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本土英雄 寻找被淡忘的信念
2002年8月24日03:02 中国青年报
|
本报记者 吴晓东
8月,《平原枪声》、《嘎达梅林》、《冲出亚马逊》等影片纷纷占领银幕,英雄主义情结在各大影院燃烧———
8月,英雄主义情结在各种题材的影片中遍地开花,何群的《平原枪声》、冯小宁的新片《嘎达梅林》、军事题材动作片《冲出亚马逊》、反映高科技民营企业家的《背水一战》等影片开始集体烘烤各地影院。
一年前,何群选在7月7日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打响”了《平原枪声》。根据脍炙人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平原枪声》,无论在选材还是艺术表现上都能看到《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经典抗战片的影子。
在这部影片中,何群自信地把红色经典和儿时的英雄情结做了一次个性化的链接。他说:“我拍这部影片实际上是希望它可以让人们回忆和记住一些东西。”
另一位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导演是冯小宁。从《战争子午线》、《北洋水师》、《大空战》,到《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现在他对有关“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暂告一段落,而新片《嘎达梅林》则把目光从战场转向了自然。
属马的冯小宁自称“不喜欢待在城市里”。他相信,“在牧民和军人们那里,你可以忘记诽言和铜臭,更多地走近真朴和善美……”英雄史诗片《嘎达梅林》取材于真实故事。冯小宁说,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从他为自由为生存为人民为爱而走向死亡的勇敢精神来说,他也是全人类的英雄。
军事题材动作片《冲出亚马逊》取材于我军空降特种兵两名年轻军官被派往委内瑞拉接受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训练的亲身经历。与以往中国战争影片动辄追求数万人的场面不同,该片的视觉冲击更具有现代感,大量低空航拍和扛拍镜头以及快节奏的剪辑加上光线对氛围的营造,使得整部影片在阳刚英气之中流动着一股金属质感。
而同期上映的影片《背水一战》,则瞄准了一块“没有硝烟的战场”,塑造了一个在民族利益面前慷慨抛弃小我,破釜沉舟研究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家王建南,以及留美爱国博士陈天红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因为影片的卖点各不相同,目前来自影院的票房回馈已经证明:每位导演的英雄主义都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据电影局透露,《平原枪声》拷贝“走势良好”。
《嘎达梅林》冲出钢筋水泥的包围,对深陷围城的都市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讨巧的卖点。冯小宁抓住了。《嘎达梅林》已覆盖了全国将近20家院线,票房成绩也令人欣慰。抛开美丽宜人的草原风光、淳朴豪放的蒙古族风情,以及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视听效果和流畅的电影语言等种种商业和艺术因素,我们愿意乐观地把这看做是观众对英雄主义做出的积极呼应。
在8月公开上映之前,影片《冲出亚马逊》已经提前赚得了大学生的口碑。在今年的第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该片夺得了最佳观赏效果奖。在全国部分院线上映不到1个星期,票房已经突破300万元。
导演宋业明说,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再三强调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已经不再是那些被模式化了的或具有既定色彩的情感行为,而是被表现为一种令人信服的铁血男儿的精神状态。
在何群看来,拍战争片,甭管你是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都得拍英雄与狗熊的关系。你是中国人,你就得塑造中国人的英雄。在这点上,何群一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简单和执拗:美国的电脑高科技是看点,中国人的小米加步枪就不是看点?我们小时候是崇拜着革命英雄长大的,那些老片子今天看起来仍然能激动人心。
《背水一战》的导演萧锋认为,这部影片折射出来一种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从王建南、陈天红等人的身上将会寻找到一种已被遗忘了的信念。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