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装备是部队在平时训练、演习和战时逐行饮食保障任务的重要保障手段。我军饮食装备研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上级首长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在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全体饮食装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军饮食装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本形成了以炊事车为主体较完整的野战饮食装备体系,且已在一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我军战场饮食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80年代以前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饮食装备只有一些简单的炊事器材。我军最早的炊事车是1952年开始研制的,1960-1962年研制了野战马拉炊事车、废气炊事车,1966-1970年试制了干粮加工车和面包车,76-77年又研制了几台新的炊事车。
52年的炊事车
52年的炊事车是一个单轴拖车,可以用汽车牵引,也可用马拉。车内设备包括大小锅灶各1个,380公斤容量的水箱1个,炊具箱、物料箱11件,大锅、菜锅、平锅等各种锅若干口,另有汽车牵引架、修理工具等。该车总重1.5吨。该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用汽车牵引,也可用马拉,机动性好,而且不占用卡车,成本也不高;二是烧媒烧柴燃料费用较低,基本上能保证一个连队的热食供应。不足之处是车比较重,车体比较大,马拉有困难。另外,车上设备布置前轻后重,战争条件下易翻车。而且散烟不良、无保温设备,锅无密封,行车漏水。
60年的马拉炊事车
|
马拉式炊事车 |
野战马拉炊事车是由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给养研究所炊事机械研究室于1960年下半年开始研制的。整个研究于1962年初完成。适用于步兵分队(连队)的伙食单位使用。所有炊事设备和附属设备均装在马拉车底盘上。炊事设备包括带菜锅的立式锅炉一台、蒸箱二个;附属设备包括手摇吸水泵和手摇鼓风机各一台、汤桶一套、煤箱一只及工具箱二只。该车做好150人的米饭(包括菜)一般需2个小时;做好150馒头(包括菜)一般需1.5小时。使用该炊事车需炊事员三名。一名烧火(兼驮手);一名负责淘米;一名负责切菜炖菜。马拉车的特点:一是车轻,用马拉,可走一般乡村土路。二是用锅炉、蒸箱做饭,烧煤烧饭。存在问题是:①做饭时间长,主要由做饭方法本身和蒸箱某些结构不合理造成的。②机动性不能适应步兵连队的需要。马拉不能爬山、穿林等。③手摇水泵不能保证冬季供水,蒸箱下部易积水,米饭撒入蒸箱后不易清出,以致腐烂变臭。
废气炊事车
废气炊事车是利用汽车发动机废气余热做饭的炊事车的研究工作。该研究由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车辆所和军需所共同负责。整个研究始于1960年7月,于1962年10月结束。该车底盘为解放10,驾驶室不改,车厢是工程车式的。两侧各有三个可摇起的玻璃窗,右侧有四扇可上下撑起的壁。后门两扇。车厢内中央部分设有两个底板下箱可贮存不怕潮的蔬菜等物。车厢后部两侧各有一个吊箱,其中一个放煤柴,另一个放工具。车厢骨架是焊制的合形梁,外蒙以0.5及0.75m/m的白铁皮,内衬3-5层胶合板,顶蓬夹层中填以旧棉絮绝热,顶蓬上开两个天窗,装6个12伏灯泡。车厢内部尺寸:长3650×宽2300×高1850毫米;车厢外形尺寸:长3750×宽2430×2050毫米。车厢总重850公斤。车内设备包括1个卧式锅炉、1个立式锅炉炒菜锅组、1个蒸桶、1个手摇水泵、1个冷却系循环水热交换器、1个贮水箱、1个手摇鼓风机,此外还有炊具箱、粮食箱、冷藏箱等。该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利用废气余热在行车中做饭是完全可以的,但要求90分钟内做好100-150人的饭菜是不现实的。但利用该立式锅炉组烧煤、柴可以保证90分钟内做好100-150人的饭菜。而单利用余热在柏油路上,平均车速为35公里/小时,110分钟内可以做好100人的饭菜。②利用发动机冷却系循环水的热交换器是可取的。③利用蒸汽做饭的方法是可取的。④车辆结构型式基本符合炊事车用途,行车时通风好,静止时右壁可撑起,工作条件尚可。不足之处是:①采用卧式锅炉之后再采用立式锅炉利用废气的途径是错误的,因为立式锅炉热效率低(53.5%),结构复杂,重量大,只用卧式锅炉便可以了。②废气管道的保温层不但痛肿而且保温效果差,排气歧管到三通伐的球头连接机械不好。③余热利用锅炉的腐蚀问题。锅炉使用之后,长时间放置不用,便会很快腐蚀。④利用余热做饭只有在行车时才是合理的,在汽车停止时发动发动机做饭是很浪费的,在专用的炊事车上,只考虑利用废气的余热做饭,现实意义不大。这是由于有时车的移动距离不大,热量有限,不能满足炊事车的需要。
干粮车和面包车
(1)干粮车
该车由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与上海食品工程设计院联合研制的。车型为由解放30改装的汽车大修工程车车厢。车内设备包括炒粉机、搅拌机、压块机、包装机等生产压缩干粮的成套设备。每天可生产2500-3000斤压缩干粮。该车是装备团以上单位的,用于解决战时的野战口粮。该车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所加工的干粮体积小,耐贮藏。但操作技术较复杂,易出故障,而且车体积较重,设备也较重。
(2)面包车
1969-70年由沈阳、北京军区与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其车型由解放10改装。(车盘降低,并且在上面加一个工程车式的车厢。)内装制作面包的烤箱、醒箱、面案、手摇泵等设备。以沈阳军区面包车为例,每小时可烤80斤面的面包。在烤箱下部还可以蒸馒头、做米饭、烧开水等。烧柴油,配一个喷灯式柴油燃烧器。柴油燃烧器点火时可用汽油蒸汽(0.5气压)预热。全车6人操作,每小时耗油4公斤。
77炊事车
|
77式炊事车 |
77炊事车由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于1977年在广州军区7431工厂试制的。该车用东风240改装,即在原车厢上增加一个金属壳棚,车厢两侧及前后挡共装9块左右可拉动的玻璃窗,两扇车门设在车后,为全开式。改装后整车总重6.1吨(包括全部炊事设备总重778公斤)。整车外形尺寸为6218×2255×3100毫米,内部尺寸为3400×2000×1790毫米。车厢顶距地面最高处3100毫米,内外蒙1毫米厚铝板,中间夹层用25毫米厚硬泡沫塑料填充隔热保温,两侧车壁各有890×660毫米可左右拉动的玻璃窗三个,前车壁有950×420毫米可左右拉动的玻璃窗一个,后车壁是由两扇门和原车厢挡板组成,每扇门有一个940×660毫米玻璃窗。停车做饭时,可将后挡板放平,增长车地板长度450毫米,并设有简易折叠梯。行车时将后挡板关闭。该车基本保持了原车的越野性能。1小时内可做好150人饭菜,只能指米饭和普通炖菜(每人每餐按七两米和五两菜计算)。蒸馒头若要蒸105斤面粉则需要65-70分钟左右。行车做饭需预先将米饭淘好,将菜切好,下米时也需停车进行。
二、80年代
80年代初,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功了80-营用炊事车、83型炊事车和83型面包加工车,同时进行了饮水保障车、主副食半成品加工车的探索性研究。
80-炊事车
是供营一级伙食单位野战条件下做饭用。80-炊事车由一辆主车(牵引车)和一辆双轴挂车组成。挂车重量不超过3.6 吨,其中底盘和车厢不超过2.3吨。该车在1小时内可做好400人的饭菜。每餐一饭一菜,不包括烧汤和烧开水时间。主食(米饭、馒头)每人每餐按6两计算,菜类按每人每餐3-5两计算。和面、做馒头、切菜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操作。操作人员为7人(不包括司机和给养员)。
83型炊事车
83-小型炊事车由一辆单轴双轮挂车组成。全套炊事设备安装在挂车上。不配专用改装牵引车,使用时可用解放CA10B型载重汽车牵引,也可用其他车辆拖挂。该车配有帐篷一顶,行军状态时,帐篷当作盖布,挂车行车高度1.5米;展开作业时,盖可作帐篷,面积为6平方米,工作状态高度为2.15米。
|
83型炊事车闭合 |
|
83型炊事车展开 |
80-野战活动厨房
根据1979年自卫反击作战军需工作经验,考虑到连队在前沿,单独起伙的条件差。因此,考虑将伙食单位集中到营比较合适一些。把一个营的炊具和炊事员集中到一起配备专门的给养辎重车辆运输。在没有装备面包车、炊事车之前,要改革现有炊事工具,在营一级装备野战厨房。野战活动厨房就是以连为单位装备野战厨具,由营统一组织做饭。80-野战活动厨房包括野战炊具、热食前送工具和附属设备三个部分。其主要战术技术指标是:以当时连用野战炊具为主,再增加一些必要的炊具,组成野战活动厨房。厨具要配套,热食要前送;全套厨具集中起来可以营为单位起伙,分散开来也能以连为单位做饭,热食前送袋容量45-50市斤,能盛装米饭、馒头、汤菜等,便于拿取,容易清洗。保温性能要求装入85℃的热食,在-20℃条件下,经1小时,热食保持不低于40℃。活动炊事帐篷、活动炊事桌轻便、坚固,便于展开和收拢。野炊灶和手摇鼓风机配合能烧柴煤。炊具袋放置小炊具方便拿取,不易丢失。
83型面包加工车
83型面包加工车由两辆解放CA-30越野汽车和两辆双轴四轮挂车组成。该车在海拔3500米以下地区,环境湿度为-30-35℃范围内均可使用。该车在有风(6级)、雨(中雨)和雪的情况下均能正常作业。该车需操作人员8人,可连续生产,平均每小时可生产100-200公斤面粉的面包(折合面包150-190公斤)。该车有一定的越野机动性。拖挂时最大车速60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15度,最小转弯半径10米,改装后的主车全重8.4吨,醒发挂车3.1吨,烤炉挂车3.45吨。工作状态占地面积为10×15(米)。
84-面包加工车组
84面包加工车组是由一台东风EQ-240越野汽车牵引的半挂列车和一台东风EQ-240越野运输汽车及一台50千瓦单轴电站挂车所组成。半挂列车为面包加工车。越野运输车为保障车。电站挂车为电源车。这一车组在野战条件下可构成一个流动性的小型面包加工厂。该车组在生产面包时,选用了快速发酵工艺。生产周期缩短为2个小时。可以连续生产。平均每小时生产105-125千克面包。一昼夜可生产2.3-2.7吨面包。每班由7-8人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