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撒切尔夫人:强人政治家远去 曾铁腕救国


2008年,82岁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于当地时间3月8日下午出院,返回伦敦的家中休息。                                                                                    环球在线/图

新闻背景:


她的死讯,以潮水般的速度在网间传播。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蝉联三届的英国首位女首相,4月8日晚,中国媒体发出她去世的消息。有网友统计,仅仅21分钟后,微博里的相关帖子已经超过159万条。


在中国,享受如此待遇的外国政要并不多,何况,她卸任已有23年,因身体原因,近几年,她几乎从公众视野消失。


直到这次,死讯再次唤醒中国人对“撒切尔夫人”的回忆。有人说,她是儿时在新闻联播里能见到的少数外国人之一,有人津津乐道她与邓小平为香港主权而交锋的段子,有人则在争议,缅怀这位“铁娘子”是否有意义。


然而,无可厚非的是,“铁娘子”的离世,是一个时代终结的标识。 [详细]

现身新闻联播的外国政要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撒切尔夫人是一个符号。

  “撒切尔夫人是为数不多的一位在新闻联播里长期出现的政治女性,一直留在我儿时记忆里的,是她一头纹丝不乱的头发。”网友“小蜗牛和妈妈”在微博里写道。

  与她发出类似感慨的网友数以百万计——昨晚8时许,国内媒体发布消息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

  发言人称,撒切尔夫人去世时“很平静”。

  这位活跃于冷战时期的欧洲政治大腕,一向以“铁娘子”形象著称,类似“平静”的评价,在她身上并不常见。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最初熟悉撒切尔夫人是从《新闻联播》里开始的。她四次访问中国,1984年首次访华时,与中方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奠定了基础。

  有“80后”网友回忆,“家里人总是兴致勃勃地说起,我4岁时就信誓旦旦地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像‘撒切尔夫人’一样的女强人,其实那只是当年跟着大人《新闻联播》看多了的后遗症”。

  撒切尔夫人的诸多故事,也频繁出现在心灵鸡汤之类的励志书籍中,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永远要坐前排”的故事。故事称,这个在英国小镇长大的孩子,从小被父亲灌输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坐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最后,她成长为一颗政治明星。

  而香港回归,则是国人回忆起撒切尔夫人时,绕不过去的话题。即使时隔多年,人们依然对她与邓小平交锋的段子津津乐道。

  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并与邓小平会晤,商榷香港主权问题。邓小平态度强硬,他明确表示,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1997年后香港实行什么制度由中国来定。

  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举行的这场会谈,比预定的一个半小时多出了50分钟。签字仪式结束后,年近花甲的撒切尔 夫人出席中方举办的国宴,乘兴豪饮了三杯。当她酒意微醺地走出大会堂,突然在台阶上打了个踉跄,单膝跪倒。附近的记者端起相机,抢下这一镜头。

  这一跪,便成为了各国报纸第二天最抢眼的新闻,有媒体称,强硬的撒切尔夫人碰上了对手,“在她漫长的从政史上,似乎只在一个场合她被打回了女人的原形,那是在1982年的北京”,“与邓相比,她只是一个女人。”

  香港最终顺利回归,国人因此对撒切尔夫人好感倍增。“很遗憾没能延续租约”,2007年,撒切尔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与中方谈判场景,称当时根本没有谈判的余地,“我赞赏邓小平的智慧”。

  香港回归当天,她也很伤心——这是这位“铁娘子”少有的感情流露,她记得1997年6月30日的那场大雨,末代港督彭定康站在哭泣的女儿身边,神情感伤,“但我想我不应该再对这个事情发表议论。这会招人厌烦的。”

  但她很快切回到资深政客的模式:她很快略过伤感,反复强调,英国人不该对香港回归耿耿于怀,因为已经到了“中国人接手的时候了”。

1984年12月19日,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与邓小平会谈。文史参考/图

充满争议的“铁娘子”

  4月8日,英国首相官邸称,撒切尔夫人葬礼不是国葬,但礼遇将与英女王的母亲和王妃戴安娜一样。遵从撒切尔的意愿,她的遗体将不会供人瞻仰。

  相传为卡梅伦所写的一段悼文在网络间被疯狂转发:“对我们的国家来说,这是无比悲伤的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人,一位伟大的首相,一位伟大的英国人。她不仅领导了我们的国家,她拯救了我们的国家。她展现出了巨大的勇气,人们将世世代代铭记她。”

  相比这位“铁娘子”充满争议的一生,她身后所获得的这些评价,显得充满善意。

  事实上,英国人对撒切尔爱恨交加,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反对者认为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自大狂,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

  争议从1979年撒切尔入主唐宁街10号开始。上台之初,她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削弱工会组织的影响,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私有化。然而,3年后,英国失业率急剧上升,民众抗议之声不断,她的政治生涯危在旦夕。

  战争为她提供了转机。英国和阿根廷陷入外交纠纷,两国对马尔维纳斯(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归属问题互不相让,最终导致谈判破裂。1982年4月1日,阿根廷派出仅有的一艘航空母舰占领了马岛。

  撒切尔的“铁腕”作风获得支持。她在议会上院演讲中慷慨激昂,宣称“大英帝国的旗帜一定要在马岛重新升起”,受其感染,英国国会全票通过议案,出兵马岛。短短两个月时间,阿根廷守军投降,撒切尔因此获得“铁娘子”称号。

  马岛一役直接稳固了撒切尔在英国国内的政治地位,然而,她很快迎来经济上的挑战。

  彼时,英国正在逐渐丧失旧日荣耀,GDP降到西方国家最低水平,执政的工党被迫像发展中国家那样,遵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以得到贷款,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增多。

  面对这些“英国病”,撒切尔毫不妥协,制定了一系列后来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政策,包括以货币主义代替凯恩斯主义:采取控制货币发行量、遏止通货膨胀、减少国家干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办法等。此外,她还改革税制,降低税率,削减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开支。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不平等,在英国广受诟病,但其成效也有目共睹。

  然而,到1990年时,英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撒切尔大力推行地方政府人头税制度,并坚持“英国的经济和政治的独立高于一切”……这些强硬观点得罪了不少本国民众和欧洲各国官员,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内阁成员也接连辞职。不久后,她在保守党议员投票中票数大跌,11月22日,她提出辞职,含泪离开唐宁街。

  撒切尔在议会下院发表的告别演讲堪称传奇。她的密友罗米利·麦卡尔平说:“那是我见过做得最漂亮的事情之一。她直接走进吼叫着的人群中。”她结束演讲时,议员们发出了欢呼,并挥动起手中的文件,有几个人甚至哭了起来。而聚集在议会大厦外的人群则唱起了歌曲《叮咚, 老巫婆死了》。

  尽管时隔多年,英国民众针对撒切尔的评价,依然如此分裂。

  2002年,在BBC举办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她名列第16位——排在她前面的包括邱吉尔、黛安娜和莎士比亚。

  然而,仅仅1年后,英国电视台Channel 4举办了一场“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参选条件是“目前还活着、并且没有关在监狱或者正被起诉的人”。撒切尔夫人荣登探花——排在她前面的是现任首相布莱尔和大胸艳星乔丹。

  到2007年,高达2米的撒切尔铜像在下议院大厅揭幕,这是第一次有前首相在生前得到这种荣誉。而在此之前的2002年,一座以白云石制成的撒切尔石像在移送到下议院前,被示威者砍去头部。已有超过两万人在一份并非当真的请愿书上签字,要求撒切尔死后不进行国葬,改行私人葬礼。请愿书上写道:“这是独一无二的减少政府支出、进一步证明撒切尔女男爵率先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价值的理想方式。”

撒切尔夫人。中国新闻网/图

最后的时光

  2012年,传记电影《铁娘子》上映,片中渲染了撒切尔的晚景凄凉,备受指责。

  事实上,因数次中风,撒切尔的晚年的确不甚美好:2001年,她在庆祝金婚纪念日时轻度中风,次年退出社交圈,不再进行任何公开演讲,不再参加社交活动。

  中风后,她的记忆力大大受损,到后来,她几乎从不读书看报,这对于她已经“毫无意义”,因为她几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有时候甚至是一句话没有读完就忘了开头。

  2003年,丈夫丹尼斯去世后,撒切尔几乎停止了在公开场合露面。而不少接触过她的人也表示,撒切尔全无当年“铁娘子”的风采。

  “失去爸爸,对妈妈而言是很痛苦的,并不因她患老年痴呆症而好过一点,她会常常忘记他已经过世了。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这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女儿卡萝尔曾透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撒切尔夫人身边仅有一些工作人员陪伴。她很少看电视,不大喜欢出门,甚至经济也不算富裕,像一个普通的老年孀妇一样,过着寂寞的日子。

  与撒切尔夫人有30年交情的琳达·麦克道佳尔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写到,她被撒切尔夫人的变化“震惊”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羡慕她的那股自信,但是现在,我从她身上看到的是恐惧和不安。”

  由于早年忙于工作,撒切尔被爆与儿女关系冷淡,她在晚年曾经透露后悔从政,并表示“如果时光倒回,她绝不会步入政坛,因为从政之路对家庭生活影响太大”。

  而更加令人伤感的是,到撒切尔77岁生日的前三天,这位昔日结交广泛的政治强人只收到了4张生日贺卡。她曾经期望过起码可以收到几十张。

  在2005年10月13日80岁大寿时,她大摆宴席为自己力挽颓势。

  她把寿宴地点选在伦敦海德公园附近的文华东方酒店,媒体分析称,选择如此高级的酒店,足以证明她对这次生日寿宴非常重视,想借这次大寿证明自己人气不减当年。

  这场寿宴确实让撒切尔夫人很欣慰,包括很多政要和各界名人在内的650多人前来捧场,英国女王、王子,时任首相布莱尔及其夫人都位列其中。当然,最让她高兴的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到来——伊丽莎白二世继位后,只参加过一位首相的生日宴会,即1996年首相爱德华·希思举行的80岁寿宴。

  然而,这样刻意制造出来的 “辉煌”,毕竟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时候,她只是独自住在伦敦家里,每天早上醒来后,坐在窗前,呆呆地望着不远处在海德公园里玩耍的人们。

  “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大名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屏幕上,但这个名字的主人却极少地被人关注,人们只是用它来代指‘撒切尔主义’,或者代指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那段历史时期……撒切尔夫人虽然被奉为大众偶像,但真正的撒切尔夫人却早已被人们遗忘了。”有人如此感慨。

  直到这一次,人们开始怀念真正的撒切尔夫人。

  注:综合中新网、《大连日报》、《南方人物周刊》、《广州日报》、国际在线等媒体报道

撒切尔夫人86岁大寿,她与家外出就餐,精神饱满。中国新闻网/图

往期回顾

栏目策划:王鹏 主持人:袁文 页面设计:Agui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