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草 萌 近一个月来,各地舆论频频提出恐怖分子将大举移师海上的可能性。6月4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恐怖组织可能会对海上重要国际航道发动袭击,亚洲和西方的反恐部门对此忧心忡忡。6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更是“先发制人”地提出,未来“海上恐怖”最可能发生的地点在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 继空中撞击、地面爆炸之后,恐怖分子即将把“魔爪”伸向蔚蓝色的海洋?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国际海事问题专家石刚。 “海上恐怖”山雨欲来 石刚认为,尽管“海上恐怖”并不是新生事物,但恐怖组织普遍将袭击目标转移到海上的可能性目前正在加大。而海上恐怖袭击的出现与“9·11”后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地理条件复杂,海上目标往往难以跟踪控制;海洋面积广阔,客观上存在着大片执法“真空”地带;与陆地相比,海洋的“治安”状况相对稳定,因而长期以来防卫意识松懈……石刚认为,这些都是促使恐怖分子“下海”的原因。 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中预言,“海上袭击”可能成为东南亚反恐活动的新威胁,它甚至提出最可能的发生地将是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的马六甲海峡。 石刚介绍说,在全球水域中有两个贸易“瓶颈”地段——除马六甲海峡外,还有苏伊士运河连接的红海和亚丁湾一带。这两片水域不仅是海盗作案的高发地带,也是与其濒临的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恐怖组织时常出没的地方。因此,在该海域的确存在恐怖分子与海盗勾结发动恐怖袭击的可能。另一方面,海域的狭窄不仅便于恐怖分子追踪目标船只,一旦发动攻击,还能对近港地区造成极大的波及效应。 警惕海上“9·11” 石刚提出,恐怖组织与海盗团伙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这已逐渐发展成一个全球普遍的现象。与所有的合作行为相同,恐怖分子与海盗团伙相勾结也有其“互利双赢”的基础。 一方面,大部分恐怖组织都经营军火走私的勾当,可以向海盗贩卖打劫所需的武器;而海盗抢来的赃款赃物也就成了恐怖组织制造袭击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恐怖分子可以利用海盗团伙严密的“海上信息网”及时获取信息,便于其制定计划、发动攻击,或藏匿疏散;而恐怖活动势必给当地局势制造混乱,当政府当局忙于平乱和破案,海盗便有了作案的可乘之机。 据石刚介绍,目前的海上恐怖袭击中有不少是恐怖组织利用或雇佣当地海盗团伙实施的——当然,最令人发指的自杀性炸弹袭击想必不在海盗“代劳”的范围中。至于恐怖分子发动海上袭击的方式,石刚认为一般分为3种: 第一种即为自杀性攻击,恐怖分子伪装成海关稽查人员,驾驶一艘装满炸药的小快艇全速撞向袭击目标,结果往往玉石俱焚; 第二种攻击方式属于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所为。袭击者有广泛及时的信息来源、充足的后备基地和后勤支持,使其能够预先对某艘轮船出现的确切时间和地点、船上人员货物的情况知道得一清二楚。袭击者会在行动地点周围有针对性地布防,在登上船只后将财物洗劫一空,最后沉船灭口,制造“集体蒸发”。这一类袭击往往属于恐怖组织雇佣海盗所为,其中还会牵扯到有关当局泄露信息的腐败行为。 由于“9·11”开了恐怖分子劫持大型运输工具制造袭击的先例,因此也就出现了第三种海上袭击方式——恐怖分子劫持大型油轮,对另一艘船只发动自杀性袭击。毫无疑问,这是3种恐怖袭击中最“恐怖”的一种。 国际合作亟待加强 海上恐怖袭击事件一旦发生,常常会同时造成多个国家的利益损失。因此,“海上反恐”必须依靠国际合作。然而石刚认为,由于牵涉面广,个中关系较为复杂,目前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基本上还是“纸上谈兵”。 现有的世界性海事组织有国际海事局和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海事组织”。这两个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协助当地警方打击各种海上犯罪活动、或在跨国案件侦破中进行协调和联系,对于海上恐怖袭击则缺乏有效的措施。 地区性的合作目前还仅限于举行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和联合巡逻两种方式。例如,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两国的海警曾在2001年实施联合巡逻,共同打击海上犯罪团伙。此举不仅有力地抑制了当地海盗的活动,甚至还使全球范围内的海事案件数由2000年的历史性高峰——469起,下降到2001年的335起。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的案件发生数又有所回升,今年的总体趋势也在持续上升中。 据西方统计资料显示,大约90%的海上恐怖活动发生在毗邻发展中国家的水域里。这些国家经费极其有限,因而往往反恐不力。因此石刚主张,“海上反恐”的国际合作应当由相关的强国起主导作用。而目前看来,美国正有意发展为这个“国际海警”。 根据美国的建议,世界第一个区域性反恐中心——“东南亚反恐中心”7月1日在马来西亚正式成立。该中心将着重分析恐怖活动,培训反恐官员,并为东南亚各国展开反恐合作提供交流的平台。石刚认为,这是美国建立全球反恐体系的计划中较为重要的一步棋。■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