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百姓蓝皮书2人口(一)
| |
| |
2002年7月8日13:52 北京青年报
| |
|
[编者的话]2002年2月22日,作为第374位登上八达岭长城的外国元首——美国总统布什感叹道:“长城依旧,而中国却今非昔比”。近十年来,中国的巨变为世人所瞩目。这里有表层的、看得见的、感同身受的变化——城市和乡村日新月异,生活方式已与父辈大不相同;但更有深层的、不易察觉却将辐射未来的变化——近年社会的高速前行正在逐步勾勒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清晰轮廓。
今年秋,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将为中国今后的道路提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时刻。为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这次大会的重大意义,本报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作,请十六位中青年学者为百姓撰写十六份中国国情报告。在这些报告中,学者们将简约地对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在十六个领域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鼓舞人心的并对未来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变化给予阐述和解释,同时不回避改革深入所带来的新问题。
我们的国家走到了哪一步?我们的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人来说有哪些影响?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主客观环境中?我们现在和未来将会遇到哪些机遇和难题——在速变的世界中,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国情,才能了解变化的实质,辨认行进的方向,把握未来的先机。
满载中国人口的隆隆列车,迤逦地奔驰过20世纪的原野。每经过一个年度的驿站,都有数以两千万的新乘客拥挤上来。然而,这列车并没有因为超员的重负而减速,因为整个20世纪的历史昭示世人:虽然中国——这承载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列车长度在增加,可其拉力和速度也在增加,甚至于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这列迅捷行驶的列车,还将地球村其他村民的目光都聚焦在其前所未有的发展增速上。
但我们却并不能以此而沾沾自喜,因为人口总量的压力正日益变得沉重。
21世纪前40年在中国人口增长到峰值的过程中,有两大问题:前20年就业压力大;后20年养老负担重。
北京青年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联合发布
养活中国还靠中国人自己
1994年,任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的美国人莱斯特·R·布朗就在《世界观察》上刊出了他惊世骇俗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当2030年中国粮食问题成为世界问题的时候》。1995年,这位布朗先生又发表了同样惊世骇俗的文章——《未来的限制》。他的主要看法是:在2030年,中国的粮食消费和粮食生产之间,将出现2.16~3.78亿吨的缺口。布朗旋风得以刮起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将2030年中国的总人口预测在16亿左右。
这种充满担忧的叫声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但中国的学者经过谨慎研究后指出:我们要以中国的地养中国的人。中国不但在近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在未来,还必须立足于自己养活自己。改革以来我们中国的最大成就,就是迅速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并进而递进到小康水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长与粮价的稳中有降,暂时缓解了布朗旋风所造成的那种普遍的忧虑,但像布朗这样具有马尔萨斯意义的哀声,在未来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中,我们肯定还会听到不少。
有人撰文分析,认为我国确保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8%的预算中,就有两个百分点是用来保证满足新增人口达到全国平均生活水平所需的;有4个百分点是用来保证现有人口提高生活水平所需的;最后剩下的两个百分点才用来满足提高经济生活发展水平之所需。
面对这样的呼声,我们的口号只能是:让青少年受到更好的教育;为成年人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为老年人创造必要的福利待遇;在发展中走丰衣足食的道路。
另据报道(2001年3月28日),在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朱之鑫发布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2.9533亿人。
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普查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有如下变化: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蓝皮书目录
蓝皮书一经济 7月1日已见报
蓝皮书二人口 7月8日已见报
蓝皮书三教育 7月15日将见报
蓝皮书四生活质量
蓝皮书五社会保障
蓝皮书六价值观和心态
蓝皮书七文化
蓝皮书八体育
蓝皮书九科技
蓝皮书十城市化
蓝皮书十一 三农
蓝皮书十二 环境与资源
蓝皮书十三 法制
蓝皮书十四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蓝皮书十五 军队和国防
蓝皮书十六 中国与世界(张翼)
|
| |
|
Untitled Document
|