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入殓师:送死难者最后一程
 
提要:在这次致死77人的特大自然灾害中,他们能做的只能尽可能把伤痕挡住,让死者体体面面走好最后一程,也减轻中国的痛楚。
  冰冷的房间内,老魏端详了一下遇难者——那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躺在钢板床上,脸上残留着一道道伤疤。“那可能是洪水中的树枝划的。”老魏猜。
  他拿出粉盒,特意多擦了几层粉。希望能遮住伤痕,也掩住悲伤。
  老魏是房山殡仪馆的一名入殓师。自2012年7月21日暴雨过后,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陆续被送到这里,他和同事们空前地忙碌起来。
  58岁的老魏其实不懂入殓师这个名词。“我和同事都是自学成才,”他自嘲道。他们常用的技术只有打粉底、抹口红,太复杂的不会。而在这次致死77人的特大自然灾害中,他们能做的只能尽可能把伤痕挡住,让死者体体面面走好最后一程,也减轻中国的痛楚。
  房山殡仪馆的入殓师,由6名火化工兼职担任。老魏是其中的老师傅,入行已37年。老魏经常活动的区域在告别厅后门外。这是一排4米多高的办公室,包括冷藏室、整容室、值班室、火化间。空气中常年弥漫着焚烧尸体的味道。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老魏等人一次次面对生死,参悟生死。
  在他的印象里,殡仪馆从未这样忙碌过:23—26日,每天火化的遇难者尸体都有三四具,“平常一周才五六具”。在暴雨过后,他们就接到了通知,近期不能休假。
  殡仪馆平时不太忙,只有在在北方寒冷而干燥的冬季里,身体衰弱的老人容易去世,深夜里,殡仪馆挂着黑绸带的小面包车将老人送到这里,划上生命的终止符。
  夏季总是缓慢而安静的。然而,这种节奏被一场暴雨打破——同时打破的,还有无数家庭的平静和幸福。根据北京市最新公布的数据,“7-21”特大自然灾害导77人遇难,而房山正是重灾区。
  这个黑色日子之后,房山殡仪馆鸣送骨灰的礼炮,每天都会响上数次。悲伤的家属来到这里,趴在休息大厅、告别厅、火化间外,哭得瘫作一团。“这不比老人去世,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24日,老魏将水灾中遇难的一名19岁女孩推进火化炉时,在旁守候的中年妇女哭晕了过去。
  第一具因水灾遇难的尸体,是7月22日凌晨2点30分殡仪馆的。死者是房山区周口店镇的一名村干部,数小时前,他在筑坝疏水时被洪峰卷走,人们在淤泥中发现他时,已然没有气息。
  老魏没有见到男子本人——他每天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至下午4点半,每6天才轮值一次夜班,死者送来后,他并不在岗。但同事告诉他,这是一名老党员,实实在在为救老百姓而牺牲。老魏心中便不由多了一份敬重,他暗暗记住了这个名字:冷天成。
  还有部分尸体被泡时间过长,已经不适宜美容,24日下午,老魏检查完一具尸体的情况,摇摇头,拒绝了家属的美容请求。“能送一程就送一程,实在不行,也没法强求”,老魏解释,这名遇难者身体在水中严重泡胀,体重已经超过200斤,不能轻易触碰。
  面对连续几天处理被泡过的尸体,老魏已经淡然,但80后入殓师小华有些难过——工作2年多,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对所有尸体泰然处之,但看到躺在不锈钢床上的少女尸体时,还是难受,化妆时念叨着“太可惜了”。
  学校的殡仪心理学课程发挥了作用:这几天下班后,小华便立即看电影、听音乐,找朋友玩会儿,试图舒缓心头的悲伤,他习惯安慰自己“我的工作是为他们服务好,也算是做善事吧。”
  27日早上7时许,因抗击洪灾牺牲的副镇长高大辉躺在整容室里,他面色白净。因为小华的化妆,高大辉面容安详,犹带英气。
  早晨的最后一次整理遗容结束后,小华微微曲着腰,神情肃穆,恭恭敬敬地端着花碗,把菊花花瓣摆在烈士头边。
  这个早晨,小华一直陪在高大辉的遗体身旁,用纱布一次次擦拭他脸上的水珠——这位官员在水中浸泡过20多个小时,整好容后,遗体便存放在冷藏箱里,直到27日追悼会前,才从里面“请”出来。温度的变化,让遗体和棺木表面,开始慢慢渗出水珠。
  小华送了高大辉最后一程,早上8时30分许,他推着钢板车,将高送入告别大厅。大厅外,副镇长的生前同事、同学、朋友,已经胸别白花准备就绪,等着与他见上最后一面,悲伤的母亲见到儿子就要往前冲,捶胸顿足地喊道:“儿子,妈想你!你怎么不要妈了?!”
  告别大厅里,哭声此起彼伏。这场灾难带来的痛楚,在这里达到最高峰。
  7月26日晚,在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77位遇难人员名单。老魏一直等待着,那位“冷永成”出现在榜上,并永远定格在倒数第三行的位置。
  根据《北京日报》在26日刊登的消息,冷永成已经被追认为烈士——老魏此前一直不知道这个消息,曾为此愤愤不平。
  老魏还不确定老人会在哪天火化,但他希望能亲自动手,送英雄最后一程。
  文 江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