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总策划294期

  • http://i0.itc.cn/20140610/307a_996631b1_ae18_8798_4294_3096feae6382_1.jpg

    2013年冬天,冯卓怡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前。

援疆志愿者:成为地道新疆人

导读三年前,广东姑娘冯卓怡放弃保研,不远千里来到新疆喀什,当了一位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就此扎根。她在新疆找了工作,安了家,结识了很多维吾尔族朋友。她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地道的新疆人。


  5月22日乌鲁木齐文化宫早市暴恐事件后,针对人们因暴恐事件对新疆产生的误解,她在网上写了长文《请不要将新疆恐怖化》,引起了很大轰动。她告诉人们,比恐怖更恐怖的并不是恐怖本身,而是人们对恐怖的畏惧。


  她申请重返喀什,与丈夫一起扎根南疆,建设南疆。


1.初到新疆,好奇比恐惧多

今年26岁的冯卓怡,看上去像是学生:长发,戴黑框眼镜,笑容很甜。和所有这个年龄的女孩子一样,她很爱美,在意自己在镜头前的形象,担心摄像师拍得不好。

但另一方面,按网络标准,她是一个标准的“女汉子”,敢闯敢干。

2011年,即将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交学专业毕业的冯卓怡,放弃了保研机会,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当时这个计划已经启动了8年,十几万青年志愿者奔赴西部,有人就此扎根。

“趁年轻,多做‘傻事’。”冯卓怡当时写道。她想找一个有意义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西部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到西部服务,就个人而言也是一种修行。”

一开始,她被“西部计划”分配到广西。因为离家近,父亲很高兴——冯卓怡是家中的宝贝,从小到大一帆风顺,几乎没做过家务。周末把衣服带回家洗,妈妈已经煲好了汤。

但冯卓怡觉得,在家门口不能真正独立自主。在她的要求下,老师帮她协调到了新疆。父母很担心,但最后也未多加干涉。“小孩,你肯出去闯就行了。”母亲说。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冯卓怡的选择。有人说风凉话,说她是为了镀金才去新疆。冯卓怡却很坚定:“本来是金子,何必镀金呢?我不会去管别人的评价,宁愿被人嫉妒着鄙夷,也不愿因为被别人左右而放弃。”

当年到新疆的的广东志愿者共29人,有本科应届毕业生,也有在读研究生。其中4人是维吾尔族。他们都被分配到了广州对口援建的南疆城市——喀什。他们也成为广东第一批到喀什的志愿者。

此前,冯卓怡从来没有来过新疆,对新疆的印象是——干燥多土,有沙漠,神秘。辗转到新疆后,首站是乌鲁木齐,一个在绿洲中发展起来的繁华都市,和冯卓怡想象的很不同。

志愿者们在乌鲁木齐接受了培训。冯卓怡穿的裤子很短。一个维吾尔族女生善意地提醒了她。此后,为了尊重当地风俗,她的那些小热裤,再也没有见过天日。

她迅速与组里的维吾尔族志愿者成为朋友。有一个维吾尔族男生长得特别像吴彦祖,冯卓怡一直想求合影,一直不够胆。她还和两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女孩很要好,三人经常一起合照。

结束短暂的培训后,志愿者们到了距乌鲁木齐1000多公里的喀什。和乌鲁木齐不同,这里楼房不高,很有异域风情,冯卓怡对此充满新鲜。与此同时,她也很忐忑:自己学的是外交,来这里能做什么?

8月,志愿者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基层岗位。因为之前的学生会经历,冯卓怡和另一个维吾尔族男生被喀什市委宣传部选中了。一到安排的住处,冯卓怡就哭了:那是一个办公室,土很厚,“几十年没人住过的感觉,会想到一些灵异片”。但她哭的并不是灵异事件,而是需要自己收拾房子……这个十指不沾泥的独生女犯了难。

在市委宣传部的行政办公室,她也什么活都干:修电话,修网,修复印机……一边手机百度,一边摆弄。不久她又去了双拥办,经常到部队慰问,跟部队下到对口帮扶的村。

她还和志愿者们一起策划公益活动,到福利院教小朋友英语和汉语,为他们募捐实物。因为性格爽快豪迈,喜欢牵头,很快,冯卓怡就成了志愿者中的“带头大姐”。冯卓怡的维吾尔族朋友卡拉买提还给她起了一个维语名字——卓玛古丽,意思是“星期五的花朵”。

冯卓怡发现自己开始真正长大了。志愿者每个月只有1000元出头的补贴,她勒紧裤腰带,从不向家里要一分钱。

对父母,她报喜不报忧。受委屈的时候,她就对自己说:“又没有人逼你,是你自己要过来的,你委屈什么?”

因为那些维吾尔族朋友,她很快融入了当地社会。“当初我心中也会有恐惧,但是好奇比恐惧多。”当地工作人员邀请她去参加维吾尔族婚礼:人们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坐着卡车过桥环城一周。她给他们照相,边吃边跳舞。

她喜欢上了当地的烤肉,也喜欢上了大巴扎——那里面什么都有,包括很多女孩子喜欢的小玩意。胆大的她,会带远房表弟去夜市吃羊蹄、羊头。后者在喀什的灯饰城工作,晚上不敢外出,从不知道当地有夜市。“我会带他去感受,带他去突破一些他心中的恐惧。”冯卓怡说。

到后来,冯卓怡在喀什到处都有维吾尔族的熟人了。看她吃烤串吃得香,老板总是给她挑大串。在大巴扎买干果,老板会友情大赠送一大包。

很多内地人去大巴扎不敢砍价,砍价后不敢不买。冯卓怡毫不在乎,照砍不误。老板抱怨价格太低,她就各种装可怜和卖萌。为了砍价,她甚至学了不少维吾尔族语言。

在喀什的第一年,她过得很开心。

2. “不是每朵花都要长成玫瑰才漂亮嘛”

现在说普通话,冯卓怡的口音已经带一点新疆味了。“既来之则安之。”她说。

第一年的志愿服务期结束后,冯卓怡续签了第二年。和她同一批来新疆的志愿者,有五六人都续签了。他们在第二年服务期满后基本都留了下来,当教师、公务员,或在援疆企业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卓怡也想留在新疆,扎根下来。

开明的父母接受了女儿的选择。人在广州的母亲告诉她:“你在那边快快乐乐工作,我们在这儿平平安安生活。你不用担心。”“我家在这方面看得特别开。”冯卓怡说。

其间她也回过广东,但发现自己已经更适应新疆,俨然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了。

成家的问题随后到来。她接触过一些在喀什的男生,但他们的家都在内地,不愿留在新疆。此后,冯卓怡对介绍人下了军令状:要介绍,就介绍新疆本地人。

她很快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丈夫是乌鲁木齐人,在南疆军区驻喀什某部当指导员。“新疆男生挺豪爽,性格也好,粗中有细。”两人感情很好。

丈夫当年入伍分配时,有机会回乌鲁木齐,但他把机会让给了战友。后来他经常以此为例,教育战士:“一个地方好与不好,关键看你怎么去生活。我不是遇到你们嫂子了吗?”

2013年,冯卓怡以综合成绩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公务员,到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工作。此后,冯卓怡在乌鲁木齐,丈夫在喀什,两人聚少离多。

6月初,中央电视台采访了冯卓怡。为此,冯卓怡向单位请了假,赶到喀什,和中央电视台驻当地站的记者一起去丈夫的营区——这正好是她结婚一周年前后。丈夫正要出门,两人突然撞见。缓过神来之后,冯卓怡哭了——从今年3月之后,两人就没见过面。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年轻人出于镀金的动机想来西部的。冯卓怡的很多师弟师妹找她咨询时,她会提醒他们:“我更欢迎理想主义者。”

但这种理想主义不是凌空蹈虚的。她写过一篇日志:“能把行动照进现实,才能称为理想。”

对于自己的选择,她认为,“不是每朵花都要长成玫瑰才漂亮嘛。”

现在她在广州中国移动工作的同学已经买了车,而她没车没房,一个月工资3000余元。“我可能一直对钱没有什么概念。我想把事情做得有意义一点。”她说。

3.比恐怖更恐怖的,是对恐怖的畏惧

2014年4月30日下午7点,乌鲁木齐火车站南站发生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3人死亡,多人受伤。当时冯卓怡正跟朋友吃饭。她马上打电话给父母:“我在这边挺好的,你们不要担心。”母亲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不到一个月后,人民公园北街的文化宫早市再次发生暴力恐怖袭击。得知此事后,冯卓怡特别震惊——上早市的,都是无辜的老人和妇女。暴乱分子却针对这样的人群下手。她还得知,自己楼下的一个同事住在早市附近,好在当天晚出门,逃过了这一劫。

“我之前一直做很多正面、积极的宣传,一出这样的事,觉得前面做的事情都受影响了。”冯卓怡叹息。

当时有关新疆的谣言很多。“那么乱,赶紧回来吧。”有朋友说。还有人问:“你们宣传部是不是像战地记者一样,随时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这问题让冯卓怡哭笑不得。

在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事件发生之后,1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强烈谴责暴恐分子乱杀无辜的罪恶行径。这封信给了她很大触动。“我自己现在也是新疆人,也要为新疆这片地方说两句话。”

于是,在5月26日,文化宫早市暴恐事件第4天,她提笔写下一篇日志《请不要将新疆恐怖化》。

她写道:“舆论的报道有着天然放大效应,实际上暴恐活动对普通人来说,无论在疆内疆外都是极低概率事件。比恐怖更恐怖的并不是恐怖本身,而是人们对恐怖的畏惧以及人们无节制的想象!”“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能够做到的是把新疆当成正常的新疆来对待,坚决扫除暴恐分子向社会投掷的恐怖气息。”

她认为,“恐怖主义也是包括维吾尔族人民在内全体中国人民的敌人。有什么能像民族之间的偏见和误解造成隔阂感更让人感到无力和心酸?”

在文章末尾,她附上了《申请到边疆工作的志愿书》。她希望再回到喀什。

日志开始发在人人网上,后来被她的好友转了出去,很快火回了新疆。她的很多领导、同事都从微信平台上看到了日志。

“暴乱分子就是想分裂、挑拨我们,但我们就要好好地团结在一块儿,好好生活下去,不能让他们得逞。”冯卓怡告诉记者。她希望以实际行动,消除人们对新疆的误解。“你们真的要亲身来看。好多来过新疆的人,回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她说。

6月26日,冯卓怡应邀回母校演讲。她对师弟师妹们展示了自己拍摄的新疆——当地人、夜市、杏花、胡杨林、雪景……引起在座者啧啧称赞。

“这就是新疆,一个美丽淳朴的地方。”她介绍道。

这也是她想扎根一辈子的地方。

往期回顾更多>>
经典报道
2014.6起底张立冬:入魔往事

忽然转弯的人生背后,其实暗藏着一场隐秘战争。这场战争悄然发生在中国乡村僻壤。战争关乎邪教,也关乎愚昧。详细>>

2014.5倪萍归来:我没变 时代变了

倪萍坐在央视新大楼的化妆间里,国家电视台的端庄依然挂在脸上。只是如今她55岁了,更像个和蔼的邻家阿姨。详细>>

2014.4兰州水污染调查:贾家堡“毒史”

贾家堡“毒史”只是一个缩影。建国以来粗放式发展遗留的积弊,正寻找下一个爆发的契机。详细>>

2014.3MH370机长:消失的神秘极客

在这趟充满问号的迷航之中,机长扎哈里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详细>>

2014.2东莞技师:为何要打这份工

她们大多出身农村或三四线城市,去南方打工,是父辈们趟出来的唯一出路。 详细>>

2014.1熊猫烧香作者的病毒人生

没有浪子回头的温情,没有国家招安的戏码,李俊的人生仿佛也被病毒侵蚀。 详细>>

2013.12“伪卖国贼”浩二的生存逻辑

在民族主义夹缝中,他探寻着日本演员的中国生存逻辑。他的命运随着中日的民间情绪起伏。详细>>

2013.11三中全会亲历者揭秘

随着“改革决定”的最终出炉,这些代表亲历们也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详细>>

2013.10深圳“厂妹”再调查:走失的荷尔蒙

在一个汇聚了几十万年轻人的大工厂,性成为一个敏感又禁忌的话题。详细>>

2013.9起底秦火火:谣王是怎样炼成的

他们在虚拟江湖中嚣张行走,无人制约。关注度带来了财富,也将他们引入深渊。详细>>

2013.8上海买春案爆料人:法官的地下世界

一位因觉官司蒙冤,反复申诉无果的上海人,完成了一场“非典型式复仇”。详细>>

2013.7对话纪英男:高官包养是一种病毒

她描述了一个隐秘的世界。那里穷尽豪奢、纸醉金迷,高官用巨款给爱情镀上闪耀的金光。 详细>>

2013.6中国性玩具大亨:你所不知的催情内幕

那层神秘面纱背后:催情药都是假货,避孕套有几十倍利润,全球性玩具70%产自中国。 详细>>

2013.5长沙坠井女孩:60天生死旅途

暴雨从苍穹倾泻而下,冷雨夜中,一次意外的失足,女孩跌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详细>>

2013.4独家调查:H7N9感染者的最后12天

他在痛苦中飞速冲向死亡,最终加入到冰冷的数据统计之中。详细>>

2013.2生死金岭镇:污染阴影下的死亡村落

小镇井眼封闭,蚊虫绝迹,部分人相继患上胃癌、肺癌、食道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村落。详细>>

精品栏目推荐更多>>
  • 出 品: 搜狐新闻中心
  • 总策划: 王鹏
  • 时 间: 20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