列贴近百姓生活的意见。
博士治国、民生为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任总理,李克强将带来的改变让民众满怀期待。[详细]
李克强出身于干部家庭,青少年时代受父亲李奉三的影响较大。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凤阳县县长,其后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1955年7月,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小时候,他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学进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学习。
然而,由于李克强成长在政治动乱的年代,步入中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一时间,学校成了马蜂窝,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久,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
从小好学的李克强虽然成绩优异,但只好辍学在家。当年,父亲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李奉三与李诚谈诗论文,并相互唱和,两人常从上午一直谈到傍晚,竟不知疲倦。在旁边的李克强常常为他们吟诗时抑扬顿挫、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诗的境界之中的情景所感动。
此后,李克强常来李诚家听他说文解字。李诚则不顾体衰视弱,常给李克强开读书目录,就文风、为学及至持身应世都给以谆谆教导。他要李克强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并给李克强整段整段地背诵《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古文选。
李克强每有看不懂或听不明白的地方,他就用平和的语调给他讲解。有时还专门给李克强讲授唐诗,一天讲一首,而每讲一首他可以用一小时的时间来旁征博引,几乎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使李克强渴望知识的心得到一种意外的收获和满足。
拜李诚为师的5年时光,李克强在“停课闹革命”里学业不但没有荒废,相反与日俱增。 [详细]
1993年5月2日,李克强会见共青团第13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详细]
1974 年3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下,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到农村插队,是李克强第一次离家,刚刚踏出院门,就看见李诚站在巷口,一副依依不舍之情。告别时,李诚叮嘱他不忘学习,向农村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书本学习。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有“帝王之乡”之名。从城市来到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由于水土不服,他曾经一度全身皮肤溃烂。然而,他照样坚持田间劳动,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渐渐地,农村生活习惯了,农活也大多会做了。那年头劳动强度大,加之缺少油水和蔬菜,他的饭量显得特别大。革命加拼命精神,着实锻炼了李克强的筋骨,磨砺了他的意志。
插队期间,李克强每天从田间披着晚霞归来,心底铭记李诚教诲,自学起从合肥带来的书籍,夜幕降临之后还往住挑灯夜读。同时,他还尝试着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和公社党委的赏识。
1976年5月,他终于站在了绣有金锤银镰的党旗下,举起了右手,庄严宣誓。这一刻,他意识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己已从一个城市里“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娃变成现在跟农民能亲切谈天,了解农村农民农业的知识青年,变成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这一刻,李克强开始在一个红色起点上起跑。[详细]
2005年11月3日,李克强与搬离棚户区、住进新居的抚顺市民聊天。 [详细]
1977年8月,邓小平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通过广播听到这一消息,李克强喜不自禁,庆幸自己将赶上一个新时代。李克强立刻着手准备课本,加紧自学的劲头,如饥似渴地“备战”。在劳动之余,他积极备考,起早贪黑,为的是那个年代一个似乎遥远的梦——上大学。
这年12月,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李克强成为570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毕竟,这一年高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听说录取比例是29:1,他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尽管心仪燕园,于是只能作为第二志愿备选。
接着,是难熬的等待。20天、10天、5天……高考录取通知终于收到,悬了多日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让李克强兴奋的是,自己被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这在凤阳轰动一时。
1977 年底,李克强荣幸成为“七七级”的一员。后来,李克强回忆:“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的栏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她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详细]
李克强(后排右一)是北大法律系77级学生(资料图)[详细]
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他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几年前,他就批示国务院研究部门,要求他们深入研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长”等问题,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问世,立刻引起李克强的注意,他马上要求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
李克强新近的一次批示出自上月初。国际前沿科技杂志最新提出:海底可燃冰将会成为第三次能源转型革命性的替代品。他第一时间就批示给国土资源部,要求密切跟踪最新研究成果。
因为阅读广泛,加之博闻强记,他可以在许多领域的前沿知识与中国古典篇章的典故之间,信手拈来,随意切换。但凡听过李克强讲话的人,无不为他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和生动的谈吐所折服。在许多会议上,他基本都不用讲稿,常常与参会者面对面交流,在深入提问、互动讨论中,很快完成对各种观点的集成、提炼和升华,迅速发现问题本质,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当场作出部署。
许多人会为他会见外宾时从容不迫、诙谐幽默、见解深邃的风度所感染,其实这背后不仅是他北大十年寒窗苦读的结果,更是他始终坚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念所致。李克强自幼好学,中学时代就拜同住在安徽文史馆大杂院中的国学大师李诚为师。李诚讲授的国学知识、治学方法等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在《师风散记》一文中追忆自己乐此不疲的燕园生涯时说:“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
读书不仅拓展了李克强广阔视野,也培育了他廉洁从政的浩然正气,正如一位和他共过事的老同志所说,李克强向来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他要求自己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极其严格,点滴小事都约束很严,绝不允许打着旗号办私事。从他身上看到了廉洁从政、一心为民的优秀品格和风采。[详细]
2012年4月28日,李克强在莫斯科大学演讲。 [详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朋友介绍,时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的李克强与程虹成婚。
程虹比李克强小两岁。她出生于郑州的一个干部家庭,父亲程金瑞时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后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顾问,母亲刘益清是新华社记者。
文化大革命期间,程虹前往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插队。在公社,程虹被誉为公社“五朵金花”之一。1994年8月1日,她还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难忘那片热土》,回忆下乡劳动往事。
当年曾和她一起工作的女知青回忆称,程虹虽然是干部子弟,但为人亲切平和,没有一点骄横之气,“有魄力,有干劲,实实在在”。
返城之后,程虹到清华大学进修英文,在几位热心朋友的介绍下,她与李克强相识。
婚后不久,程虹便到北京经济学院(即首都经贸大学前身)外语系任教,后又到中国社科院读博士。2000年,她获得博士学位,次年晋升正教授,时年44岁。
在校园,程虹显得十分低调平和。她不喜欢繁琐的行政事务及无聊应酬,也不希望因此被说是妻凭夫贵。和其他高官夫人热心交际或商场不同,她更喜欢校园,对教学也充满热诚。
在一次校内讲座中,程虹引用《论语》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来阐述自己对学术和生活的态度。
她说,"为已"就是找对自己的学术兴趣,提高自身的素养,坚守学者的操守,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慢慢潜行;"为人"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那次讲座中,她与在座的外语系女教师聊起家常,通过举例来解答如何平衡学术与家庭关系的问题,让老师们感到十分亲切温暖。
程虹曾向老师们讲道:"我希望大家从自己做起,踏踏实实读书,老老实实做人。我知道这有点过时,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操守还是要坚守的。"
程虹的言行,让她在校园内深受师生爱戴。她曾两度被学生选为学校"我心目中的十佳教师"。[详细]
资料图:李克强夫人程虹年轻时的照片。
“静心治学”是对程虹工作生涯的最好概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方一直有意提拔程虹担任系主任甚至更高职位,但都被她拒绝了。
读博士时,程虹师从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一凡,专研美国文坛新流派自然文学,而后她曾在美国布朗大学担任访问学者,被誉为“中国从事美国自然文学研究第一人”。
十几年来,程虹已经著作等身。她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评述美国自然文学的著作《寻归荒野》,翻译了美国自然文学经典《醒来的森林》及《遥远的房屋》。在学术界,程虹被视为顶尖的美国自然文学研究专家。
在2001年出版《寻归荒野》之后,程虹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边写作边翻译的学术之旅。
“文字工作要慢功。比如,在翻译《心灵的慰藉》时,碰到很多鸟的名字,有的连字典上都没有,为了一个字,查阅英文字典、汉语字典、大百科词典、辞海、辞源及各种中英文鸟类字典和图册,做到了校字如仇。”程虹说,这些努力和坚持,都源于“学问要精”的信念支持。
在一次讲座中,程虹讲起“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说起那些丛书时,程虹如数家珍,具体到哪些书有几个版本,版本之间有什么区别,文笔、段落、书名典故,她都能顺手拈来。往往一个封面、一个标题、一幅图片,她都能引出一个故事。这让年轻老师惊叹。
曾有老师请教程虹如何做到文献信手拈来,把握自如。程虹的答案是,用传统的“笨”方法——数不清的读书卡片。
她认为,做学问需要静心和定力,需要坚守和沉淀。这些东西无关短期的功利和时髦。只有老师不浮躁,才可能培养出学风踏实、为人端正的学生。
她曾与同事分享美国女作家安妮-林登伯格《大海的礼物》一书中的一段话:“大海不会馈赠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为功利而来不仅透露了来者的焦躁与贪婪,还有他信仰的缺失。耐心,耐心,耐心,这是大海教给我们的。人应如海滩一样,倒空自己,虚怀无欲,等待大海的礼物。”
这便是程虹。正是学者的认真、谦逊与广博让她广受师生尊敬,也让她成为李克强的贤内助,被外媒誉为“李克强的软实力”。[详细]
(本文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官方网站等)
[评论:党政军“联手”改进作风 习李新政超预期]
程虹公社时期照片(右为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