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的国 | 养育多孩的父母应得到奖励而不是惩罚

文丨梁建章 黄文政

我们两位作者,求学国内,负笈海外,一位学统计,一位学经济。我们又都辗转回归,一位做金融,一位做网络。我们走到一起,不为稻粮谋,不为享荣光,而是因为对中国的前途怀着共同的梦想。我们思索探究,执笔撰文,希望中国的生育恢复正常,为的是让我们的梦想能够扬帆远航。

我们虽然背景不一,视角不同,但我们各自独立形成的,对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观点几乎在每个细节上都一致。我们相信,这种高度的一致并非偶然,而是因为我们推崇温和与理性,尊重事实和证据,在分析中惟严谨和慎重为上。

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就喜好生孩子,否则我们怎会是世界最大的民族?只是崇尚生育是所有留存下来的民族的共同特征,非华夏所独有。可是时至今日,东亚已是全球生育最低迷的地区。不仅日韩如此,甚至泰越都低于欧美,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港澳台新更是全球垫底。数据无可辩驳地表明,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

很多人以为,生育水平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低,到处不都是超生的孩子吗?只是直觉的判断会有极大的高估。假若一半家庭生一胎,一半家庭生三胎,那么每四个孩子中,仅有一个是独生子女,其余三个却都来自三胎的家庭。你会觉得超生太多,误以为人口在膨胀,但这是极大的错觉,因为这里每个家庭平均只有两胎,男孩又多于女孩,下一辈的人数其实会减少。

很多人以为,只要放开限制生育就会回归正常,难道生育不是人的本能吗?只是少子化一旦成为常态,想要逆转却难比登天。环顾全球,没有一国的生育率处于极低之后还能够成功地弹回正常。正是因为孩子生得太少,中国才成为最养不起孩子的国度,反过来又会让生育更少,这看似矛盾的因果却是理性思考中的必然。

很多人以为,资源匮乏是中国的宿命,谁让中国人太多呢?只是所谓世界人均这样一个常被用来衡量资源多寡的标准并无代表性意义,因为它会被极少数国家拉高。耕地不足,淡水危机在中国早已耳熟能详,但权威的报告却显示,中国的耕地和水即使在人口峰值也足够。靠减人来提高人均资源是在削己足适他履。

很多人以为,减少人口可缓解资源压力,自然资源不是越来越稀缺吗? 只是三十年控制人口所缓解的压力,两年经济增长就会抵消。而且,资源的价值在经济中的比例其实很低,甚至越来越低。一种资源若因稀缺变得太贵,即使没有替代品,人们也会改变生活方式,把它从经济循环中排出,其影响对全球同步。中国控制人口是以自残的代价为他国节省资源,并降低自己的规模优势,让后代在未来资源市场上处于劣势。

很多人以为,减少人口才能发展更好,现在进口资源还不多吗? 只是这个变化其实是中国的进步,说明人口的规模和集聚效应所提高的效率超越了进口资源的价值。经济越发达,人的贡献在经济中的比例越高,以致发达地区大都是输入资源的人口集中地。资源丰富当然利于国家安全,但维持安全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厚植国力,强化国防。减少人口却是适得其反,更是让一个以人的创造为主的经济向出卖资源的低端方向退化。

很多人以为,现在的繁荣受益于少生了孩子,越生越穷不是人尽皆知的公理吗?只是估算生育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 发现,严厉的生育限制换来的不过是让人均收入的增长在三十年里快了一到两年。这个微小的短期贡献所对应的长期代价是未来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衰减,其后果是经济失去活力,消费与生产同步萎缩,投资意愿低迷,无数行业会如夕阳西下,创新乏力,经济停滞甚至衰退,最终人均收入甚至相对下降。

很多人以为,人少了找工作会更容易,就业难不是因为人太多吗?只是工作机会都来自于人的需求。人 少了竞争者少了,但机会则会更少。三十年来,人们从乡村去城市,从小城去大城,从内地去沿海,都是从人少去人多的地方,如果人少了真的有利于就业, 人们只会反向迁徙。又有人担心,自动化的社会不需要人多。但历史现实却是,社会越进步,就业却越充分,因为从农田和生产线上省下的人力,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财富,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个合理的社会怎会因为效率提高了反而变得不能承受?

很多人以为,人少了城市会变得宽松,不是因为人多才拥挤吗?只是拥挤是效率的代价,因为聚在一起,效率才会更高。中国到处有荒凉的农村和宽松的小镇,但因为偏僻人少却少有机会和便利。缓解拥挤的良药是发展,让人们居住宽松却依然享有效率。人口大幅减少,无数乡村甚至小城会因衰败失去吸引力,而大城市则变得更加拥挤。

很多人以为,人的数量少了,人的质量可以更高,难道质量不比数量更重要吗?只是质量与数量并不矛盾,质量相 同时,整体的力量与数量成正比。如此低生育率下,中国孩子的数量会持续地衰减,不仅农村甚至城市的学校也会快速地消失,未来降低的不仅是人的数量也是人的质量。年轻人比例越少,老人的比例会越高,相同的人口规模下,一个老态龙钟的国家怎能争得过朝气蓬勃的民族?

很多人以为,少生孩子能够换来一个富强的中国,人少了,人均财富不是更多吗?只是人不仅会消耗,更会创造, 而且创造整体上大于消耗,否则人类怎会进步?西方发达不是因为人少,而是现代化提高了创造的效率,这与人多的优势并不矛盾。中国有更多的人,成功的崛起会把人类文明推向新高,这本该是天命所归,但却被长期的低生育率釜底抽薪,或成昙花一现,中国世纪或许还未真正开始就将落幕。

很多人以为,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实施,人口政策已经调整到位,全面放开甚至鼓励生育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 极端吗?只是除了今日的中国,自主生育是古今中外的常理常情,我们在东亚的邻居以及少子化远没有我们严重的欧美几乎无一不在鼓励生育。全面放开生育不是什么极端的主张,而是要维持民族正常繁衍的最低诉求,一面倒的宣传已经让整个民族的观念完全偏离了正常,以致把最低的要求都当成了极端。

我们曾以为,如此严厉的生育限制政策一定经历过最严谨的论证,直到我们阅尽相关的文献才无奈 地承认,支撑这个政策的假设之离奇、推断之草率是匪夷所思。我们终于明白,如果一个政策太过荒唐,尤其代价巨大,人们在情理甚至情感上反而难以相信它会是 错的。况且,人是负担的观念直接又直观,人是贡献的认识却间接而抽象。严厉限制生育的三十年正是中国突飞猛进的年代,很少人意识到,生育政策的效应有几十年的滞后,三十年来高速发展的前提恰是之前高生育率下积累的能量得到了释放。

一次次深入的反思将无数习以为常的人口观念击得粉碎。我们确信,这些观念之流行不是因为它们合理,更不是因为它们合情,而是因为在趋同性极强,规模巨大的中国,一个哪怕是极为荒唐的观念被持续地灌输后得以确立,其存在惯性都会淹没常人的思维。

只是我们都不喜欢人云亦云,更不好随波逐流,我们不会因为一个观点认同者众就相信它正确,我们不会因为一个理念流行时久就相信它正当,我们更不会因为一个政策代价过大就相信它必然有理。我们愿意去思考,去分析。忧心愁思,不绝如缕,因为我们在乎华夏的未来。

这一切的努力带来的结论已然太清楚,那就是极低的生育率是中国走向衰弱的不归之路,这种趋势难以逆转。

我国一度占人类的三分之一,如今不到五分之一,而我国的新生儿仅略过世界的十分之一。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民族短短几代人就会变得无足轻重,衰减的过程更是惨烈无比。虽然人多并不一定会富强,但繁衍长期处于如此的劣势,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衰亡。

然而,心有不甘的我们都不是言败的人,我们不忍、不愿、也不会接受我们的民族走向衰亡。

我们希望有一天,像在几乎所有少子化的国家一样,养育多孩的父母会因为付出了更大的艰辛,对社会的未来有更多的贡献受到应得的奖励,而不是像今天这样被惩罚。

我们希望有一天,人可以回归人性的尊严,而不再被当成种种困难的托词。人会带来问题,但更会解决问题。哪有遭遇了困难就要去自我消灭的道理?

我们希望有一天,人被视为最宝贵的资产,而不只是沉重的负担。信息时代,人多一倍,国力强可超过一倍,因为个体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能交流,唯有语言和文化才是边界。众多的人口本是中国最大的资产优势,是我们繁荣强大的根基,但却被视为负债被无情地消减,这是何等可悲和可叹?

三十年多了,人口红利的时代正在过去,人口还债的阶段逐渐来临,断崖已经开始显现,可我们还在消亡的岔道上疾走。危机潜伏,忧患日增,该从迷思的雾霾中走出来了。好在我们人口还众,青山尚在。我们欣慰,这是一个鼓励梦想的年代,希望不灭,梦想依然。

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能找回失落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聪明,勤劳,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社会主体拥有共同的文化风俗和价值认同。正是这些先天的优势,在庞大人口的倍乘效应下,让中国在历经磨难之后依然可以迅速崛起。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民族骄傲。

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能重回世界的富庶之巅,在总量,也在人均。我们拥有最多的劳动者,理应构建最完备的生产和创新体系,孕育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我们拥有最多的消费者,理应形成最广泛和最细分的市场。我们拥有最大的人口规模,可以发展出最先进的技术,实现最高超的效率,以此创造的价值来换取全球的资源,维持我们主导全球经济的优势。

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人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只要真的做到以人为本,让发展为人,而不是人为发展,这一切该是顺理成章。当人多被当成解决问题的优势,而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我们可以产生更大的需求,筹集更大的财力,酝酿更多的解决办法,会更有条件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安稳和舒适之地。

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的孩子不再需要为了追求卓越而漂洋求学,他们不再仰慕我们工作和学习过的哈佛和斯坦福, 而是以我们求学的交大与复旦为荣。我们有最多的人口,理应产生最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多的学者和艺术家,最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我们的民族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只要自尊自信,不为迷思误导求自宫而后快,而是沉着坚定,发挥才智,排除万难。

只有人性舒展,才能国运昌盛。

只有生生不息,才能历久弥新。

只有希望成真,才能美梦相传。

只有让生育恢复正常,我们的梦想才能远航!

今年两会,搜狐推出“你好,我的国”特别策划,希望能从个人的视角来看国家。这个国是每个人的国。“我”与“国”息息相关。《你好,我的国》征文正在进行中,如果你对国家也有话想说,欢迎发送邮件给我们lianghui@sohu-inc.com

(责任编辑:柯锦雄)

梁建章

携程网联合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关注人口问题。

黄文政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长期关注人口问题。

李亚民北京国家税务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