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联盟精选 专 题 活动展览
 
图片观赏 [  华商报 ]
 图片说明

黄河上的筏子客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地方。经过加温脱毛后,用菜油、食盐渍泡,经缝制、充气后,形成气囊,然后用菜油涂抹,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个小孔吹足气后扎封,十几只这样的气囊拴在一起,上面再绑一个防腐又韧性的柳木架子,皮筏子即告做成,整个做工需要20多道工序。”2005年9月中旬,在黄河边胡奎师傅的家里,他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给记者介绍。

75岁的胡奎是兰州市为数不多的老年筏子客。他出生在羊皮筏子世家,从小生长在黄河岸边,15岁开始跟着父辈学习做羊皮筏子。

皮筏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之分,是黄河上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古已有之。《宋史》中记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用羊皮筏载人渡河,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尤以兰州一带为多。

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在古代,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顺流而下,日行上百公里。小皮筏一般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适合短途运输,并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方便携带。串联起来的羊皮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恢弘,蔚为壮观,当地人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

过去,在交通极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羊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服务于两岸当地百姓。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修包兰铁路时,有些铁轨就是用羊皮筏子运过黄河的。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上的桥梁越修越多,大小船只往来穿梭,羊皮筏子这曾经盛极一时的交通工具,今天已经变成胆大游客的游玩项目,成为一些市民休闲娱乐的好“玩意”。有些筏子客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这行赚钱少的买卖,在黄河上做起了快艇、游轮等赚钱多又快的水路生意,只有年长的筏工们还继续留守着和自己相伴几十年的“羊皮筏子”。

“这几年,黄河污染严重,羊皮筏子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以前一只羊皮筏子可用五六年,可现在只用二三年就溃烂报废。而做一个羊皮筏子需要近万元的成本。”72岁的孔师傅说起这些,十分心疼。

虽然胡奎师傅也觉得羊皮筏子的存在意义已不大了,也曾动摇做筏子的信心,但他仍想把这门黄河上特有的手艺保留下来,在家坚持做羊皮筏子,而且把消失在大家视线之外的牛皮筏子也做了出来。他希望这个祖传的手艺不要在自己的手里失传了,那样,他会觉得对不起祖宗。

所幸,儿子在他的引导下,也能做筏子了。     《华商报》记者 陈团结 文/图

 
75岁的胡奎师傅对皮筏子的前途忧心忡忡   当地流传一句俚语: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筏子客把羊皮筏子放到黄河里,开始了一天的营生
为了方便联系,筏子客孔师傅也用上现代化的通讯设备   孩子们穿梭在巨大的牛皮气囊间自得其乐
     
 
由于水质污染,羊皮筏子被浸蚀得千疮百孔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乘坐原始的皮筏子成了一种刺激和享受
     
   
制作皮筏时,吹皮囊要有窍门    
 
 
 

视觉联盟:重庆时报  东方早报  华商报   京华时报  竞报  南方都市报  新京报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