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官员的确是抑郁自杀高发群体
但官员“压力山大”,百姓为何总不信?
白中仁的身份和所在单位,让公众难免联想
中国中铁和原铁道部以及国务院国资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提到原铁道部,我们又会立刻想到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刘志军在2011年底落马,2013年7月被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就在刘志军被判不久,原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蒋洁敏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而落马。
与此同时,进入8月份以来,国企高管以及下属子公司人员涉腐案件频繁被曝出。据媒体粗略统计,2013年国有企业高管级别的领导落马者约31人。而中国中铁又是大型国企,且和原铁道部有关,又是国资委所管企业,其首当其冲应在被查范围内。在中央反腐铁拳打向国企“老虎”时,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白中仁的突然离世,也就理所当然的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猜测。 [详细]
各方保持沉默,公众缺少知情权
抑郁症患者中的公职人员,是精神病患者中的最隐秘者。病耻感,在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感受尤甚。在越来越多的大陆官媒报道中,官员似乎成为抑郁症的主角,然而许多民众对官方公布的抑郁症结论表示怀疑。不过,一位精神卫生专家曾肯定地告诉媒体:“我所知道几起官员自杀事件,都属于典型的抑郁症。官方抛出司法精神鉴定的背后,一定有医生的影子在那里。”只不过,无论是诊疗医生、病患家属还是鉴定机构,谁都不想站上舆论的“暴风眼”,面对外界的反应,通常都不会出面解释。[详细]
百姓心中官员待遇优厚,何来压力?
相比普通百姓面临的压力,官员位高权重,应该有更多的方式去缓解压力。这也是百姓不相信官员轻易就抑郁自杀的原因,比如同样患抑郁症,普通群众可能没有充分的条件去看病治病,但官员有公费医疗,有各种福利保障;比如工作压力,普通百姓有下岗、降薪的危险,但公务员通常“旱涝保收”,自己不犯错误,铁饭碗不会丢,工资不会少。[详细]
官员自杀,也确有可能是“丢卒保车”
近几年,官员自杀,基本从来不会有交待,模模糊糊地“抑郁”二字,就可以把事件给打发了。即便他可能确实有贪腐问题,往往也就此一死了之,无法进一步追究家人、亲友等人责任,尽管不少人会将有些官员自杀与腐败被查联系起来,但终究无法考证,因为人死了,主要线索断了,从法律上来讲,所有责任也就都免除了。
而正因如此,有专家分析认为,有些官员相互之间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联盟,大官保小官,小官保老板,盘根错节。当这个利益链中某个官员出了问题,眼看即将“全军覆没”,有人就会牺牲“小我”,丢卒保车。[详细]
化解民众不信任,需要治本之策
本质上,官员抑郁和不健康制度有关
从事行政工作要处理好规则和潜规则的关系,做官需要灵活性、策略性、艺术性地去处理问题,高度警觉地处理微妙关系,这是东方文化特色,也是令官员们感到烦、累和无奈的地方。在许多专家看来,官员所面临的特殊压力来自官场的不佳环境——无论是纪检、审计部门官员面临的压力,还是官员晋升时的压力,实质都与不健康的制度有关。官员的心理要健康,前提是要有一个人人清廉的政治环境,用制度保护官员的心理健康。[详细]
也要有“自杀了也要查”的机制
官员无论是何种原因自杀,有关部门都应该多问个为什么,因为其中已涉及公共利益,不能匆忙之下盖棺论定,简单一句“精神抑郁”就让所有肮脏的秘密都随之灰飞烟灭,不再追究。这样,就会中了自杀官员背后“大鳄们”的奸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邵道生就曾经呼吁,“贪官即便是自杀了也要追查到底,也要将贪污国家的财产没收、充公,不能让其家人或同盟钻法律的空子。[详细]
权力越“阳光”,官员越健康
健康的心理来自于包容、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与社会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官员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特殊主体,应该还权力以公共性、开放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执掌权力主体的心理也变得更加阳光一些。同时,应该在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公开性、透明性、科学性之余,加强官员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够理性也能有渠道释放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