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的国丨“双一流”高校资源配置应向中西部倾斜

文 | 全国人大代表 邓秀新

“不是说教育部长说不要挖了,大家就不挖了”

教育部部长一直在呼吁,请东部的高校不要从中西部学校挖人,手下留情。

但并不是部长说不要挖了,大家就不会挖了。这个现象一直有,但是这两年加剧了。因为大家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双一流”建设刚启动,我们只是希望多关注一下地区平衡。“双一流”建设的资源配置如果不合理,会进一步加剧东西部高校的差距,会加速东部高校从中西部高校挖人的节奏。

中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迟缓一些,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还没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的发展程度。如果你一味的强调市场配置,可能西部战略、中部崛起都实现不了。所以在人才资源配置上,政府这只手还是要有的。

各个省投入到创新性的研究,或者是投入到人才的力度和资金量是不同的。比如说沿海一些省份,有的学校一年能够在通常常规的预算以外还额外拿到几个亿,甚至七八个亿的投入,多出来这么多钱,就可以去引人才。人才不会天上掉下来,培养要一段时间,来得快只有去引(去挖),就看到谁那去挖。

东部有些学校能够出大钱,出到一个亿挖一个人。当然这么多资金不是给个人,而是用来建实验室、组建团队和开展研究。个人的待遇也是比较高的。中西部的学校,相比没有优势。一是没有这么多的资金,二是所处的环境的学术氛围,子女教育就业等也有较大差距。

“办学的投入,东西部差距较大”

中西部的院校,资金肯定比不过东部院校。东部学校所处地经济发展较好,项目多;学校获得校友或社会的捐赠也较多,学校财力较强。此外,中西部学校,地方财力较弱,给高校的财力支持与东部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

东部学校进入985、211工程的也较多、而且较早,而中西部这类学校相对较少,进入211工程较晚。得到的学科建设经费学校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据不完全了解,差距能到二位数。

学校财力的不同,以及所处区域的消费水平,特别是房价的差异,教师待遇东中西部也有一定差距。作为中西部高校,压力很大。

编者注: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重点高校人才竞争问题表示,高级人才外流,对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是在抽血,挖人才就是挖命根。教育部为此逐步做出制度安排,2月份发了通知要求高校对人才引进做出规范,薪酬条件做规范,不能恶性竞争,有的为了挖人给上千万,恶性竞争在市场上都是不规范的,更别说对于人才这种特殊对象。教育部下一步将引导各高校形成联盟,制定公约,对薪酬条件作出大体规范。人才竞争是遏制不了的,恶性竞争是可以驾驭管理的。)

中西部的学校,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农业等行业性较强的学校,压力更大。原因是,像我们以农业学科为优势的学校,自我造血功能弱,科技成果转化多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经济回报很少,甚至无直接经济回报。

中西部院校中,教育部或中央部委的学校,相对该地区的地方院校而言,要好一些,省属院校的压力则更大。主要原因是地方院校所在省市的财政能力的强弱不一样,中西部财政靠中央转移支付的比例较大,自身财力有限。当然也有各省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的差异。

“人才不能光想到从外面挖,还要自己培养”

人才流动,并不是坏事。前面说的,政府这只手需要发挥作用,并不是说要政府去限制人才流动,用绳子绑住每一个人。理性地讲,重视人才是一个好事。高校本身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方面,学校要广纳人才,聚集人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人才,引培并重才是长久之计。如果都不想做长期的培养,均想来得快地引,那一定不是长远之计。只想引不想培,那很可怕,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很可悲。

这些年,我们引进了一些人才,多数从海外引进,从国内也引过。国内引的人,一般是到我们这后,学科的优势互补性较好,到我校后可与我们的优势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算是国内人才的优化组合。我们也有一些人才流到别的单位去的。实际上,我们学校这些年,自己培养的一批人才成长也很快,一批教师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梳理下,我们引进的人才多数是我们比较缺少或比较弱的方面的人才。这10年,我们从海外引的教授有40来个,从国内兄弟单位引(挖)进来的10个人左右;自己培养的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等有近20名。当然,我们也有被人家挖走的人才。

“留人要有诚意,不能光说不做”

外面来挖人我们防不住,我们也可以想方设法留人啊。

经常讲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不管什么留人,一定要落到实处。这里我说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学术生态环境,做学问的氛围。一个好的环境需要学校来营造,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作为学校,很希望所在地能营造一个更大的留住人才的环境。近年,我们看到一些城市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出台一些列政策,提供实惠的吸引人才的条件,均取得了好的效果。

因此,中西部的学校一方面自己要努力营造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希望教育部多关注中西部学校的实际困难,多给一些支持;希望所在城市出台一些好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共同营造一个好的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责任编辑:柯锦雄)

邓秀新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

李亚民北京国家税务局党委书记
梁建章 黄文政人口学者
李晓林全国政协委员 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
蒋洪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李永忠原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
史明德中国驻德大使
李辉中国驻俄大使
李树亭北京市天钰衡律师事务所律师、聂树斌案律师
李春元河北廊坊环保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