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老师脏话索礼 到底谁无礼?

月饼成机关敏感词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黑龙江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某班班主任因教师节学生没给老师们买礼物,训了学生足足一节课。在录音中,老师不停训斥,还时不时地爆粗口“你们咋那么没人性呢?”“一群狗肺”。学生随后每人几元地凑了400元给老师买礼物。

这是一起有辱师道斯文,性质恶劣的事件。按照依兰县教育部门的说法,该县9月6日还曾召开过传达上级要求的会议,专门强调在教师节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受礼物礼金。冯群超的做法,属于顶风违纪,当然需要依照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爆粗背后的送礼群体

该名班主任在向学生飙出一通脏话时,情绪激动,所言未必尽然属实。但如果依兰县当地、依兰县高级中学该校校内,完全不存在其所称的教师收取学生所送的礼物的较普遍现象,当事教师收礼后,很可能招致同事的抵制,也会被学生“看扁”,可谓得不偿失,很难想象会有人用撒谎的方式图谋区区一点礼品。可以认为,至少在当事人的认知、印象之中,该校其他班级不但有教师收礼现象,并且教师之间形成了某种收礼的比拼,谁没收到礼物或者谁收到的礼物少,就很丢脸。如此看来,飙脏话老师,只是教育腐败的沧海一粟。

辱骂背后是失控还是习以为常

“穷嗖、抠嗖的、死德性,要你们这帮废物……”、“你们咋那么没人性呢?”……以上这些话,就是当事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说的话,我们不知道这位班主任老师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如此“疯狂地失控”。是平时就对学生如此,还是其他的原因?

充斥校园的软性伤害

学生时代,没有多少孩子没被老师批评过,甚至,有学生成长之后会感激老师将其“骂醒”,然而像2006年,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十二中樊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脏话、粗话,甚至骂学生是“猪”、“人渣”等行径,就实在让人们反感与愤怒。而这种情况并非罕见,据国内某一线城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分别有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和18%的高中生遭遇过教师的语言暴力。统计发现,51%的小学生、72%的初中生和39%的高中生认为,教师的语言暴力对其造成了心理伤害。

所谓语言暴力指使用侮辱性、诽谤性、歧视性、恐吓性、贬损性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相对于侵犯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来说,语言暴力是一种比较新的提法,它容易给学生造成比较持久、严重的心理伤害。

往往给学生带来终身难忘的耻辱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影响的深远。一般来说,体罚或变相体罚所带来的肉体的痛苦尚可以承受,而导致的精神伤害却可能伴随学生一辈子。

老师语言暴力造成学生自杀或报复的事件有发生过。如,重庆合川合阳中学2009级6班学生谢某在老师的长达约1小时的体罚、殴打和侮辱后,被迫从教学楼4楼坠楼身亡。2011年11月14日,江苏省大丰市第四中学初三四班16岁女学生陈某因不堪老师体罚羞辱跳楼自杀……

辱骂与批评的界限

老师不是不能批评学生,但不能以践踏学生尊严作为手段。教育部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同时《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说的侮辱学生应该包含辱骂学生在内。

这里我们还要明确的一点是,学生也应当勇于向老师所作出的侮辱谩骂行为说不,因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于2007年实行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行,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

为什么会有老师爱辱骂孩子?

我们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是如爆粗索礼的当事班主任一般有辱师德,我们不能因为有辱骂孩子的老师的存在而否认整个教师行业这样一个伟大的群体;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个别老师的存在,校园中存在的这种粗暴不文明的行为让人担忧,但是,了解到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原因,又会让人多一些理解和叹息。

简单粗暴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

有社会学家认为受我国传统文化中“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等观念的影响,在一些老师眼中,对年纪较小的学生就应该严格管理,否则他们容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有些老师因为 “爱之深,责之切”而辱骂惩罚学生……这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虽然可以暂时让学生“老实下来”,但却会增添学生的憎恨,在他们心头留下终身痕迹。老教师容易受保守观念引导,对学生过于苛刻,而年轻老师则常常缺乏耐心。不同年龄层的老师都应换位思考,这样才能理解学生。

和教师的心理压力有关

另一方面,教师的执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指出,教师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造成语言暴力的内因。“教师长期在精神压力之下,需要寻找释放的途径。” 郑日昌说,当前教育体制中引进的激烈竞争,比如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使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再加上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寄托,但收入、住房、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却不很理想,付出大于回报使他们心理难以平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心理压力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释放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教师长期在教学的精神压力之下,也需要寻找释放的途径。老师们在学生面前表露出的语言暴力倾向,正是他们内心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他们在一种不自觉的状况中转移着自己的这些心理情绪。

未形成对未成年的保护意识

教师队伍乃至整个社会未完全形成尊重未成年人人格权益的保护意识是校园语言暴力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分数往往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学校强调升学率、平均分,德育、法制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调查显示,在这方面无论是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是教师的未成年人保护意识都亟待提高。当然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对立局面,教师并非唯一的责任方,但是作为教师而言,学生做错事情,不能成为老师做错事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