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总策划282期

  • http://i0.itc.cn/20140527/3308_d00372c3_787e_6d89_bff6_d3b72a412368_1.jpg

    倪萍在公益寻亲节目《等着我》录制现场

倪萍归来:我没变,时代变了

导读倪萍坐在央视新大楼的化妆间里,国家电视台的端庄依然挂在脸上。只是如今她55岁了,更像个和蔼的邻家阿姨。


  午后的阳光投射向宏伟的央视大楼,通透的玻璃墙体反射着崭新的时代。不久前,倪萍第一次走进这座巨大的演播厅,整个人都是“摇摇晃晃”的。“那里像个迷宫一样,让我不停地感叹今非昔比”。


  今非昔比的还有倪萍自己。曾经,她是连续13年站上春晚的“央视一姐”,是承载一代人记忆的大众偶像。如今退居二线,她却仍因为国家电视台的烙印,而被人们重新解构定义。十年后,倪萍回来了。她是否仍然能够适应这个时代?


1.我还是我

“孩子,那你知道我是谁么?”

“不知道。”——央视舞台上,这个28岁的大男孩有些羞涩。他没能认出眼前这位主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倪萍。在这档名为《等着我》的公益寻亲节目里,他来寻找失散多年的母亲。

一本杂志曾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倪萍去菜场买菜,被菜贩拉住胳膊:“你是倪萍吧?怎么这么老?”菜贩说着就哭开了:“是不是过得不好?”

其实倪萍过得挺好,写书、画画,过自己的日子……只是如今,她重回聚光灯下,又成了“站在前台端盘子的人”。

一个月前,为了减肥,倪萍被助理逼着喝了三天的减肥果汁。那18个花花绿绿的小瓶子,意味着三天的全部饮食。这东西喝得人恶心,喝了三天,倪萍还胖了几斤。

年轻人都希望倪萍拥有一个华丽的复出。他们建议她全方位“收拾一下”,甚至帮她设计了一系列的“宣传计划”。倪萍只说:“罢了罢了,亲爱的小同事们,这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踏踏实实地把节目做好,好馆子会有回头客的。你们努力打造我,能打造成谁?能收拾到18岁?”她让化妆师卸下了所有的装饰,淡妆素抹,低调的出场了。

主持人——“倪萍”——这两个字仿佛是属于过去的时代。如今的人们再谈起那个属于“倪萍”的舞台,免不了用另两个字来形容它——煽情。

倪萍从来没有回避这样的非议。复出舞台之前,她就曾给自己立下规矩:“一不煽情,二不要钱”。

不过这两天,倪萍还是坏了自己的规矩。

她忍不住哭了两鼻子,尽管她肯定也知道,如今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这套。在外人看来,或许那出自她学表演时的“斯坦尼斯拉夫体系”——“进入特定角色情境、找到所需情感定位”。但在熟悉倪萍的人看来,那眼泪一定出自她山东人的真性情。

一天前,她又忍不住打破第二条“戒律”,开始劝人捐款——为了《等着我》节目里,一位癌症晚期,却坚持资助着两个孩子的48岁母亲。

不过,在如今的时代,并非所有人都对倪萍抱有善意。在她复出不久后,一家门户网站就把《55岁 倪萍 十年后重返央视荧屏》的报道,改了个更加劲爆的标题——《倪萍似抱怨央视:估计找不到人了才想起我》。

“本来是她的一句玩笑。”助理小倩有些委屈,“倪萍老师是特别爱开玩笑的人。有人多人不是看个内容,就看个标题。”后来,倪萍干脆接下了《光明日报》的约稿——与其让别人误解,还不如自己写。

很多记者都说,舞台上倪萍的风格变了,少了煽情,多了亲切。有时候,倪萍甚至会收起主持人的“职业感”——尽管那本可以让节目的冲突更加激烈。比如这一天,她像个老大姐,叫停了嘉宾的发言,好让台上的求助者哭着发泄完自己的伤悲。

倪萍自己如此形容新旧两个舞台。“春节这样的时光,每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同于一般的日子。”而如今,她自己要面对的是“社会最底层的苦难者”。“主持人就是这样,在一千种条件下,用同一种主持风格你能完成么?完成不了。好的主持人,基本上是一个服务性的角色。”

“内心的状态我觉得我还是一样的。”——在倪萍自己看来,当年的煽情腔,如今的拉家常,不意味着倪萍是怎样的人,只意味着舞台需要怎样的倪萍。

2. 时代变了

5月22日这天,听说倪萍回来了,央视导演周晓东特意跑到化妆间来看她。当年,他是倪萍曾经的工作伙伴,《综艺大观》的制片人,如今他“还有六个月退休”。

“状态还不错!”周晓东说。

倪萍开玩笑的兴致又来了:“退休出来‘乱嘚瑟’,发挥余热。”

“综艺大观”这四个字,早已在2003年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离开的时间比倪萍仅仅早了几个月。虽然,如今它成为了过去时,但在那个娱乐贫瘠的中国,它却代表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档1990年3月14日开播的节目,是国家电视台唯一的综艺栏目。

也正是那时候,倪萍开启了她的“倪萍”时代——她连续13年站在面对十几亿观众的春晚舞台,并出现在一部部电影里。对于那时的倪萍,“黑土”赵本山的一句话足够代表性:“倪萍就是我的梦中情人!”

是的,那时候,她,倪萍,是大众的偶像,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当娱乐节目越来越多样,综艺主持人越来越年轻,2004年的春晚舞台上,倪萍的时代还是结束了。这一天,她最后一次说出了“新年的钟声……”

“思想上早就退休了,离开春节晚会,我感觉就退休了。”

淡出节目舞台的日子,倪萍开始在家里写她的第二本书《姥姥语录》,她出门坐地铁、打车,有时候也自己上街买菜。当然,人们仍然消费着她的家庭、孩子、婚姻……

50岁那年,倪萍开始画画。有朋友说她是“华丽转身”,她80岁的母亲却听成了——“滑稽转身”。

2010年的政协会上,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发现:倪萍老了。她跪地为冯小刚等委员拍照的照片,开始被人们调侃。这一次更让倪萍陷入窘境的是,作为政协委员的她说了一句:“从不投反对票、不给政府添乱”。

倪萍把国家比作父母——“特别知道自己父母不容易,也知道父母的难处,当然也知道父母的缺点,但是在难处、优点、缺点当中,你还得体谅父母……”

这是倪萍的风格。就像她喜欢讲另一个故事,来回答你的问题。在过去,这的确是再好不过的标准答案。然而如今,时代变了。

2011年,倪萍被评为“共和国脊梁——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并出席了颁奖典礼,但媒体很快曝出,这一奖项的主办方曾向其他参选者收取参选费,并受到民政部的行政处罚。

有人开始质疑倪萍这个“脊梁”——“得了颈椎病”。

那时候的倪萍正忙着在家画画,准备出版继《日子》、《姥姥语录》之后的第三本《倪萍画日子》。她几乎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当然她也坚信她姥姥的那句话:“自己不倒,谁也推不倒;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来。”

倪萍并不关心为何这个时代的人开始把矛头指向自己。她觉得,这样的问题,更应该去问那些喜欢批评的人。

在倪萍的质疑者,作家李承鹏看来,倪萍和他的区别“就是《李可乐抗拆记》和《姥姥语录》的区别,这不是两本书,是两个中国。”

当然更多人的情绪,则源于倪萍身上国家电视台的烙印。尽管她已经离开央视的主持岗位多年,但在这个反权威的时代,“倪萍”——这两个字本身,就足够具有代表性。

2012年,倪萍又被媒体描绘成了“哑巴委员”。那一天的政协会上,有记者问她这一年提案,她回答:“这么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随后有记者问其为何不接受采访,倪萍喜欢插科打诨的性子又上来了:“孩子,你就当我哑巴吧!”

对于那些莫名其妙的曲解和攻击,助理小倩说:“有时候我都不大能接受,但她生活的阅历、经历的苦难决定她还是可以接受。她是个内心强大的人,不然早就被绊到了。”

真实的倪萍其实并非对这个国家的苦难毫不关心:汶川地震,她捐了一百万。扶贫拍卖,她捐了两幅画,卖了118万元。在政协会上,她的提案关注“文化产业”、“打击山寨”、“留守儿童”“保护文物”。而在微博上,她为了西藏孩子向李娜“逼捐”……

倪萍也会觉得,在这个时代,很多声音开始带有恶意:“过去我们批评一个人都得想半天,骂人就更少了。现在批评、骂人都特别随便。骂的人挺随便,听的人也不当回事儿。我特别坚信这个状况不会长久,因为这个东西享受的意义不大。就是骂一下解解气。你知道,人的气是有限的,就像气球一样,撒了气就挺没劲的了。你就发现另外的东西挺有劲的——就是那种真正意义上有共鸣的,能够引领着你往前走的东西。”

倪萍开始像给孩子讲道理那样,调皮地作了两下低头的动作——当然这道理又有些倪萍式的主旋律:“人越低头、越低头,就会栽在地上。人抬起头,有时候能够看见阳光。虽然阳光不是每天都有,但其实抬起头你总能看到阳光晒在身上。”

3. 从容而活

倪萍或许不会同意别人给她贴上“古董”的标签。她说,“这十年你不是埋在地底下,而是跟着时代在走”。

倪萍的骨子里其实从来没有放下话筒。很多年轻记者问她:观众不同、时代不同,过去的主持人再上这个舞台是否很难适应?

倪萍又开始用另一个比喻来讲述她的道理:“其实你问哪个老年人,说二十年前没有麦当劳,现在的老人一口不吃? 现在的衣服,大的套小的、小的套大的,我这样的老年人还不是一样适应。其实每个人都脱离不了这个时代,不因为时代变化,而不跟时代同步。”

喜欢讲笑话的倪萍也会自我调侃,说自己老了、胖了、变难看了……节目录制的间隙,她像个邻家阿姨为观众解闷。她说自己想不明白为什么新节目的访谈要站着聊:“他们告诉我,我过时了。‘现在流行站着聊,你们坐着都是老电视’。好么,那躺着聊还旧社会电视呢!”

生活中的倪萍是个更有趣的人。为了帮栏目宣传,她重新恢复写微博的习惯,且更新频繁:有时炫耀炫耀厨艺,有时嘲弄嘲弄朋友,有时调侃调侃赵忠祥——“帮赵老师涨涨粉丝。”

“像我们这个年龄,不是心硬了,而是可以特别客观的面对自己和这个社会,反而活得从容了,不那么着急了,一时半会儿也惹不怒了。所以我会在微博上经常跟他们开点玩笑。”

倪萍说她“以前在后厨不需要吆喝,现在出来端盘子一定要招呼”。当然,她也并不担心“复出”会给自己引来非议:

“我没有那样的祈求:‘出来啦!鼓掌!’另外,我对自己也有数,更重要的是从前经历过,你没有的事儿,(人家)还把你骂得狗血喷头。更何况你再有什么事,你都能承受和接受。永远说人的人,你怎么做他都说。所以你力图改变他们,真的不大可能。所以你没有愿望去改变他们。你做的这个事是干嘛,你心里清楚。同时你也知道这个社会大多数人还是有尺度的。很多骂声你也不用怕,有人在看着,有人在听着,就有是非观念。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那两个字:事实。”

事实是,在倪萍的55岁这年,人们很难再为她下一个定义:她是个“好大姐”,还是个“差委员”?

她是电影里演绎苦难的底层母亲,是舞台上表现煽情的国家面孔,还是生活中插科打诨的邻家阿姨?……这些形象哪个更接近倪萍?—— 倪萍自己的答案是:“都是我,你看,人性就是这么复杂。”

如果人生是个舞台,这些都属于“节目的需要”。倪萍有一句话说得挺有道理——“在一千种条件下,用同一种主持风格。你能完成么?完成不了。”

当然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每一种条件下的每一种“主持风格”:它们的些属于舞台,有的属于生活,有的属于旧时代,有的属于主旋律——当然,唯一的共同,它们都属于倪萍。

往期回顾更多>>
经典报道
2014.4兰州水污染调查:贾家堡“毒史”

贾家堡“毒史”只是一个缩影。建国以来粗放式发展遗留的积弊,正寻找下一个爆发的契机。详细>>

2014.3MH370机长:消失的神秘极客

在这趟充满问号的迷航之中,机长扎哈里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详细>>

2014.2东莞技师:为何要打这份工

她们大多出身农村或三四线城市,去南方打工,是父辈们趟出来的唯一出路。 详细>>

2014.1熊猫烧香作者的病毒人生

没有浪子回头的温情,没有国家招安的戏码,李俊的人生仿佛也被病毒侵蚀。 详细>>

2013.12“伪卖国贼”浩二的生存逻辑

在民族主义夹缝中,他探寻着日本演员的中国生存逻辑。他的命运随着中日的民间情绪起伏。详细>>

2013.11三中全会亲历者揭秘

随着“改革决定”的最终出炉,这些代表亲历们也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详细>>

2013.10深圳“厂妹”再调查:走失的荷尔蒙

在一个汇聚了几十万年轻人的大工厂,性成为一个敏感又禁忌的话题。详细>>

2013.9起底秦火火:谣王是怎样炼成的

他们在虚拟江湖中嚣张行走,无人制约。关注度带来了财富,也将他们引入深渊。详细>>

2013.8上海买春案爆料人:法官的地下世界

一位因觉官司蒙冤,反复申诉无果的上海人,完成了一场“非典型式复仇”。详细>>

2013.7对话纪英男:高官包养是一种病毒

她描述了一个隐秘的世界。那里穷尽豪奢、纸醉金迷,高官用巨款给爱情镀上闪耀的金光。 详细>>

2013.6中国性玩具大亨:你所不知的催情内幕

那层神秘面纱背后:催情药都是假货,避孕套有几十倍利润,全球性玩具70%产自中国。 详细>>

2013.5长沙坠井女孩:60天生死旅途

暴雨从苍穹倾泻而下,冷雨夜中,一次意外的失足,女孩跌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详细>>

2013.4独家调查:H7N9感染者的最后12天

他在痛苦中飞速冲向死亡,最终加入到冰冷的数据统计之中。详细>>

2013.2生死金岭镇:污染阴影下的死亡村落

小镇井眼封闭,蚊虫绝迹,部分人相继患上胃癌、肺癌、食道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村落。详细>>

2013.1孤儿葬身火海背后:兰考妈妈的是与非

袁厉害躺在病床之上,心力交瘁,她试图向来访的记者辩解,但又很快陷入昏迷。详细>>

精品栏目推荐更多>>
  • 出 品: 搜狐新闻中心
  • 总策划: 王 鹏
  • 时 间: 201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